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2025/09/14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李广射虎》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1

学校开展本学期的评教评学活动,我讲的是《李广射虎》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找到课文中解释古诗意思的内容。

4、通过预习和朗读课文对李广将军有初步了解。教学过程基本按我设计的流程进行:一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近义词的辨析来理解;三读课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这一节课我灵活地使用了导学案,我把学案的“基础达标”部分的题目做了适当的增删改。课堂上,利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互相检测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了评议。利用“设问导读”的第一题引导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在使用导学案的教程中,也许是受导学案的束缚,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在自主地学习,而由教师一味地牵着走。由于时间关系,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妥,比如在读熟课文后,还缺少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没有达到高潮,感到比较乏味,提不起兴趣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整堂课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

对于自己本身而言,也缺乏表演力,教师是个演员,教学中要加强一点亲和力,抑扬顿挫一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评价,个人认为是有所欠缺的,我不知道该怎样的表扬才能恰到好处,也不知道该怎么批评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我想,这个评价的艺术,除了吸取前辈们的精华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摸索,自己的探求。

为什么时间不够?我想了很久,教学内容其实不多,为什么时间不够呢?现在想来原因是:老师的过渡语啰嗦,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一定要简洁,这也是我今后努力改进的地方。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2

文言文质朴典雅,语言具有张力,意境开阔深远。文言文积淀了数量巨大的的典故、语汇,是白话文的基石。它能引领学生从文化的根源学习母语。

今天带这孩子们复习《李广射虎》一课,想到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一段,随找来让孩子们和课文片段“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功。“嗖”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天关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得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比较,拓展讨论:为什么李广再射时,却“终不能复入石矣”?想象李广射虎的情景,鼓励学生联系古文想想那是个怎样的夜晚。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3

先来读一读一位经济学家是如何从这个故事中讲述救治大西北的:李广射虎的故事的这样的:“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号称飞将军。李广善射,且臂力过人。李广领兵出征匈奴时,夜晚巡营,见一老虎,拔箭射击队之,箭穿虎背。天明后再到现场去看,原来是一块石头。再射石不能入。”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李广的臂力其实是可以射穿石头的。但当李广已经知道那是石头,不是老虎于是他先有了不可射穿的心理(失败心理),用力自然小了,所以射不穿石头。如果我们在“救治大西北”这一件事上,先有了失败心理,未曾进行已经认为不可能,就不会成功了。也许这位经济学家的认识与本文格格不入。但我们应该认识整个李广射虎的完整故事,因为这会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后会有着更多的思考。这篇课文是从唐卢纶的诗开始的。

卢纶写这《塞下曲》是六首,这是六首之二。为什么要选李广,其实整体阅读卢纶的诗,赏析这几首诗,你会发现卢纶写这些诗也有着极复杂的心理。也许这与本课无关。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写的是李广。李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可写之人,写他的形式多样化。今年春节前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也有许多集讲述着李广,并且有专门一集拍摄了《李广射虎》,虽然电视剧与史书上的记载有些出入,但多个朝代、不同人不同形式书写这个人,说明李广有可写之处。而用诗的形式写李广,应该是最独特的,因为古诗的字少而简洁,字字都是“金”,课文后面几段的解释足以证明这一点。

看看这二十个字,平白如话,古诗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以及现代文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文包诗的`体裁,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把课文负载的基本完成后,也可以尝试着习作训练。因为这样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古文就放在那里,后面文字既是解读古诗的,也是一篇现代文,把古诗与现代文放在一起比较,其实可以唤醒学生更好地写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能够感受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

本文前面,整体引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这篇文章没有写完,也就是说古诗写李广并没有写完,古诗给予人的思考很多,我们可以进一步沿着这篇文章思考下去,写下去,这样教学也其实也重视了文与史的整合。如果在教学中,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卢纶的塞下曲剩下的那几首诗,引导他们以这篇文章的样子,写一写,相信同学们也会感兴趣的。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4

前几天,在校公开课上我讲了《李广射虎》这一课,现在反思一下:

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图文结合,促进理解。《李广射虎》一文,直观形象的插图助于学生对课文中古诗的理解。感知课文的内容。在教学李广射虎的动作时候,让学生看李广射虎图,让他们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在这个基础上读好李广射虎的动作。还欣赏了众将士寻箭图,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众人的惊讶和李广将军的箭术高超。

2、诗文对照,易学易懂。“文包诗”作为一种新的课文结构形式,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运用新观点、新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提高古诗教学效率。我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了这一点,采用了诗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

3、电化教学,体会意境。我利用动漫素材等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当然在讲课时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前紧后松,前面用的时间过于长,导致后面没有讲完。

