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2025/09/1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家作品。

2、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3、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设置情景中,进行片段写作,完成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读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积累法,朗读法,写作能力迁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言】

提问:同学们见过狼吗?如果见过,请你描述一下狼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略

提问:请试一下你能说出几个带“狼”的成语?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幻灯片投影一些带“狼”的成语。

教师叙述:同学们这是你们眼中的狼,你们知道蒲松龄笔下的狼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蒲老先生的《狼》。

第三十课狼

1、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⑴《狼》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有________。这种体裁的特点是篇幅________,意义________。

⑵《狼》选自清代小说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先生”,山东________人。

2、让学生观看张铁林主演的《聊斋先生》中有关蒲松龄收集民间故事的片段,评价他的精神进而欣赏对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3、教师叙述:后人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评价颇高,有语为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投影展示)

4、朗读课文

⑴齐读生字2次,教师纠正读音。

⑵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集体朗读课文。

⑶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发音、停顿方面的错误。

5、疏通课文,积累词语

⑴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经过讨论后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⑵各组记录员将本组不懂的问题提出,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⑶教师从旁点拨悬而未决的问题。

⑷教师通过幻灯片示例典型性疑难语句翻译。

转视积薪后——(屠户)就转身去看柴草堆后面的(另一只狼)教师分析:此句是省略句。翻译前先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然后把句意疏通。

教师归纳:翻译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翻译的要领是:翻译前先弄清楚句中每个词的含义,注意灵活增字、删字、留字,直译和意译结合。

6、概括故事情节

⑴先由几位学生分别概括故事情节,然后由学生评出概括最好的。

⑵用幻灯片与学生分享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⑶提问:你认为本文的情节和形象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情节曲折,形象生动。

7、探讨描写手法

⑴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①文中运用到的描写手法有________。

教师归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

②文中对屠户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有________

教师归纳:投,复投,顾,奔,依,弛,持,起,劈,毙,断

③文中对屠户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屠惧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文中对狼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

⑵教师小结: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当,层次清晰,由外及内,有力的凸现了形象。

8、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描写

⑴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办?(投影出设置的情景)

①你正在赶路,发现路中一条大青蛇恶狠狠地用眼睛瞪着你,气势汹汹地向你爬过来,你会……

②你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两只狗一白一黄,如影随行,尾随于你,不肯离去,你将……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任选一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求写出你和大青蛇(或狗)当时的动作、心理和神态,字数不少于80字,力争在7分钟内完成。

⑵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鉴赏,互相学习。

(二)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文言文并不难懂,关键在于我们要多读,多看。请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另外,本节课同学们的片段写作完成的很好,平时要学习把所见的美文的写法运用于自己设置的相似情景中进行写作,把阅读和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写法: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用词精当描写传神

内容: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学法:重视翻译立足词汇直译意译灵活理解

感受生活课外阅读开拓视野读写结合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谈一谈你对文中屠户及狼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题目自拟。

2、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完成《资源与学案》75页的文言文阅

读题,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课程教学思想,注意教给学生好的学法。

再者,读写结合也就意味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链接,为语文课程的学习注入了活水。

作业部分,学生通过完成读后感,对狼及屠户的形象、作品的主题,有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由学生采用课外兴趣活动形式,评出优秀习作,搞一次专题小论文展览,或向文学类报刊投稿。

本节课的缺陷,我认为是学生朗读的形式中缺少了个人朗读,因此一些发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可能暴露仍不充分,同时对朗读时一些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情感仍需揣摩,以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但由于一节课总要有所侧重,所以这方面训练拟安排在学习其他课时进行。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的阅读:

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 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 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的阅读:

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 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 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是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文中第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本文的寓意作者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讲,或过多引申。学生将本文当作一个奇异的故事来读,并理解作者的议论,也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人物形象,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

1.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4.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2.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故事导入师讲述《狼三则》之一。

课件出示: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很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夫担子里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再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他感到非常害怕,焦虑地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2.了解作者及作品师:

这真是一只愚蠢的狼,这个故事就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于蒲松龄,你了解多少呢?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他童年随父读书,青年时热衷于科举。19岁时,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皆列第一,考中秀才。但从此以后,科场不利,始终未得一第。43岁时补廪膳生。51岁时到济南参加乡试,不料第二场抱病退场,结果落第而归。从此,他绝迹科场,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76岁逝世。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谈狐说鬼,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批判。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的《狼三则》之二,读一读这个奇异的故事,并探寻故事背后的深意。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作者和作品,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并为学习文章内容、理解主旨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文章

