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2025/09/16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1

闲暇时,翻开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点点地读了下去。

盖茨比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剧。究其原因,可以从较早的时间来解释。他年轻时爱上了一个家庭富有的女孩黛茜,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配不上她,这时的盖茨比心里顿时确立了他要出人头地的目标。

不久后,盖茨比成功了,而他再见到黛茜时她已婚嫁,盖茨比的内心再次受到了冲击。为了让黛茜回到他的身边,盖茨比在她家对面盖了豪华别墅来应对黛茜的有权势的丈夫,让黛茜注意到他。让人意外的是黛茜重见盖茨比后却只是把这种感情当做婚姻后的刺激。一次,黛茜不小心开车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主动揽下责任,而黛茜的丈夫汤姆挑拨情妇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但盖茨比殊不知那个把他真诚的感情当作刺激的而黛茜早已决定把他当做弃子。这是多么讽刺啊!盖茨比的尸体躺在城堡中时,除了他的父亲与朋友卡拉威别与他人。城堡死气沉沉像枯树叶埋入泥土一样悄无声息。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宛若海市蜃楼。

镜头转向黛茜,此时的她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完美人生”。我突然觉得盖茨比的爱情不过是一个完美的幻想。盖茨比的真反衬出黛茜她们的假,无论盖茨比多么爱黛茜,也终究走不进黛茜她那颗早已空掉的心房里。

盖茨比不敢对自己说黛茜已经变了,她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之外只有金钱。盖茨比早已感觉到这点,只是他太爱黛西从而欺骗自己:她没有变。他等黛西和他远离利欲熏心的地方,远走高飞,结局终是不能。在那个人们疯狂追逐金钱与地位而抛弃纯真情感的时代,盖茨比这样的人竟能怀有柏拉图式的感情去面对爱的人,实在是让人钦佩和感叹。

黛茜因为物质早已经下了自己的情与爱。黛茜的丈夫汤姆行为粗鲁,又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黛茜却始终没有离开他,这就是她早已改变的最有力的证明。一个在黑暗中迷失了又完全不想走出去的人又何曾珍惜过盖茨比的光明。她对物质的沉迷埋葬了盖茨比的悲惨人生。盖茨比在等待的黛茜,应该是他所想象的完美形象的显现,而不是现实中的她。

读完书,我们似乎看到在那个冷漠的时代,人们终究还是逃不过它的漩涡,被卷入其中。当一切回归平静后,仿佛没有人会记得它是否真的发生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2

村上春树说,“倘若让我挑选一本最爱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小说家,我把它看作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标志”。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让村上春树如此倾心?带着这个疑问,我翻看了这本书,用一个周日的时间一口气看完。

菲茨杰拉德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他的文字更是有着独特的美感与韵律,让人着迷。

趁着意犹未尽,写下我的几点感受:

执念,源自内心深处的自卑

家境贫寒的盖茨比,爱上了出身高贵的黛西,深知自己配不上,他开启了奋斗之旅,几年后便成为了百万富翁。他在纽约富豪区长岛买下了豪华别墅,这栋别墅与他心爱的黛西的住所隔海相望。

而盖茨比千金一掷的豪宅并不是用来住的。这里每夜都举办奢华的聚会,灯火通明,宾客成群,莺歌燕舞。

夏天的每个夜晚,我的邻居家都有音乐声传来。在他幽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间穿梭。下午涨潮时,我看到他的客人从木筏的高台上跳水,或者躺在海滩的热沙上晒太阳,而他的两艘小汽艇拖着滑水板,划破海湾的水面,在翻腾的浪花里向前驶去。到了周末,他的劳斯莱斯就成了公共汽车。

所有的这一切,都源自盖茨比心中的那个夙愿,那个他幻想过无数次的场景,那就是有一天,他深爱的黛西出现在这里,惊喜地问他,“这是你的房子吗”,然后,他看着她的眼睛,骄傲却又轻描淡写地说,“是的”。

