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爱心》教学设计

2025/09/1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爱心》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爱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读本课中8个生字,书写15个生字。正确理解“焦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忍不住、涌出”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探究、师生共学、交流讨论、发散想象等方法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懂得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七颗钻石》,一起读课题。

2、出示“钻石”图,你觉得钻石怎么样?多么美丽的钻石啊,再来美美地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难以读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咽、唾沫、凑上、一瞬间、绊倒、匆匆忙忙、竟

(1)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齐读。

3、把刚才多读了几遍的句子展示一下。指名展示,全班练读。

4、相信这回同学们再去读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和流利了,去试试看。

5、整体感知,理清故事脉络。

《七颗钻石》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怎样?

很久很久以前——

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累得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

当小姑娘给了小狗一点水之后,木罐竟变成了——

当母亲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时,奇迹又发生了,——

当小姑娘把水罐递给过路人时,突然——

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充满着神奇的想象。

三、走进故事背景

1、这则故事的题目很美——七颗钻石,故事的结局也很美妙,然而故事的开始并不美妙,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来到遥远的以前。

2、指名读文,同学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词语让你产生这样的联想?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①指名学生交流。

②相机导出近义词的教学。

刚才你们关注到的词语里有两个词是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干涸——干枯)(板书,读一读)

到文中去看看,这两个词语的位置能换吗?为什么?

③这就是那次大旱灾的情景,谁能读好它?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④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这时候水意味着什么?

四:深入研读,感受神奇变化

1、故事里有没有出现这意味着生命的水?读读2到4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2、找到了吗?谁来读。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板书:清澈新鲜的水(流))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想象这样的水再来读读这个词。

这可是意味着生命的水啊,看到这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怎样呀?谁能把小姑娘当时见到这水的欣喜用朗读表现出来?相机抓住“竟”字引导体会用词。

不仅如此,后来,水罐里还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呢!多么惊奇啊,你能把第二句话读好吗?

(3)刚刚我们眼前出现的还是那可怕的大旱灾,现在却出现了清澈新鲜的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为什么在那么严重的旱灾下,罐子里竟会出现清澈新鲜的水,最后还涌出巨大的水流呢?)

是啊,为什么呢?答案就在故事里呢,谁能把藏在故事里的答案找出来?快去细细读读课文,边读边找。

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

3、第一次出现水的`原因是什么?

(1)你找到答案了吗?

(2)根据回答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为什么说答案在这儿呢?能抓住某个词或某句话来说说你的体会吗?

到处找水:

小姑娘会去哪些地方找水呢?看到的又是什么情形?谁来想象一下?

师说,学生口头填空:小姑娘走啊,走啊,来到,但是。

小姑娘找了那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水,为什么不回家?

所以她一直找,直到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一天夜里”(夜晚的黑暗没有阻挡住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脚步),

“夜里”让你想到什么?你夜里敢一个人出去吗?

小姑娘跟你们差不多大啊,她在夜里出去找水,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看来让空木罐变出清澈新鲜的水的原因是小姑娘对母亲的这一份令人感动的爱啊。(板书:爱)

一起来把这感人的画面再次展示一下,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把藏在故事里头的答案很快就找出来了,还抓住重点词句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4、那么涌出巨大水流原因找出来了吗?

(1)课件出示语段: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自由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测:小姑娘为什么要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小姑娘自己不渴吗?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学。

小姑娘渴吗?从哪看出来?

再也忍不住;“忍不住”跟“再也忍不住”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咽了一口唾沫。做一个咽唾沫的动作。是啊,小姑娘的这么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其实她也很渴很渴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听出小姑娘的确很渴?指名读,大组比赛读。

小姑娘那么渴,却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请大家展开想象,这个过路人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呢?……是的,但无论他是个怎样的人,在此时此刻,她也有很多理由不把水给过路人,是吗?要知道这是什么水啊!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罐水了呀!(生命之水。)难道,她递给过路人的仅仅是水罐吗?(还有生的希望)是的,她是把自己生的希望给了一个过路人,读读这句话。(齐读)

②为什么小姑娘要这么做呢?她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笔来写一写。

自由练笔(音乐《爱的奉献》伴奏带)

交流:把你的想象填到句子里读读吧。课件出示: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想:()。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3、4人后)小姑娘还会怎么想?指名交流。

(5)通过想象,我们深深感受到小姑娘是那么善良,那么急人所急!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6)正是小姑娘的善良,对所有人的爱心使神奇的变化再次发生,齐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5、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世界重新变得美好了。那么这个童话故事里为什么还要写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呢?故事里还有哪些神奇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好吗?

