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陈毅探母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1
一、品词析句,注重朗读,体会陈毅的孝顺,激发敬仰。
课文通过一些词语、句子,突出了陈毅的孝顺,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如:当陈毅得知母亲生病了,课文通过“赶回”一词,反映了陈毅急于看望母亲的迫切心情;一进家门,课文通过“一……就……、拉着、仔细地询问”突出陈毅对母亲病情的关心;询问完病情,课文通过“一边……一边……”体现了陈毅与母亲之间的浓浓深情;等等。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了有关句子,以问题引路,让孩子带着思考品读,继而找到这些关键词句,辅助朗读,用心体会,逐步感悟陈毅的孝顺,激发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是经常用的,所以,孩子们学习起来比较熟练,比较快地找准了关键词语,对句子的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句子比较这样一个环节,更是让我看到了他们品读感悟能力的提高:
我先投影出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我先让孩子们读熟这句话,然后说:“老师把这句话缩减了一下,瞧——”用课件出示了缩减后的句子:“陈毅回到家后,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让孩子们比较一下,哪句话好?孩子们一读反应挺快,都说课文中的这句话好。我问为什么?起先有些孩子比较茫然,我点拨了一下:“老师缩减后的句子少了些什么词语?”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纷纷举手告诉我少了什么词,我在这些词上加上了小黑点。我又问:“为什么少了这些词就不好了呢?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呢?”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孩子们终于感悟到了这些词能充分体现陈毅对母亲的关心。
孩子们在进步着,他们慢慢地对文章中的一些词开始敏感,慢慢地能透过词句学会体会了,我感到欣喜!
二、注重表达,联系生活,感悟父母的关爱,升华情感。
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我及时穿插了表达训练,用例句导航的方式,由扶到放,让孩子们学会模仿句中的词表达。比如让孩子用“一……就……”、“一边……一边……”等说话。同时,在表达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关注自己的家庭,尝试着用亲人、用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表达,在拓宽他们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努力发掘生活中更多的亲情的.事例,感悟父母的恩情,进而懂得报恩的重要。
孩子们的表达:
早晨我一起床,就能吃到妈妈做的早饭。
妈妈一看见我回来,就开始烧晚饭,说烧早了会凉掉。
爸爸一边烧晚饭,一边给我检查作业。
我生病了,外婆一边给我敷毛巾,一边给我讲故事。
……
我告诉孩子们,父母和子女是骨肉之情,父母对自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要像陈毅爷爷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报答父母的恩情。孩子们也纷纷表示,在学习上要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在生活上要多给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总之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让父母那么操心。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陈毅探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由于课堂上随机变动,有些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案上。但是起到的效果确实出乎意料地好,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知识。
【学生字忆故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如以往一样读、识、记,当认识“床”字,我随口激情朗诵:“床前明月光……”孩子们也兴致勃勃地随声附和:“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我可真是抛砖引出了美玉,带有生字的古诗从孩子们口中倾泻而出。当认识“少”时,孩子们便脱口而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认识“故”,则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果孩子们识字兴致高涨。
【开火车造句】
出乎意料的是当用“……一……就……”造句这一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孩子认真思考后也不会造这个句,有的孩子一听用这个词造句,干脆不想,大部分孩子无精打采。我根据生活实践举了两个例子,这时邓天玥试探着举起小手,我赶紧请她回答,她说:“放学后我一回到家里,就赶紧写作业。”我很兴奋,她这个句子造得多好呀,我为她鼓起掌来,还不住地夸奖她:“从邓天玥造的句子就能看出,她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孩子,回家就写作业,这习惯真好!”孩子们一听掌声更热烈了,我灵机一动说:“今天我们这辆造句的火车终于开起来了,现在邓天玥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占据的火车头的位置,下面看哪位小朋友占据第一节车厢?”孩子们一听眼睛瞪起来了,腰板挺起来了,都开始冥思苦想,接下来四个孩子都是模仿邓天玥造的句子说:“我一回到家里就……”我又引导孩子们拓宽思维,造有个性的句子,我说:“谁能说出与他们前几节车厢不一样的句子?”“我一下课就到操场上玩。”“我一有空就画画。”“嗯!现在我们这两火车颜色更多了,更加漂亮了,看谁的句子能让它更加多彩?”于是包罗万象的用“一……就……”造的句子从孩子们口里流淌出来,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时间关系,当我宣布:“这列火车已经到达终点。”时,孩子们还迟迟不愿放下高高举起的`小手。
【朗读对话演绎真情】