2:准备的道具弓箭过于小。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5

本周学习了《菩萨兵》、和《李广射虎》。

第七课《菩萨兵》的作业中出错多的是:春耕的春下边为日,里边一个衡,有的写成了目,里边写成了两个横。

耕织的耕左边有三横,有的丢掉一横,写成了两横。

平平展展的展,出错较多,里边写成了左下加撇。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要注意指导学生认真改错。

我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在揭示课题时先板书菩萨,让学生通过质疑明确菩萨是心地善良的人,再板书兵,成了菩萨兵,再让学生质疑菩萨兵,学生围绕着谁是菩萨兵,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从哪里能够看出他们是菩萨兵?教学时就围绕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教学,抓住朱总司令的急,看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急,一急为什么,二急为什么, 指导好朗读,通过边朗读便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但对课后的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的词句的意思中,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和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两句学生理解不了。令课后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有难度,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小组内练习复述,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小组联系的.基础上再指名学生复述,还可以让学生回去复述给家长听。

8课《李广射虎》的作业中出错多的是出没的右上部分没有钩,有的加上了钩。

唐代的唐的上下出头,有的上下不出头。

石棱的棱右上为土,有的写成了梭子的梭的右边了,要注意区分。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很高兴大家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聚在一起,来聆听祁老师和卢教导的展示课。下面,我就主要谈谈祁老师上的这节课。听了祁老师执教的《李广射虎》这堂课后,觉得眼前一亮,这真是一堂鲜活的语文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趣浓浓。下面,我就选取这堂课中的几个亮点,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设计巧妙,重点突出,过程紧凑。

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本文采取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塞下曲》这首诗的创作意境。祁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诗入文,循文悟诗,诗文互照,情景再现,紧紧围绕李广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教学。教学中,祁老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用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录象将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文本意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文本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一阵疾风”的两次声音重现,为课堂渲染出一种紧张可怕的故事情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激发学生用读、说、品、想、圈、演、看、听,练、再读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本,深入浅出地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语言凝练精当,生动形象,富有激励性。

祁老师的语言非常精彩,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她的语言很富有激励性,她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激励,如:“你的声音真响亮!”“感谢你的朗读,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加油,老师相信你能行!”“真不错,你已经养成了边读边想的好习惯!”“你的确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关心,很有思想和个性!”……这样的激励,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情绪高涨,使课堂溢满了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着收获成功的快乐。祁老师还通过表演与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懂得李广娴熟高超的射虎技艺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坚持不懈地努力获得的,巧妙地引申鼓励学生面对学习中的猛虎——难题,也要像李将军一样勇敢地去克服,达到了学生思想精神上的再度提升。

三、补充知识,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程资源。

祁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补充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个人介绍,补充阅读了王昌龄的《出塞》及体会了古诗所表达出的诗人对李将军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叹,让学生的掌握文本的同时,有目的地开阔知识的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产生出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四、尊重学生,体现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祁老师在这堂课中,以学生“潜心读书”为本,始终贯穿一个“读”字,学生自读、整体悟读、分句讲读、全班齐读、音乐伴读……通过一次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透过文字的描述,把学生带入诗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学习的方法上,她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机会,可读,可讲,可演……让学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把李将军射虎的情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真实再现出文本人物高大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看到“箭没入巨石”的.想象练说,给了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李广将军臂力过人、武艺超群,激发起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五、机智的应变能力。

本堂课,祁老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同时在课堂上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机智地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随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有的放矢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对古诗中“没”一字的教学,应挖掘得更深些,“没”是淹没的意思,诗人的用意从另一个侧面来突出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其实,每次听祁老师的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在享受她所传授学生的丰富的教学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来自于她自身的一种清新独特的教学新理念。祝愿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成熟!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7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相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简言之:短文是情境,诗是浓缩。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简单的梳理了一下课文,帮助孩子了解诗的意思。通过课堂巡视,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能初步地划出诗句的意思。书后提出要求,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地说出诗句的意思。首先要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之上再来练习讲故事。就把复述课文就当作讲故事,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给孩子们降低了难度。我先让学生读,自己练着读,读完了之后读给你的同桌听。之后我范读,让孩子们边听边想,你听出了什么?学生都会说,非常恐怖,让学生也来读读,有感情地朗读,越恐怖越好,此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几遍朗读过后,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很深的印象,看着黑板进行讲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说说诗句的意思,所以就把说古诗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为了帮助孩子体会作者的写法,我还设计了小练笔,再出一则《塞下曲》出示意思,让学生,也模仿着课文来写一写!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8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有关“飞将军”的神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文包诗”的教学,自己一直认为应是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相得益彰。

这一设计,我个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时间调控不够适当。课堂中,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时间花费多了,导致文诗对照理解的时间少了。老师的语言似乎噜唆了一点。

2、教学中,实践活动充分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尚要强化。当孩子处于愤悱之际,应充分给予读书时间,引导其深入思考,不必急于告诉。

3、当孩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时,教师应随机启发、引导,及时予于纠正,并捕捉这一生成点,使其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