是的',盖茨比成功等到了黛西,却很快就因为黛西而丧命。

盖茨比是自卑的。他永远无法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份子,尽管他从一开始就极力掩饰自己的出身,甚至不惜改掉自己的名字,然而一切都是徒劳。

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源于心中的一个执念,这股力量牵引着我们,让我们为之疯狂,甚至付出生命。

就像盖茨比,尽管他已经知道,黛茜已不再是当初的黛西,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但他却仍不改初衷,因为心中的执念,因为放不下当初的梦想。

他拼尽一切想要摆脱身份带来的自卑,却始终没有做到。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3

第一次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一本书是在高中时代,那时的我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吸引,被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描述的20世纪20年代华丽的纽约市和人民的富贵生活所震撼。

在书中的很多内容之中,我最喜欢小说开头父亲教导儿子的一段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一个人的家境往往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在批评别人之前,多思考一下说出口的话会给别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当角色变化,我们成了被批评的人时,多冷静几秒钟,看是否是别人所说的样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语言有时是最伤人的利剑,但它也可以是春风细雨,要看我们如何使用。

第二次接触《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观看了“小李子”莱昂纳多的.电影。在电影中,莱昂纳多饰演着书中的男主角盖茨比,一个挥金如土却又深情无比的男人。他夜夜举办着欢歌纵饮的派对,但他内心唯一的牵绊却是住在河对岸的黛西——他曾经的恋人和如今的女神。在小说中,尼克偶然住在了盖茨比的隔壁。尼克第一次见到盖茨比就被他深深吸引了,他知道,这个男人心里有一个巨大的秘密等着他去挖掘。于是,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了盖茨比短暂但又无比灿烂的一生。在电影的最后,“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他心中的女神也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他死在了他为黛西筑造的华丽城堡里,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美国小说家E。L。多克特罗在《民族》一书中评论道:当菲茨杰拉德处于他创作颠峰之际,他把对社会百态的了解化为了文字(他既是社会的批判者,也是社会的牺牲品),至少成就了一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个人经历就是作家菲茨杰拉德对大萧条时期之前的"爵士时代"的一个不安的叙述:它刻录着华丽的"爵士时代"及其伴随着这个时代所发生的荒诞的一切。从盖茨比的豪宅到美国人的梦想,都可被视为是对了不起的"美国往事"的一个忧伤而优美的文学追述,好似一只"驶向未来的船,却也无休止地梦回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4

哦,难得! 这是一本优美的书,一本涉及到灵魂的书。菲茨杰拉德用诗意之笔铸造了坚硬而又柔软的灵魂主角盖茨比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他有钱有势; 而他为了他的爱情(或者说他的理想?) 却将自己的灵魂高高地置放在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上。这不禁让我想起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它们竟然如此相似。只不过,《呼啸山庄》的故事是呼啸在荒原上,希思克里夫坚强而粗鄙,灵魂受难的时候可怜得像野兽我能宽恕爱我的人,而我爱的人呢? 我怎能宽恕?; 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是诞生在美元上,盖茨比干了非法的生意,活在他并不快乐的名利场里,却为了一个类似的女子献出了自己的名誉和生命。

如果允许我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那么我必须说这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业已在电视剧中泛滥。也许这样说对于一个期待新意的人来说是个遗憾,人们因此有理由质疑:《了不起的盖茨比》凭什么吸引我们? 我在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困扰。我在一个大城市的书城买到了这本书,买书的动机如今已然忘却。我肯定是受到某种感觉的诱惑:书香? 语言? 包装? 评论? 或许兼而有之,但一开始肯定和里面的故事无关。

