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5/09/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习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习会认字,学习会写字。

提示:(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近“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习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西藏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习,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习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3.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法国,那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国度。法国的建筑尤其出名。能说出法国出名建筑的请举手。(投影出示几幅建筑图片,如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可见,建筑是科学,建筑是艺术,建筑还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吉祖英来了解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法国的凡尔赛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重点写凡尔赛宫的建造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学习课文

1.同学们,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走进凡尔赛宫。

生一,介绍第1、2自然段。(先个别练说,再指名说)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艺术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它坐落在……主要建于路易十四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宫殿建筑气势磅礴……正宫……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赛宫更为美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介绍时注意了什么?(板书:方位、艺术价值,外部:建造时间、面积、特色)(要注意抓住重点,准确生动、表达流畅、声音响亮)

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第3自然段。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它全长……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景物同样充满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1)师问: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内部:陈设、装潢)

(2)作者为何要重点介绍镜廊?

(3)这一段的第一句在这节中起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接下来,我们继续观赏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生三,介绍第4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1)这一节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由远及近)

3.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历史逸事)指名朗读。

4.文章的第6、7自然段介绍了什么?齐读第6、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的?

(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许多动人的历史逸事;四是在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先总说其艺术价值,再具体说明艺术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最后归纳)

3.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五、课外拓展

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

【希腊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祭祀诸神之庙,以祭祀雅典娜为主,又称“雅典娜巴特农神庙”。

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伯里克利当政时代重建卫城山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神庙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点。它外形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这一杰作在公元5世纪失踪。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

巴特农神庙被认为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极品,有“希腊国宝”之称。

【吴哥古迹】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莫奥在向导的陪同下,前往柬埔寨金边北部的密林中采集蝴蝶标本。

亨利莫奥一再催促向导向密林深处进发。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宽10千米的雄伟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

这些大大小小600多座各式建筑物,散布在40多平方千米的森林之中。

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

经过考证,人们发现这个在密林中沉睡的雄伟的建筑群原来就是公元9世纪到15世纪柬埔寨历史上的吴哥王朝的国都。

吴哥在柬埔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240千米。吴哥南临大湖,北枕群山,土地肥沃,人烟稠密,是理想的建都地方。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是吴哥王朝最兴盛的时代,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吴哥古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个辉煌的古都为什么被遗弃在丛林间而没有在史册上留下痕迹呢?专家们猜测有四种可能:一是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是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是外族侵略,屠城后又弃城;四是都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发生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堆里感染了瘟疫。这四种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吴哥城从此荒芜,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为浩瀚的林海所湮没,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发现。

吴哥古迹连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图被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观”。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城的北部,街东与雍和宫大街相通,西口连着安定门内大街。

这条街至少有570余年的历史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修建了皇城、太庙和天、地、日、月等坛之后,当然没有忘记在北城根儿大兴土木——建立孔庙和太学。于是,国子监街也就由此诞生了。

国子监街还有一个名字叫成贤街,这三个字工工整整地雕刻在街的东西两头的两座巍峨的牌楼上。牌楼为砖木结构,朱红漆的楼柱。辉煌,不敢说;庄严,足够得上。

从街东口往里漫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与外面喧闹的世界迥然不同的景象:幽静、深邃。道边参天的古树,让你领略到老北京街道的那种古朴的韵味儿。打个比方吧,喝罢咖啡、扎啤、可乐,若是这时面前又摆上一碗冰镇的、加了桂花的信远斋老字号的酸梅汤,我想是没有人不动心的。

往街的深处继续前行,路边出现几组高大的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着两行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来这是有名的“下马石碑”,它标志着孔庙、太学的禁地到了。据说,出于对孔圣人的敬仰,甚至连皇帝御驾至此,也要下辇或下舆来步行呢。

国子监街是条文化色彩浓郁的街。就拿街中的孔庙来说,大殿内除陈列有全套祭孔仪仗外,还悬挂着13件无价之宝——明清12位帝王和民国的黎元洪总统手书的13块赞扬孔子懿德的匾额。其中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万世师表”四字匾,后来被悬在殿外屋檐下最醒目之处。与孔庙相邻的太学的大院内,有一座碑林,它和曲阜的孔家碑林不同,碑上镌刻着的不是逝者的铭文,而是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中了进士的国子监的太学生的大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似乎每一条街都将变得日益繁华、喧闹起来。然而,我唯独希望这条国子监街还是保持原貌,越静越好。原因很简单:就像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值得留恋的往事一样,就像潮涨潮落总要留下几片记述海之歌的贝壳一样,我们总要给后人留下点用以追溯历史、求本逐源的东西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