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5/09/1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小时候,我看的是插画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眼中仅仅只是如同漫画一般的小人书,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只记住了一些骁勇善战的虎将,忠肝义胆的关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张飞,百步穿杨的黄忠,这仅仅是对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肤浅而无味。

到真正懂事时,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到七擒孟获威名大振,都可以从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华。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错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六出祁山皆败,自己也被降职。自己本可以长久之计建功立业,却总是御驾亲征,最终劳累而死,给世人留下了遗憾。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应取长补短,臻求完美。这时,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我最看好的世间虎将张飞,智夺瓦口,大战马超,忠心不二,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唯我独尊,关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领兵伐吴,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刘备雷同与他,因为一时心急,将二十几年来储备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如果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收复一部分中原失地扩大领土范围,养精蓄锐,灭魏伐吴指日可待,必能一统三国,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刘备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诸葛亮、姜维又连年出师北伐,难得胜局,兵力耗损极大,贤能异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无力回天,邓艾一举攻下成都,西蜀从此灭亡。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英才诸葛亮无计可施,司马懿在乐观据守的状态下又丝毫不少斗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次能够出奇制胜。诸葛亮因悲伤,劳累过度在五丈原为病故。可见良好心态与事情的效率息息相关,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

但一次次残酷的战争还是告诉我们,停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昏庸要亡国的道理。只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义兼备的枭雄才能闯出乱世,一创霸业,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圣贤才能够收复群雄并起的江山。

所以,为了将来能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今日就必须打好稳固基础,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运行的过程,我们必须沉着冷静,淡然面对每一次的成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现在再看【三国演义】,吕布那么神勇、还得认三个爹啊!可惜、做他爹的都是一个死字了得,不然他会有好马好戟美女人吗?

董卓过于张扬、曹操含蓄;董卓想当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货色、结局却截然不同。最爱刘备总是哭哭滴滴、他的苦感动了赵云之勇、拴住了关羽张飞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还三分天下;刘备的哭哭滴滴还打动了罗贯中的文笔、感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刘备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刘备的本来面目、俨然化身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

颜良要好心好意告诉关羽 刘备在我主这里、关羽却趁颜良不备一刀杀之,一代名将颜良就这样成就了关羽的声名,真是有点滑稽。关羽身陷曹营,曹营的不少猛将看不惯关羽的心高气傲、就像当年刘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惯韩信一样,关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不敢与曹操为伍、只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因为刘备是他的拜把哥、因为刘备此时 落魄更有他关羽的用武之地,这就成就了关羽忠义的好名声。由此可见、关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备 避实击虚;善于踩着别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声名;关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以自己的狂傲来增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度。最后也由于狂傲丢了地盘丢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他就一个‘守’字、最后打败了孔明。由此可见、孔明虽智、但有些言过其实。孔明用什么‘木牛’马、用什么天时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马懿、最后把失败的责任推给马谡、把失败归结为天数。孔明在诸侯崛起的气候下、独投刘备、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顺手、不是他孔明天下无敌、而是此时没遇着司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年轻的一心一意对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时骄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这些有意无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什么化身、孔明投错了意气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再看司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底下、司马懿不骄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个守、就一个绵里藏针、就一个扮猪吃虎;对外避开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孔明;对内、避开了曹操一族的锋芒、审时度势、最后一统天下、建立晋朝。由此可见、孔明的才华表现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个天才的人生艺术表演家;司马懿才藏于内、强调实质、注重实效、不图表面的光华、能恰到好处的一剑定乾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可与勾践比美了。

记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国’、刚开始看时、我料定刘皇叔必一统天下、因为他爱民、仁义、心怀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应该不会有好结局、因为他奸诈、暴杀恩人、负天下人。当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好久。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你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是真奸还是假奸,历史车轮滚滚永远向前进,这些鲜活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并且,根据它改编的游戏也有很多。例如:《三国志》、《三国策》、《三国群英传》。

在《三国演义》中,我比较欣赏曹操。对于曹操这个人,争议非常多,有人说他是小人、奸贼;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枭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认为,曹操是个实实在在的英雄

对于曹操,敬佩他的人们在某一方面对他的评价很高,比如: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等等。他做过许多诗,比如说:有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等。

说曹操是军事家,一是有一定依据的,他不止有略,并且有很高的勇气。我举一个例子吧:

有一次,曹操派兵去收麦子,吕布率兵来攻城,曹操大惊,后又镇定下来。城门前有一片树林,吕布就认为曹操把兵埋伏在树林里,等着他呢,就退兵了。当天晚上,曹操的兵收完麦子回来了,曹操说:“明日吕布定会来烧树林,我们可以将兵马埋伏在城门外,包围吕布。”结果第二天,吕布果然来烧树林,曹操的兵马便在城外包围吕布,且打败了他。