1.教师范读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通过积累重点词义和常见文言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意。下面,老师朗读文章,同学们边听边看,注意字音,划出停顿。

任务:

(1)圈出文中重点生字词和易错字,并根据老师的范读标注拼音。

(2)根据老师的范读,用“/”在文中划出句子朗读停顿。

2.学生交流

(1)学生圈出文中重点生字和易错字,集中订正。

(2)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件出示: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与句读。

三、再读课文,读顺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弄清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帮忙解决,不能解决的词句,教师点拨,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和句式。

预设课件出示:

释词方法:

(1)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理解。

示例: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后来得到骨头。前:先得到骨头。

②屠乃奔倚其下。乃:于是。其:代指柴草堆。

(2)组词推断法——把单字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语境确定意思。

示例:屠乃奔倚其下。奔:奔跑。倚:倚靠。

(3)联想推断法——联系学过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示例: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通道。以:来,用来。

文言特殊句式:

(1)倒装句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

(2)省略句①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狼”,应为“投狼以骨”)②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③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3.总结停顿划分方法师:刚刚在听老师范读时,我们为本文划出了停顿,结合句子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划分。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方法)

(1)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示例:一狼/得骨/止;

其一/犬坐于前。

(2)方法2: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示例:顾/野有麦场;

乃悟/前狼/假寐。

(3)方法3:连词前面可以停顿。

示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方法4:发语词后面要停顿。

示例:盖/以诱敌。

(全班齐读课文,读顺文章)师小结:

理解文意,固然可以运用停顿技巧,但最重要的方法是弄懂字词大意、文句意思。理解了文意,才能读准句读,有利于我们读顺文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学习互助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理解文意,读顺文章。教师及时点拨,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句式和停顿划分小技巧,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统一。

四、细读课文,读懂内容

1.概括文章情节文章讲述了屠户杀狼的故事。按照事件的发展,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后,用词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发展经过。

(生交流后,师明确)课件出示:

屠户遇狼(开端)——惧狼(发展)——御狼(发展)——杀狼(高潮、结局)2.梳理文章内容文章围绕屠户和狼展开,对他们之间的斗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请用原文在表格中填写关于“屠户”与“狼”的内容。

预设情节屠户狼遇狼晚归缀行甚远惧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并驱如故御狼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杀狼持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目似瞑,意暇甚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理解作者态度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评价,请用波浪线勾画出评价语,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文章的主旨。

师引导:抓住并理解句中表现作者鲜明态度的关键字—— “笑”。

课件出示:

评价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关键字:笑。

情感态度: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富有智慧与力量的人类。

主旨: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了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结束语:在现实中,人遇到狼,已是凶险。在故事中,屠户仅一人一刀,而恶狼两只,有利爪两副,最终却被屠户所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无怪乎鲁迅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内容。运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与思路,训练学生概括中心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章内容与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水到渠成,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分析狼的特点与屠户的形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狼的不同文化形象,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能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

五、教学内容: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一,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

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并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

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3、检查阅读。

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我想考一考大家。出示材料5-7

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

(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

(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出示材料8

(三)研读与赏析

1、赏析: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

3)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4)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

(四)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的另一篇文章。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的阅读:

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四、教学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 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 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知道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蕴含的道理密切相关。

2.懂得了解作者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并着力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重点: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

学习难点:

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活动形式:朗读课文,交流,听写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2.检查朗读,交流疑难字词。

目的:读懂课文,扫除字词主要障碍。独立读懂课文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面对新课文。文章选在专题活动中,注释比较多,学生自读基本能理解课文。

二、复述故事。

活动形式:复述,交流,朗读课文。

请2~3位同学复述故事,互相补充,调整,修正。

目的:进一步熟悉课文,落实重点字词。文言文教学,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是一个难题。我喜欢在一步一步的师生交流中落实言的学习。

三、换角度叙述。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朗读课文,总结。

小组合作活动。

一位同学讲述故事,他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讲述的角度,如“屠夫”、“狼”等;另外三位同学分别设想好自己的角色来听故事。讲(听)完后,交流自己的心情。

目的:变换叙述者,故事的细节、故事的整体面貌都会发生改变,蕴含在故事中的寓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小说的'叙述者与预想的读者都很重要,也就是读小说要注意“谁讲”与“向谁讲”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如“鹬蚌相争、滥竽充数”等,换一个角度讲述该故事,讲给父母或同学听,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目的:作业指向目标的巩固。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

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二。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