板书:七颗钻石

干涸、干枯

爱心

清澈新鲜的水(流)

《爱心》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动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文章向我们讲述:大树给予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老树墩上休息……作者用简单的线条和充满诗意的文字,创作了一则生活寓言——这则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故事情节简洁,却给我们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拥有丰富的可开掘的素材。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置身绘本情境,展开丰富想象,激活言语思维,强化言语表达,丰厚绘本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

3、在阅读中,理解“给予”的崇高含义,感受爱与被爱,懂得感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超前悬思。

1、你喜欢看书吗?说说你在课外,都读过哪些书?

看来,同学们读的书可真不少啊,都称得上是一个小书迷了!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照亮你世界!一本好书就是一种力量,引领你成长!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中最好的伙伴。与书为友,天长地久啊!

2、出示ppt,介绍书

今天的阅读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本书,一本会让人会记住一辈子的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

20xx年被美国评为100本最佳图书之一;20xx年中国优秀儿童读物;20xx年全国十佳童书。

美国教育部评选的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

作者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

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

这本书非常令人感动,你们想读吗?

3、出示ppt 这本书的名字就是——《爱心树》,读课题。

用你的眼睛去观察封面,你猜猜这本书写的'是谁的故事?再猜猜这本书大概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4、读书啊,就得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想着想着,你能从文字中,画面上读出更多的东西。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思,走进这个故事。(板书: 边读边思)

二、讲述故事,边读边思。

(一)感受快乐

1、播放ppt :从前,有一棵树,他喜欢上一个小男孩。看,小男孩来了。想一想,这会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呢?

过渡:小男孩来了,他会同大树玩些什么游戏呢?学生想象回答。

2、播放ppt :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采集树叶,做成皇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荫里睡觉。小男孩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他。大树很快乐。

(1)孩子们,这是一本绘本书,阅读的时候,咱们就得边看图,边读文字。仔细看看图,大树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呢?

小结:透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们走进了大树的内心,感受着在它心底流淌着的快乐。边读边思,就得这样借助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二)品味“给予”

1、播放ppt :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画面上只有这孤零零的大树了,小朋友们,看看图画,说说你怎么看出大树的孤寂?

(生交流)大树的树枝交叉着下垂,那么落寞,枝条底下的树干上,分明是男孩小时候与大树最亲密时刻画的爱心,然而爱心仍在,却惟独不见男孩的踪影。

2、播放ppt :有一天,男孩来看大树,大树说:“来吧,孩子,爬到我身上,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孩子说:“我想买好玩的东西,我需要些钱,你能给我一些钱吗?”“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他们

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了树上的苹果,把它们拿走了,大树很快乐。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我有很多事要做,没有时间爬树了。我需要一栋房子保暖。我要娶个妻子,还要生好多孩子,所以我需要一栋房子,你能给我一栋房子吗?”“我没有房子,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于是,男孩就把大树的树枝砍下来,把他们拿走,盖了一栋房子了。大树很快乐。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非常高兴,高兴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它声音喑哑地说,“来和我玩玩吧!”“我年纪已经大了,心情也不好,不愿意玩儿了。”孩子说,“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离开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一条船吗?”“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大树说,“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会快活了。”于是孩子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驶走了。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1)男孩来了,他没有再和大树一起玩耍,他来干什么了呢?大树给予了他什么?(练习概括)

(2)可它还是很快乐,这又是为什么?

可此时,大树的心坎里还有些什么呢?(难过、失落、苦涩)

3、又过了很久,孩子又来了,在他与大树的对话中,有了这样一句话:“非常抱歉。”你猜,这句话会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

播放ppt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没有苹果了。”“我的牙齿已经老化,吃不动苹果了。”孩子说。“我没有枝条了,”大树说,“你没法儿在上面荡秋千了——”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孩子说。“我也没有树干,”大树说,“不能让你爬上去玩了——”“我很疲倦,爬也爬不动了。”孩子说。“真是抱歉,”大树叹了口气,“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那好吧。”大树说,它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

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完成思考题目。

(1)交流:在故事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动?或许说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哪句话?评点:读书就得像你这样擦亮智慧的眼睛边读边思。

(2)故事结束了,画面定格在了这儿。男孩已经是白发苍苍,一身疲惫;他就坐在这棵原本挺拔的老树墩上。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回忆----,在倾诉----, 在----

在我们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及时地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这就是给作品“补白”。这是我们在课外阅读中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

拿起笔来,用一两段话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格式:

此时,男孩子也许在回忆……追问:他会回忆什么呢?

