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论语读后感

2025/09/1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子游讲:“多次谏言君主(而不取),就会遭受侮辱;多次直言朋友的过错(而不从),关系就疏远了。”

此篇为里仁篇最后一篇,与整篇的内容不能融为整体,恐为后人补添之句。

读《论语》当有质疑之心,尤其是存在逻辑谬误的地方,宁可存疑,也不可强解。

奉《论语》的一字一句为金科玉律也已被视为腐儒。

此篇论述的为人之常情,讲真话难,因为真话会驳人面子,即使我们常常处于为对方考虑而讲真话,除非胸怀极其阔达之人,才不会计较,一般人在被人指错的时候,内心应该都是不那么舒坦的。

作为下属和朋友当然有责任去告知上司和朋友他们的过错,但是如果过于繁琐,也会导致关系紧张,而最终结果却是自己受辱了,甚至最后关系破裂。

正是会担心受辱,所以一般人往往选择了不讲真话,所以现在的朋友之间以相互点赞为流行,一旦出现批评和指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但当朋友之间不再有相互的规过,那朋友的`关系是亲密了,但是内心却总是疏远的了。

不讲真话和讲真话过于繁琐都不应是朋友之间相处方式。朋友之间的也要讲究沟通技巧,一个人的情商就非常重要了。

论语读后感 篇2

今天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我认为论语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要勤复习,外国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遗忘曲线”反映了人当学习了一个知识后,前第一、二天遗忘的最快,到最后就只能记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知识。复习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巩固知识,使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孔子的话,也就是古人的话,都对我们很有益。这些就是学习方法。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很佩服颜回,在只有一竹桶、一瓢水的简陋小巷中生活,不仅不感到优愁,还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怎能不使人佩服?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国家军队的.主帅可以没有,但人万万不可以没有志向。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人生将是彷徨与迷茫的,他就像在黑暗中,没有指南针,只能像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没有志向,你整个人就是一副空壳。

短短几句话,却能给予我们很多道理,这就是论语的魅力所在。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我读了一本书,它由孔子在讲课的时候弟子记录下来的由语言编成的《论语》。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孔子吧。孔子,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卒于公元前479年。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圣人。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全书共分20篇,512章,约20000余字。

《论语》即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它是一部含义深远的古代学术理论,内容大多是孔子回答别人的言论。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他记录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孔子最可靠的原始资料。《论语》言简意赅却含义深刻,字字珠玑,耐人回味。字回行间渗透着圣人的思想、言行和处世为人之道。可以说《论语》是中国文学最成功的传记书之一。它对我国2500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圣经》对西方人一样,深刻而广泛。

论语读后感 篇4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注音版《论语》,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让妈妈教我。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过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同时也会从知识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师经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在《论语》中,孔子对“诚信”二字做了详细的.解释。诚就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过的话要算数。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虽然我在很多词语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启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孔子的敬仰。我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去读,把里面的知识记在心里。

论语读后感 篇5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论语读后感 篇6

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正在教他的弟子们。他告诉弟子们生活的真相和方式。一节课结束后,弟子们写下了老师刚才说的与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老师是孔子,弟子和老师的语录,是照亮整个中国历史的《论语》。

《论语》是孔子生活真理的精髓。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名声就传遍了世界各地,吸引了无数的学习者。后来,《论语》被列入《四书五经》之一,成为文人必读的书籍。宋代著名政治家赵普说,一半的论语治天下,这表明《论语》在历史上是多么高贵。

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中,深刻的道理巧妙地体现在对话中。有很多熟悉的名言,比如大家熟悉的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学而时学则危险、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人性的光辉和道德无处不在。

20xx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孔子已经过去了,但还没有过去。正是这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论语,依然闪闪发光,给人们讲述了一个辉煌的道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