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矛与盾》教案

2025/09/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矛与盾》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矛与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

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活动过程

一、老师播放音乐“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二、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三、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四、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功夫”增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五、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矛与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题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大家听。

2、学生背。

3、的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这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化经典。

二、揭示课题,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打仗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吗?(出示课件1)认识一些古代兵器。最常见的就是矛和盾了。

2、板书课题:矛与盾 请同学们看一看“矛”字最容易和哪个字写混了,比较“矛——予”

3、你知道矛和盾是怎么用的吗?谁来说一说。

(课件显示矛与盾)

4、今天我们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出示课文插图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一人一句。正音。

3、(出示课件3 )“鬻 矛 盾 誉 吾”这几个字你们都读准了吗?试一试

誉yù 这三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不一样

鬻yù

寓yù

(课件4)鬻:上下结构——“粥”+“鬲”

“誉”和哪个字的字型比较接近(誉——誊)

4、师范读。(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老师也来读读,你们边听边用铅笔画出停顿和重音)出示课件5)

5、同桌互读、互听。(大家看上面的屏幕再来试着读一读,多读几遍,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要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该重音的读重音。)

6、分男女同学读。(看哪个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7、齐读。(注意读出停顿和重音)

四、对照注释,读懂课文

1、(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出示学习方法6)

默读课文,运用上面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师巡视指导。

3、同桌合作说句意,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如果有不动的地方也可以和他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师点拨

(1) 全文有几句话?请看第一句(出示句子7)有谁读懂了?

(屏幕上面的红字你会解释吗?说说看)(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说吗?)

既然这个人在夸耀自己的盾,板书:(“盾之坚——莫能陷)现在请你也来夸一夸。读第一句

(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的吧,那么害羞!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

(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来夸一夸,好吗?)

(2)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书上是怎样说的?(出示句子8)你读懂了吗?

原来是在夸他的矛很锋利,板书:“矛之利——无不陷”他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毛的锋利,吸引了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量苦呀。

请你也来夸一夸吧!

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盾又夸了自己的矛。你想帮他夸什么,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练读)

(请男生夸盾,女生夸矛,看哪个组夸得更炫耀,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我们的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我们是不是也去买来用用看看是否坚固和锋利。你去吗?为什么?

(因为……我们差点上当了,谁来揭穿他?(出示9)“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是什么意思?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

请大家看插图,图上都有哪些人?(出示幻灯片2)(除了卖矛和盾的人,还有老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吗,先在下面试一试。(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5、听了这么多人的质问,那楚人有什么反应呢?(亚口无言)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出示句子10)谁知道意思?

6、每一句话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可自己先讲,再指名讲。评议。)

7、全班齐读全文。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句。

五、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刚才看了插图,(再出示插图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可笑在哪里?你们帮他总结一下教训。(出示问题11)

(2)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个例子说一说。

①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②“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③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有的同学造句和写作文时常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你能举一两句吗?

④同学们,今天我校的全体语文老师大部分来听课了

⑤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出示课件12)

3、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试着背一背吧!

4、我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进行表演。

六、作业

1、练习感情朗读。

2、背诵课文

七、拓展

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像《出师表》,《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等等,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课后请同学们多收集一些优秀的诗文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

自相矛盾

矛之利——无不陷

《矛与盾》教案 篇3

游戏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中国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游戏过程:

1、老师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2、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3、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4、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增

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5、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矛与盾》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同学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文言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文言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文言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1、理解意思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他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身的矛又夸了自身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身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同学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身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讪笑)

2、大家都在讪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讪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助,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协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干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文言文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文言文: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论是文言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假如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下课!

《矛与盾》教案 篇5

【原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矛与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种故事内容虽然短小,但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这是什么故事?(寓言故事)同学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看图说故事名称。说说其他故事的名字。(生抢答。)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矛与盾》。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矛与盾》,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别人读,好吗?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我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交流。)

5、师:文中有两个同音字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指名板书:鬻、誉

6、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我们也来当当楚人。先誉誉你的盾。(指名读。)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7、师: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试着读读这句话。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8、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9、用古文夸完了,我们再用白话文夸夸吧。(指名回答。)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到底是买矛还是买盾呀?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5、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16、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请你给他讲讲道理。大家走散以后,这个楚国人会怎样?

2、师:我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五、作业

1、背诵《矛与盾》。

2、自由结组,演一演《矛与盾》。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莫能陷

鬻誉

矛无不陷

自相矛盾

《矛与盾》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3、归纳主要内容: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课件出示填空句子)请同学们赶快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课件出示: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在战场上( )。

三、学习1-4段,思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1.同学们,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请默读课文1-4段。

2.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品读词句。

(1)盾太小。盾太小,所以发明家难以招架住矛强大的进攻。找到相关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A、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B、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来势凶猛很密集)

左抵右挡:做做动作

难以招架:什么意思?

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变铁屋。找到相关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紧张危急关头,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那样的心情好好读一读,读出“!”强烈的感情。指出变铁屋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板书:盾——自卫——变铁屋)

引:可是,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3)要进攻。出示第三自然段: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你认为这样的铁屋子像———,只能——,不能——。

读好“!”强烈的语气。

(4)开小洞。找到相关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板书:矛——进攻——枪炮)

B、出示坦克图,找找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随机理解履带。说说坦克与铁屋子比起来的进步:坦克不仅能——,而且能——。

3、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4、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联系第5节课文找找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你能读出的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名震天下。“它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指导朗读。

3、你能找找生活中“合二为一”的例子吗?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