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藤野先生读后感

2025/09/16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1

鲁迅初到日本留学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里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为学生纠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刨实习,他毫不掩饰地向我了解裹脚。

在我们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老师。无论他教了你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总会有所改变,有所感悟。在鲁迅的`学生生涯中,也有这样一个令他难忘的老师——藤野先生。

在这一个个片段中,我看到了一群忘国、忘族、忘志的学生。一个个好玩纵乐。在看中国人被屠杀的时候,竟一个个拍掌欢呼:“万岁!”他们去日本是为了学习知识、报效祖国。没想到离开中国,倒改变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志心、族心、国心。他们去留学倒像去移了民,换了心,卖了国!在这些片段中,与之相反的恰是身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我看到的,是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滕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的滕野先生;那个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会说:“在我所有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生命中遇见这样的,对自己亦师广亦友的老师,真是人生中的一大幸运。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引导。我们还需要志向、需要祖国、需要民族,才能真正强大。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2

最近看了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鲁迅去东京留学,因为其他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的生活,鲁迅决定去其他地方留学,后去了仙台求学,受到了优待。初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可看出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态度,后又为鲁迅纠正解剖图,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诚恳。

后来藤野先生又向鲁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见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当时的.中国是弱国所以其他人都觉得中国人的成绩高就不是真实成绩,可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都报着同情与尊重。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没有狭隘的偏见,看出了他治学严谨。

后来又因为看电影事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临别前藤野先生送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鲁迅至今还留着,可以看得出鲁迅对这位老师的尊敬以及深深的师生情谊。

在鲁迅先生的那个年代,在这样一个对来自弱国以及其贫弱的祖国都报着同情与尊重,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啊。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3

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个性认真,感觉"真个性,这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最后明白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lz13)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发奋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 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4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十分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修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都要指出。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鼓励着鲁迅从事反对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督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于是点上一只烟,在继续为那些‘正人君子’只流所痛疾深恶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一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身那近乎完美的品质。

他以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替学生当面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为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

这本书中出现的人才以各种独特的风格魅力出现在我们眼前,影响着我们。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5

提起爱国,脑海中不仅会涌现出很多熟悉的人和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鲁迅先生,特别是读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我更是敬佩他的爱国精神。〈藤野先生〉是鲁迅所写的一本小说〈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鲁迅就是通过文章中一些隐含的意思,讽刺了当时腐败社会一些中国人的愚昧与无知。

其中这样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一次中成绩中等,却遭到了日本学生的诬蔑。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人是十分愚笨的,就是这样中等的成绩他们都认为是抄袭来的。其二是作者在观看影片时,当看到中国人被枪杀的场面时,鲁迅却心如刀割。被枪杀的是中国人,围观的也有中国人,居然还和外国人一起高呼“万岁”,真是愚昧之至。可想而知,当时鲁迅是多么的`愤怒和伤心,他觉得光救国人的身体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灵魂,让他们坚强起来。因此鲁迅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医学,用文学之笔去换醒国人的麻木思想。

现在我们的祖国繁荣了,富强了,要想立足于世界之颠,需要更多像鲁迅一样爱国的中国人,所以我决心像鲁迅一样做一个关心国家的人,让中国从此不再受外人的鄙视。

藤野先生读后感 篇6

鲁迅是怀着一腔赤诚从东京到仙台,他不愿整日面对那些迂腐的同胞,成了第一个仙台的中国留学生,食不果腹也好,至少这里没有让他为了别人的身份而感到耻辱的人。

他认为他能快活着学成,回国,治病救人,可人心又是何其难医?影片里的中国人看着同胞惨遭屠杀是麻木的,中国是一个只有需求没有追求的.国家,鲁迅才反应过来。他认为人健康了,就能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可他纵然千般能耐,医出的也是一具具被自私与懦弱架空的健壮皮囊,被敌国当作战利品论功行赏。若说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种子,中国人是花果,那鲁迅也只能修修花叶,最终那果实还要被别人践踏摘来,他就是再如何努力,也动摇不了根深蒂固的种子半分。放弃自己热衷很久的事情是很难的,可鲁迅还是因为一部影片便弃医从文了。

他知道他学医是为医人,那么此时从文,是要医国,可仅凭鲁迅一人想改换朝夕太难,也许少他一人也没什么,他清楚这点,可还是想勉力一试,万一他的哪部作品就成了中华民众觉醒的转折点了呢?再不然,纵使中国最后败了,他也能让后世知道。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甘做亡国奴,也有瘦弱的“东亚病夫”会仅凭“华夏”这飘渺了五千余年的信仰而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他放下了手术刀,提起了笔杆,继续在焦土上战斗。他一直期盼着,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影片里国人麻木不仁的脸被染上些色彩,即使是悲哀的也无妨,起码中国,终于要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