此时,男孩也许在向大树倾诉……追问:他会在倾诉什么呢?

此时,男孩也许在……追问,但不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 掩卷深思,把书读薄。

1、不过,会读书的孩子不但能把书读厚,还能把书读薄。从这本书中,你读出了什么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一说吗?(感恩、爱心、奉献---)

2、小结:读着,想着,你看,这本书薄了,变成了一个词,一句句子,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里。老师更希望这棵满载着我们大家思想智慧的爱心树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的思维活起来。

四、笔录所思,把书读活。

1、在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出示)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现在,你理解这句话了吗?

小结:或许,我们的妈妈真的就像这一棵大树,默默无闻地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温暖、快乐!

2、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的吗?

3、听着大家的交流,老师也很感动,我也做了首小诗,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这么一棵大树,春天倚着她幻想;夏天倚着她繁茂;秋天倚着她成熟;冬天倚着她沉思;这棵树就是我们亲爱的——妈妈!(师配乐朗读)

4、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天下的妈妈,用我们心底最最真诚的心声祝福天下所有的

妈妈都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5、请问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像大树一样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东西,我们却还没有回报过一点点呢?

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精心制作一份礼物,写上自己的心里话,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播放《感恩的心》。

五、总结读书方法——边读边想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一个故事,获得了一种启迪,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那就是边读边思。我今天把这个我很喜欢的故事于大家一起分享了,那么请孩子们以后多阅读书,多增长知识。

《爱心》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

付出和给予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现在的孩子大多比较自我,因此,我选择了《爱心树》这个绘本,既能通过观察多变的画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更能通过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得到爱,给予爱都是一种快乐的传递,爱他们的人默默为他们的付出,也希望他们学会感恩。

活动目标

1、讲述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故事内容体会爱与被爱,无偿付出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画面男孩每次出现大树的形态变化,感受大树对男孩的爱。

难点:教育幼儿要拥有一颗爱心,了解付出的快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活动准备:《爱心树》绘本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师讲述:从前,有一棵树,他喜欢上一个小男孩......

问:请你看看,每次小男孩跑来的时候,大树的姿势都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大树弯下腰,张开枝叶,和男孩打招呼)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男孩每天都会来树下采集树叶,把叶子编成王冠......玩累了,男孩就在树下睡觉。

问:男孩都和大树玩了那些游戏?大树是怎样陪他的?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出(1)采集树叶(2)爬树(3)荡秋千(4)吃苹果(5)捉迷藏(在采集树叶编成王冠时,男孩很骄傲,而大树的'枝叶和男孩的头一样上扬,一样威武;在爬树时,大树的枝叶撑起了一个保护的臂膀,保护着男孩;当男孩荡秋千的时候,大树的树枝紧紧缠绕着男孩,不让男孩摔倒;当男孩吃苹果时,树枝让他安静的坐着享受它丰硕的果实;当它和男孩玩捉迷藏时,树枝与他一同嬉戏,共享欢乐;玩累了,男孩在树下睡觉,大树的枝叶变成了一把遮阳挡雨的大伞,保护男孩。

师:男孩好爱这棵树,好爱,树很快乐。你从哪可以看出他们很爱对方?(他们相互拥抱在一起,男孩在树上刻上了他们的名字)

2、讲述故事后半段,提升幼儿情感,感受树的无私奉献,快乐付出,施与舍得情感

师: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好孤独。(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树下出现了四只脚,树上的名字也多了一个,男孩爱上了女孩,他不在经常到树下,大树的枝叶像手臂一样,抱在一起,给自己安慰,很孤独,失落)

师: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男孩坐下。故事完。

问:男孩都和树索要了什么?树是怎样做的?

(1)男孩和树要钱,树把所有的果实都给了男孩,让他去城里卖了换钱,这样男孩就会快乐,树也会很快乐。之后男孩好久没来,树很难过。

(2)男孩和树要房子,树把所有的树枝让男孩砍下拿去盖房子,这样男孩会快乐,大树也会快乐。之后男孩好久没来,树很难过。

(3)男孩再次出现,树很快乐,他又和大树索要一条船,大树让男孩砍下了树干造船,这样男孩会快乐,大树就会很快乐。

(4)好久以后,男孩再次回来,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男孩说他只想要一个安静,一个休息的地方,大树努力的挺着自己的老树墩,让男孩坐下,大树很快乐。

(5)小结:大树把什么都给了小男孩,可它还是很快乐,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大树爱他!谁就像大树一样爱我们呢?