这篇课文陈毅和母亲的一段对话是最感人也是教学重点内容,备课时我采取学生间分角色朗读,可是教学时情形所致,我演起陈毅的母亲,随机指名孩子演陈毅。我请一个孩子站起来,笑容可掬地冲着他说:“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孩子则看着幻灯片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这个孩子声情并茂,我赞扬道:“嗯,真懂事,这个儿子我要!”孩子们一听都乐了,和我对话朗读的兴致更起劲了,当我叫到第三个孩子时,当他朗读完,我有些惋惜地说:“这儿子的话我喜欢听可惜的是你有点没有礼貌,和妈妈说话时应该看着我的眼睛呀!”聪明的孩子明白了,要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得把这段背下来了。当我叫到邹抒航时,她眼睛深情地看着我,小脑袋配合她的恰当的语气轻微摆动,俨然一个小陈毅在妈妈面前深情告白,听她朗诵完我激动地一把抱住她,一边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一边亲了她的额头。孩子们一见哗然,纷纷争着要和我对话。于是我们演绎了一场母子(女)情,就连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雀跃起来,原来老师的拥抱这么有魔力。这节课孩子们是快乐的。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由于课堂上随机变动,有些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案上。但是起到的效果确实出乎意料地好,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知识。
【学生字忆故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如以往一样读、识、记,当认识“床”字,我随口激情朗诵:“床前明月光……”孩子们也兴致勃勃地随声附和:“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我可真是抛砖引出了美玉,带有生字的古诗从孩子们口中倾泻而出。当认识“少”时,孩子们便脱口而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认识“故”,则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果孩子们识字兴致高涨。
【开火车造句】
出乎意料的是当用“……一……就……”造句这一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孩子认真思考后也不会造这个句,有的孩子一听用这个词造句,干脆不想,大部分孩子无精打采。我根据生活实践举了两个例子,这时邓天玥试探着举起小手,我赶紧请她回答,她说:“放学后我一回到家里,就赶紧写作业。”我很兴奋,她这个句子造得多好呀,我为她鼓起掌来,还不住地夸奖她:“从邓天玥造的句子就能看出,她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孩子,回家就写作业,这习惯真好!”孩子们一听掌声更热烈了,我灵机一动说:“今天我们这辆造句的火车终于开起来了,现在邓天玥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占据的火车头的位置,下面看哪位小朋友占据第一节车厢?”孩子们一听眼睛瞪起来了,腰板挺起来了,都开始冥思苦想,接下来四个孩子都是模仿邓天玥造的句子说:“我一回到家里就……”我又引导孩子们拓宽思维,造有个性的句子,我说:“谁能说出与他们前几节车厢不一样的句子?”“我一下课就到操场上玩。”“我一有空就画画。”“嗯!现在我们这两火车颜色更多了,更加漂亮了,看谁的句子能让它更加多彩?”于是包罗万象的用“一……就……”造的句子从孩子们口里流淌出来,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时间关系,当我宣布:“这列火车已经到达终点。”时,孩子们还迟迟不愿放下高高举起的小手。
【朗读对话演绎真情】
这篇课文陈毅和母亲的`一段对话是最感人也是教学重点内容,备课时我采取学生间分角色朗读,可是教学时情形所致,我演起陈毅的母亲,随机指名孩子演陈毅。我请一个孩子站起来,笑容可掬地冲着他说:“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孩子则看着幻灯片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这个孩子声情并茂,我赞扬道:“嗯,真懂事,这个儿子我要!”孩子们一听都乐了,和我对话朗读的兴致更起劲了,当我叫到第三个孩子时,当他朗读完,我有些惋惜地说:“这儿子的话我喜欢听可惜的是你有点没有礼貌,和妈妈说话时应该看着我的眼睛呀!”聪明的孩子明白了,要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得把这段背下来了。当我叫到邹抒航时,她眼睛深情地看着我,小脑袋配合她的恰当的语气轻微摆动,俨然一个小陈毅在妈妈面前深情告白,听她朗诵完我激动地一把抱住她,一边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一边亲了她的额头。孩子们一见哗然,纷纷争着要和我对话。于是我们演绎了一场母子(女)情,就连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雀跃起来,原来老师的拥抱这么有魔力。这节课孩子们是快乐的。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4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但是以现在孩子的情感经验,很难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因而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去读熟课文,在读中感悟,先体会体会文章的情与理,这是预习作业。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了陈毅元帅的生平,让学生知道他是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十大元帅之一,是个很伟大的人物,然后以范读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精讲第一自然段时,我在范读时故意漏掉“赶”字,学生立刻产生了质疑,然后我再顺势提问:为什么“赶”这个字不能少?从“赶”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能说出陈毅很着急,也能体会出陈毅元帅迫切想见到母亲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隐埋于文字中的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对之后的深入地感知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第二节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在接下来的.文章讲解过程中,我打破了逐字逐句讲解的固有方式,放手让学生们自主感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当老师的教学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兴奋,说的答案很深刻。比如有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住这几个关键点:(1)让学生先演演“一……就……”,请了几组,最后大家一致推荐动作快的那组,再让学生说说,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2)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形,再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事情也是可以同时做的?学生马上就知道“我一边走路,一边背诵课文”是可以的,而“一边说话,一边唱歌”是不行的。
