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他若有奇缘,如何心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捞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说到中国著名文学,每个人都肯定会说是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而这四本名著每一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每个名著作者都十分会使用语言,浓缩了其他书容纳不了的知识文学语言,让世界都纷纷称赞,而这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乃是中国文学之最,想必大家都已经想到了,没错就是《红楼梦》,作为一个中国人《红楼梦》这本书可是耳融目染,闻名千里了。
在世界上创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大组织,在《红楼梦》中,他虽然没有《水浒传》《三国演义》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也没有《西游记》那么有想象力,情节波荡起伏,但是《红楼梦》却一直在文学之巅。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否认在《红楼梦》中的语言是我们现代人无法形容,媲美的,十几年来,还是没有什么文学巨作比得上这本《红楼梦》现在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过《红楼梦》,也不能说没看过,应该说是绝大部分只看了一点,所以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渐渐地,全是科技,没有曾经的书香,没有曾经的礼仪,礼仪之邦的名字也渐渐淡忘。
在整部《红楼梦》中,全程都是以荣府与宁府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的爱恨情仇(额,这词用的不一定好)为一条线索,来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在这本书中浓缩了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文学文化,服装文化……等各种中国特色文化,在其中包含了最少186中中华美食的介绍,等丰富的服装文化,在书中许多人,作者都十分细致的描写了穿着长相,从侧面推广了我们的中国古装,而在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深意,要让人们慢慢摸索,读这本书不能像读其他书那样读一遍就说自己读完了,在这本《红楼梦》中,读第一遍,懵懵懂懂记得些情节,读第二遍,熟悉了全文思路,读第三遍,还有点意思,读第四遍,就可以感觉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或许有时候你觉得《红楼梦》如天书一般无聊无趣,情节平平淡淡,但是这本书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表面风平浪静,内地波涛汹涌。”
或许在这么多书中唯一看不懂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如果你仔细摸索,你或许会发现其中奥秘。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读《红楼梦》的时候,谁又能忽视那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那个出生时就口含着一块美玉的少年呢?
作者用一阙《西江月》写出了贾宝玉的“乖张怪癖”,并且还劝告人们“莫效此儿形状”,但作者又借着风月宝鉴告诉我们不要只看文章正面,还要看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真事被隐去,我们该突破满纸假语存的字面意思去体会和探索其中的真意。
悲剧是对美好的毁灭,我相信作者写贾宝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曾经浪漫的少年作为作者心目中对理想、对纯净、对世间美好的描摹与象征。
作者说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甚至不需要去懂世俗的事情,在贾府外强中干的时候,他心爱的林妹妹都会在心里替他们算计着各项出入,冰雪聪明的林妹妹说如今府上入不敷出,可贾宝玉却觉得总不至于把他们饿死。少年不需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在仕途经济上埋没了美玉的光芒,所以他纯净得近乎虚假,连物质的`事情都不去考虑。
人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拥有纯真,拥有无条件的善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对他人报以温情的爱。人一旦面临着世俗的谋生,便从珍珠变了鱼眼睛。我相信贾宝玉是一个隐喻,那单纯明亮的少年总有一天会在时光里老去,失去青涩,忘却痴情,踏碎了竹马青梅。
大观园见证着他们生命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美好,那时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还可以拥有明媚的微笑。最终大厦倾颓,心事被掩埋,唯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所有往日的温柔翻作后来的哀伤。
作者只能让那个他心目中代表着理想的少年选择出家,因为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像当年一样相信着美好。不被卷入这世俗的污浊。雪地里大红衣服的他,是个最盛大的收场。红尘茫茫,他看破了这世间的繁华如梦。花朵含苞待放时是羞涩含蓄的美,盛放绽开时是热烈恣意的美,可枯萎时呢?作者不忍写他的枯萎,不忍让他成为乡野村夫,举止粗鄙、斤斤计较,为了五斗米折腰,只能把他送到佛门,归彼大荒。
我喜欢那略显凄凉的结局,少年留在岁月的岸上,那就够了,我不想看翩翩少年的老去,那如宝似玉的少年,不许人间见白头。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中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我要说的,正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早年家境富裕,经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雍正六年时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因经历生活的巨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深刻的认知。他凭借自己的经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高鄂续写。
鲁迅先生、毛泽东主席以及众多评论家、文学家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共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有名有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由盛到衰的过程暗线。作者选词都很谨慎,预示着其未来的结果,如“贾史王薛”,代表着“血亡家史”。
主要人物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衔着女娲所炼那块补天的石头所化的通灵宝玉降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我觉得这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他见的那些男人,每个都是阿谀奉承,看的是他家的是势力,他反而觉得他身边那些姐姐妹妹们、丫鬟们对他倒是真心。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每天浇灌她,所以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灌溉之情。到后来由于贾宝玉失玉导致痴傻,贾家就趁机令他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并不知情,以为贾宝玉违背了他们的海誓山盟,在哭泣中把那些代表自己青春、爱情的诗稿全部烧毁。这也是全书最悲情的地方。薛宝钗在与贾宝玉成家不久后,贾宝玉出家,留下她一个人“守活寡”,孤苦终生,也成了这些封建大家族交易的牺牲品。
曹雪芹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世界,欢迎你们来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移开视线,合起书,轻叹。望向窗外,回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这个让人读罢后略感心酸却又无可奈何的故事……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