孩子们,我们应该对每一个爱我们的家人朋友感恩,他们无私的付出来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做一个像爱心树一样关心,爱护,付出的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即使无偿的付出,也会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爱心》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插图,想想图意。

2、听清录音中的玲玲做了一件什么事。

3、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自己曾经做过的献爱心的事,说清楚自己怎么想,怎么做的。

4、通过听说活动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1、听清录音中所叙述的事。

2、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自己做过的献爱心的`事。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范例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小朋友,我们每天都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到学校来,学习很多文化知识,可是你知道吗,在一些贫困地区,有很多小朋友根本上不起学,需要大家关心帮助他们。

2、出示课题:听说活动 献出一份爱心

3、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师生谈话,让学生了解在一些贫困地区,有很多同龄朋友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人人都应该有爱心,由此引出本课的听说活动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听说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出示图:仔细观察图画,想想图中的女孩在做什么?

2、看图听录音:听清玲玲做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并板书:捐书 捐款

3、看图再听录音:听清玲玲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

交流反馈,师生评价。

4、三听录音:听清录音的内容怎样将玲玲做的事说清楚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接着说什么。集体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的教学从看图和听录音入手,而且每次听录音都有明确的要求,有层次的推进,为学生接下来的说话奠定了基础。

(三)、联系实际,练习说话。

1、 回忆我们学校里曾经组织的献爱心活动的事或者自己曾经做过的献爱心的事。说给同桌听。

2、 集体交流,指导说话:围绕献爱心的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要献爱心的,是向谁献爱心,具体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1)个别准备。

(2)指名说,指导学生评议。

说明:要组织好学生的评议,针对说话时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纠正,如:学生无法说完整或说不连贯,教师在旁边要及时适当修正。

(3)同桌互相交流

说明:这是大面积操练、让全员参与的一个环节,要组织好教学,落实质量。同时各种形式练习说话,不但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听说机会,而且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

(四)、课堂总结

评出最有爱心的小朋友,奖励小红花

说明:课堂结束,通过评选奖励,让学生明白我们人人都应该做个有爱心的孩子,从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爱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确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敢于与观点不同的学生展开辩论,养成灵活应对的能力。

3.讲究说话的口气和态度,注意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教学难重点:

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要有理有据。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1.认识、理解“勇敢”。

游戏:自我测试,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测试勇敢)

(1)你自己睡觉害怕吗?

(2)晚上爸爸、妈妈外出办事,你敢一个人在家吗?

(3)做不出题目,你想哭吗?会发脾气吗?

(4)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你是否会发抖或出汗?

2.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勇敢的理解。

3.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的自认为勇敢的一件事。

4.讨论:“勇敢”与“大胆”一样吗?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与讨论,阐述“勇敢”的定义。

5.角色扮演。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品提纲,请部分同学参与表演,其余同学观看并思考: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这些行为是“勇敢”的表现吗?

故事小品一:某个小孩被坏人拐骗,在火车站上,他借口上厕所,在厕所里他机智地得到一位陌生的叔叔的帮助,终于逃脱了魔掌。

故事小品二:某小学生帮同学打架,被人用石头砸伤了头并出了血,不喊痛,同学称他真勇敢。

你对勇敢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评议。

6.结尾。

(1)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把你战胜挫折的体会写在小书签(课前发给学生)上,送给自己或同学、老师。

(2)格言背后的故事: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写。

《爱心》教学设计 篇6

题目:

爱心

提示与要求:

在我们这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里,你曾得到别人的关爱,也曾把自己的一份爱心献给他人、集体、社会……请你选其中的一件,以“爱心”、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爱心是什么?所谓的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

关于爱心你能想到什么?献血?捐款?帮助他人?

审审题:

关于爱心我做过什么?看过什么?