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奸贼。那么,我就要说,曹操如果是个奸贼,那怎么能说他是“治世之能臣”呢?所以说,曹操还是忠于汉室的,曹操当初要冒着生命危险杀董卓,救活汉室;也是他,搬大兵救援汉献帝,大败李傕、郭汜、李乐三贼,匡扶汉室,并且他没有篡汉之心,只是称王罢了,他的“魏武帝”的名讳是他的儿子曹丕追封的。

我们说曹操是政治家,是因为他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出兵,使各地响应,他本人也是称自己为汉朝丞相,结果使许多当时的有名的人物响应,比如:司马懿、司马昭、张辽、徐晃、李典、乐进、典伟、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等等。

曹操他惜才,比如说官渡之战过后,沮授成为了阶下囚,按照常规,应该杀了的',但曹操却劝降,并且要以泪水打动沮授,虽然说后来没有成功,但是这还是能体现出曹操惜才。

曹操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官渡之战时,袁绍的手下写了一篇侮辱曹操以及曹操祖上的檄文,袁绍在官渡被打败后,那个人就被曹操抓了,曹操怒气冲冲地说:“你侮辱我,我不介意,但是,你凭什么要侮辱我的祖宗!”我本以为曹操要杀了那个人,但是曹操却让那个人当着大家获的面,读那篇檄文,曹操的手下都劝曹操:“丞相,这不可呀!”可曹操却偏让那个人读,这便是曹操的独特之处了。

曹操他还惜才。在官渡之战中,原本袁绍的谋士的许攸来投降曹操,曹操却不计前嫌,且赤脚相迎。曹操堂堂一个丞相,却要赤脚相迎区区一个谋士,这曲不是惜才吗?岂不是尊重游谋略的人吗?

对于曹操,易中天教授还对他有一个评价,那就是:胜利归功于他人,失败归责于自己。这样的人,不值得尊重吗?不值得赞赏吗?所以,我们应对曹操这个人另眼相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这一本书,如今再翻又是一番韵味。——题记

每次我翻开《三国》,心中都有一种复杂的情结——《三国》的人物太多太多,我喜欢的太多太多,我讨厌的也太多太多。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这更是一个昏天暗地的乱世!血肉横飞、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每天都在发生。正因如此,我才被《三国》吸引,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赵云。其实我也挺喜欢关羽,但是,我认为关羽后期的傲慢自大葬送了他。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赵云的稳重与踏实。我一直佩服赵云的赤胆忠心,一个人,为了主公的孩子,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爆发出自己所有的潜能,在长坂坡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何等的忠勇!不过,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子龙知道以后的刘禅会是此等无能之辈,他会后悔吗?在通读了几次《三国》后,我觉得子龙是不会后悔的。就算刘禅是无能,可是,子龙是不会管这些的'。子龙只是一名武将,他要做的就是助力刘备而无二话。况且刘备对他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子龙心里是明白的。

后来蜀国到了后期,国力衰弱,国内已无真正的猛将,似乎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随时都可能断了气。魏国果然趁虚而入,准备一举攻灭蜀国。这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可是你会发现,赵云上了战场还是和当年一样,还是和当年一样的威风凛凛,还是和当年一样的飒爽英姿,还是和当年一样令魏军胆寒!披上那一身盔甲,子龙还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如果我是年事已高的赵子龙,我觉得,我仍然可以对着苍天大吼一声:“老夫何曾颓废”!

我还很喜欢大家基本上都不喜欢的一个人——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思想不正常,可是我就是喜欢曹操,我觉得曹操才真正配得上“枭雄”这个称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叫权谋;独战蜀吴联军,那叫胆识;煮酒论英雄,那叫气魄……你可以说曹操奸,但你决不可以说他是阴。曹操绝对要比刘备更适合当主公。刘备太过仁慈,他难道不知道“仁慈的主公是好人,但绝不是好主公”这个道理吗?对别人太仁慈,只是在一步一步为自己挖坑。人,还是要狠一点的。

还有,在对待人才这一点上,我觉得刘备也不如曹操。虽然他们两个都很器重人才,都很善于招贤纳士,但是,刘备不会用人才。古语有云:“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得天下”。可是你看看刘备,两个他都得到了,可是他却没有完成复辟汉室的梦想。还有五虎将,如此勇猛异常的五个人,却一个一个地死去……反观曹操,曹操可以做到半夜赤脚迎许攸,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对敌人的部下不断给以关怀,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任命败军之将为谋士,刘备可以吗?不可以!全都做不到!

当然,曹操也有缺点。他小心眼、多疑、刚愎自用……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我眼里,孟德永远都是唯一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不敢评论太多的历史人物,我只想对我最喜欢的两个人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对于《三国》,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精彩的书。书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历史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慢慢品味。

再次翻开这一本书,发觉又是另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