我似乎无需赘述书中的故事。这部小说虽然素来享有盛名,但是它当之无愧。连诗人和批评家艾略特都说这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在一个充满速度感的城市,在一个夜生活盛大开放的城市,这本书也许可以找到更多读者和知音。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找到闪烁霓虹、酒会、名车、别墅、身份、地位,可以嗅到华美的物质气息,可以看到享乐的.天堂。然而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天堂,盖茨比却无法拯救自己的孤独。他拥有锦衣玉食,但是他在享受华美生活的时候却另有所待。很少有人看出他的微笑背后还有些什么。因此,他的被压抑的爱恋显得不可思议。他周围朋友一堆,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他是个人物,他还有什么值得忧心忡忡? 这个秘密也许被盖茨比承受了太久。也许他就是背负着这个秘密开始了他的奋斗之旅。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5

以前很少读外国小说,或许是因为篇幅太长,情节发展又很慢。但有一本书让我打破了对外国著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给我的已超越它的结构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致的思考,思考着人世的虚浮和人性的伪善与本真会有怎么样的碰撞,为什么会有这种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就是在故事背后揭示美与丑,黑与白的同时,让读者挖掘什么是人性的光点。

这部小说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将他视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无外乎如此。

小说的主人公是盖茨比,作者通过盖茨比的邻居尼克的视角演绎他的经历与最后的沉沦。盖茨比在很久之前爱上自己的远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会上他与黛西重逢,此时的他已家财万贯,从前因为穷酸而未与黛西在一起的伤疤终于愈合,他们又一次坠入爱河。然而此时的黛西已结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扰下,两人的关系再次僵局。盖茨比一直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他对黛西的爱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头。

盖茨比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人们对他的思考从未停止。作者笔下的盖茨比是个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继承万贯家产,游历四方,甚至还有人说他曾杀过人,但他见到黛西的时候也会紧张得像个孩子,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在别人热闹的时候,他总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观,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嚣之上。为什么这样的人最终却被人遗忘?只能说人在社会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会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或许作者生活的就是这么一个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时代,用老舍的话就是“不给好人留出路”。盖茨比是可悲的,他将爱献给了一个拜金,被时代腐化的女人,他并没有发现有时爱恨离愁并没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人无情的背离。

纵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写的,但我相信他并没有抹去光明。盖茨比虽然悲剧,但他的纯真与热情一如往日,在我们这个时代正需要这种正能量,或许这部小说折射现实的背后渴望人们像在仲夏夜看细水长流那样的朴实,若人世皆为此人,相信黑暗永远不会降临。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篇6

在今年暑假闲暇时间,看着手边的书卷,不由得翻开了这本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宏伟的经典长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我看来,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男人被美色蒙蔽,而一个女人却被金钱蒙昧的故事。我在读到一半时便被这曲折动人的,英俊聪明,激情浪漫,情节,以及鲜明独立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而这样优秀的经典,打动的显然不止我一人。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此书的忠实读者。他曾这样评价: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文章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律,会让人联想起优秀的音乐作品。他用这种节奏驾驭着文字,就像童话故事里魔法豆的枝蔓向天空伸展一般展开他的.叙述。流利的语言。

接连诞生,不断成长,为寻求空间流畅地在空中移动,真是一幅美丽的景色。与音乐相比,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加自然,更易于理解。首先有流动的节奏,然后紧密相连的词语自然地喷涌而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菲茨杰拉德作品的美妙之处。菲茨杰拉德的这本《了个起的盖茨比》逻辑和统一性看似混乱疏离,实则相对统一。除了深刻的思想之外,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也是其突出特色。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不加虚饰,令人亲切可信。语言仿佛为他所用,准确而精炼,优美而尖锐。渲染氛围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独白,辛辣讽刺的对话,抑或是不经意之间带过的一个略笔,都藏着他意义不明的写作意图将这虚幻的美国梦上升到一个极致。整部小说脉络清晰,同时又富有多层次的结合和区别,不同的观点巧妙地统一在一部小说中,使这部作品独具匠心。

这位天才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着着他的思想。一切都拜倒在他的笔下,多样而暧昧,存在着各种暗示、各种可能。金钱不是一切,梦想不能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成为“大人物”的渴望,而应该有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存这样一些富有内涵的思考,否则必定将是短暂易破灭和没有延续力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