从而让学生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这两个词说话,既抓住了关键,又拓展了思维,这样指导造句易懂、会用,学生学得较扎实。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5
《陈毅探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全文共分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连忙赶回故乡探望。第二自然段写陈毅询问母亲病情,给母亲洗衣服。第三自然段写陈毅母子之间的对话。
《陈毅探母》一文,语言通俗易懂,蕴含着深刻的人之内涵。过分的分析只会破坏文章给读者的整体美感。因此,在对这课设计时,我主要以提问,反复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读中悟情,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的情感,去引发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通过朗读来感悟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
这篇课文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揭题后放手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来体会母子之间的情感。
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这两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启发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自己说图意。当讲到陈毅一进家门就询问病情时,让学生想陈毅会问些什么讲到一边洗衣一边谈家常时又让学生想陈毅会谈些什么 以多提问,多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敢说,爱说,会说的能力。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6
一、品词析句,注重朗读,体会陈毅的孝顺,激发敬仰。
课文通过一些词语、句子,突出了陈毅的孝顺,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如:当陈毅得知母亲生病了,课文通过“赶回”一词,反映了陈毅急于看望母亲的迫切心情;一进家门,课文通过“一……就……、拉着、仔细地询问”突出陈毅对母亲病情的关心;询问完病情,课文通过“一边……一边……”体现了陈毅与母亲之间的浓浓深情;等等。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了有关句子,以问题引路,让孩子带着思考品读,继而找到这些关键词句,辅助朗读,用心体会,逐步感悟陈毅的孝顺,激发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是经常用的,所以,孩子们学习起来比较熟练,比较快地找准了关键词语,对句子的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句子比较这样一个环节,更是让我看到了他们品读感悟能力的提高:
我先投影出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我先让孩子们读熟这句话,然后说:“老师把这句话缩减了一下,瞧——”用课件出示了缩减后的句子:“陈毅回到家后,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让孩子们比较一下,哪句话好?孩子们一读反应挺快,都说课文中的这句话好。我问为什么?起先有些孩子比较茫然,我点拨了一下:“老师缩减后的句子少了些什么词语?”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纷纷举手告诉我少了什么词,我在这些词上加上了小黑点。我又问:“为什么少了这些词就不好了呢?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呢?”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孩子们终于感悟到了这些词能充分体现陈毅对母亲的关心。
孩子们在进步着,他们慢慢地对文章中的一些词开始敏感,慢慢地能透过词句学会体会了,我感到欣喜!
二、注重表达,联系生活,感悟父母的关爱,升华情感。
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我及时穿插了表达训练,用例句导航的方式,由扶到放,让孩子们学会模仿句中的词表达。比如让孩子用“一……就……”、“一边……一边……”等说话。同时,在表达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关注自己的家庭,尝试着用亲人、用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表达,在拓宽他们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努力发掘生活中更多的亲情的事例,感悟父母的恩情,进而懂得报恩的重要。
孩子们的表达:
早晨我一起床,就能吃到妈妈做的早饭。
妈妈一看见我回来,就开始烧晚饭,说烧早了会凉掉。
爸爸一边烧晚饭,一边给我检查作业。
我生病了,外婆一边给我敷毛巾,一边给我讲故事。
……
我告诉孩子们,父母和子女是骨肉之情,父母对自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要像陈毅爷爷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报答父母的恩情。孩子们也纷纷表示,在学习上要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在生活上要多给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总之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让父母那么操心。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7
本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我在教学时首先介绍了陈毅元帅的生平,让学生知道他是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十大元帅之一,是个很伟大的'人物,然后一范读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本文充满了陈毅和母亲之间真挚的感情,我是利用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让学生体会的,还有让学生来观察书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分角色朗读来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母子亲情,感受陈毅元帅真诚的孝心和博大的情怀。总之,让学生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