做过什么――――记叙文

看过什么――――观后感

还可以――――写人、散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写作段式(最常见):

总——分——总

开头点题——叙事——结尾点题、升华

上述为六要素

一个好的开头:

排比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给贫困孩子们捐的没一支铅笔;每一本作业本;每一本书。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把我们不爱穿的衣服和鞋子捐给孩子们。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把我们的零花钱赞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

爱心是什么?“爱心就是雪中送炭”。

比喻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阳光洒满大地,一片金灿灿的,使人温暖如春。阳光照亮人的心灵,驱散身边的一切黑暗,指引前进的方向,找到那条熟悉的回家的路。

爱心是正在燃烧着的.红烛。即使被烧得只剩油了,也从不求回报。它默默无闻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只求照亮别人,让别人得到温暖、快乐、幸福,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名人名言: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

为人们多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无所谓。因为我们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方海权

一个好结尾:

呼吁: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共同用爱心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点题升华:温暖的日光照着这条爱的长龙,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些献爱心的人们啊,是你们用爱染亮了黑色的五月,是你们用温情重燃了灾区人民的希望。

首尾呼应:看着这道靓丽的风景线,我的心里也激起了爱的浪花,迫不及待的拿出了自己的零用钱,朝离我家不远的捐款箱跑去。

事例:

一个人为了上大学批发一些商品来零售,可是好几天没有卖出一个,就在他想着要辍学回家的时候,由于太渴了,他敲开最后一扇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他问可不可以给他一杯水,小女孩让他稍等,然后端给他一杯鲜奶。并鼓励他,没有困难过不去。多年之后他成为一个医生,遇到一个病人,是曾经那个小女孩,她病得很严重。他为她尽心治疗。治愈之后把医疗费用单给小女孩,小女孩以为余生就要在不尽的债务中度过。没有想到最后费用总额却写着一杯牛奶。

爱之链:

一个人在镇子外面车抛锚了,他在寒风中等了很久,终于有一个骑着马的人经过。这个骑马的人告诉他不要他的钱,希望他以后可以帮助别人。而且对他说这句话。又有一次他被困在一个岛上,有一个年轻人帮助了他,并告诉他,他不要钱,但请你以后可以帮助别人。

《爱心》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确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敢于与观点不同的学生展开辩论,养成灵活应对的能力。

3.讲究说话的口气和态度,注意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教学难重点:

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要有理有据。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1.认识、理解“勇敢”。

游戏:自我测试,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测试勇敢)

(1)你自己睡觉害怕吗?

(2)晚上爸爸、妈妈外出办事,你敢一个人在家吗?

(3)做不出题目,你想哭吗?会发脾气吗?

(4)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你是否会发抖或出汗?

2.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勇敢的理解。

3.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的自认为勇敢的一件事。

4.讨论:“勇敢”与“大胆”一样吗?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与讨论,阐述“勇敢”的定义。

5.角色扮演。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品提纲,请部分同学参与表演,其余同学观看并思考: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这些行为是“勇敢”的.表现吗?

故事小品一:某个小孩被坏人拐骗,在火车站上,他借口上厕所,在厕所里他机智地得到一位陌生的叔叔的帮助,终于逃脱了魔掌。

故事小品二:某小学生帮同学打架,被人用石头砸伤了头并出了血,不喊痛,同学称他真勇敢。

你对勇敢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评议。

6.结尾。

(1)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把你战胜挫折的体会写在小书签(课前发给学生)上,送给自己或同学、老师。

(2)格言背后的故事: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写。

《爱心》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爱心卡。

2、通过制作爱心卡,增强孩子向别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指导学生制作爱心卡。

难点:会制作你喜欢的爱心卡。

关键:

课时:1课时

教具:已制作好的爱心卡、课件。

学具:纸板彩纸胶水

相关知识点:留言条的内容

教学突破点:增强孩子向别人爱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明确爱心卡要送的对象:

1、清楚制作的爱心卡要送给谁,在确定送给什么人之后,再明确爱心要写的内容。可以把三个已制作好的.爱心卡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

2、指导爱心卡的格式和内容。根据小明、王林、林晓峰制作的爱心卡,展示爱心卡的四部分内容:

(1)要写给谁。

(2)要写什么话。

(3)自己的名字。

(4)日期。

二、用多种形式制作爱心卡:

制作什么形式的爱心卡,可以画画,也可以剪贴、写话、写诗、制作贺卡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三、选择合适的通迅方式送达给对方:

根据自己与对方的距离、空间,选择合适的通迅方式送达制作的爱心卡。

特色作业设计:试着制作一张爱心卡送给你想送的人。

板书设计:表达爱心卡

内容:1、要写给谁。

2、要写什么话。

3、自己的名字。

4、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