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城南旧事》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1
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像在冬日的黄昏品一杯清茶,感受着茶的韵味,感受着茶的浓浓淡淡,冷冷暖暖。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但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与英子一样的纯真与快乐。看《城南旧事》,小英子的纯真与善良、快乐与悲伤感染着我,我的心灵之门被轻轻叩响,记忆的长线拉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小时候,我经常出洋相。上一年级时,我向老师请假解手,老师说下课的时候做哪样去了。我悄悄蹲下。过后,老师说要去嗯去嘛,同桌说屙都屙喽。同学们都笑得直不起了腰……
小时候,我做过许多幼稚的事情。小朋友不跟我玩,我生气地蹲在大树下,不理睬他们……小时候,我剃过光头;小时候,我爱臭美……
小时候的事,五彩斑斓,是一个个彩色的梦;小时候的事,天真烂漫,想起来,忍俊不禁;小时候的事,道不尽,也说不完,只能成为回忆;小时候的事,像烟,像雾,渐渐地淡了,散了,留下的是无限的惆怅。
如今,河,依旧是那条河。历尽岁月沧桑,它如一位老人,被堆积的淤泥埋到了咽喉。站在桥上,再也看不到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水里尽情嬉戏;再也听不到笑声、水声融为一体的天籁之音。那美好快乐的情景永远不会再来了。
如今,树,还是那棵树。当年,父辈们种下的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我需抬头仰视它,才能见它整个面容。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几多花开花落见证了岁月的轮回。
如今,家,还是那个家。这个家里,曾经到处充满着孩子们童稚的笑声和玩闹声,年轻的父母亲,忙里忙外,不亦悦乎。
童年走远了,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冬日的黄昏,我手捧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便不由得沉浸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正如林海音那样,成年后的她,学骆驼咀嚼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我呢,又何尝不是这样?当一件件童年往事像河水一样缓缓地淌过心灵,永远地成为过去,我的心里便留下一抹深深的怀念、淡淡的哀伤。
或许人的童年都是相通的,读《城南旧事》,我总能被英子的纯真善良所打动,也总能从英子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可有时候,当我看到孩子们一个人一遍又一遍摩挲着他的遥控车自言自语时,我不免又感觉当代孩子的童年显得那么苍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众多玩具的簇拥下,在各种各样特长的支撑下,看似幸福无比,其实正是这种过分的呵护,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正是这各种各样的玩具使他们失去了与最有灵气的人交流的机会;正是这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剥夺了他们自由嬉戏的空间。我也常常想,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保卫孩子的童年,把童年还给孩子?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也一起读读这本书,读读《城南旧事》,读读英子的童年,让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轻轻趟过他们的心灵。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2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燕写的关于自己童年记忆的回忆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在作家娓娓的叙述中,我仿佛穿越了那个民国时的北京城,晒着冬日里暖暖的阳光,跟着骆驼一起嚼着草料;仿佛也跟英子一起捉了吊死鬼、喂了小油鸡、染红了指甲;一起经历了和秀贞、妞儿、小偷的种种离别……
虽然,我的童年和英子的很不一样,但是成长的感受却又如此相似——因为成长,那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天真已然变成了“傻事”;因为成长,我们不得不在面对困难时硬着头皮闯过去……
英子的成长也让我想到了我的成长。记得那是我上幼儿园时的一个假期,我和妈妈坐火车回金华。每次出门,我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背包,里面装上一些我喜欢的小玩意儿。这次也不例外,我带上了最心爱的玩偶——小熊红红和贝贝。红红和贝贝是我的好伙伴,它们会陪我一起玩耍,一起睡觉,这次,我还想带着它们一起去老家旅行呢!
当我们下了公交车来到火车站,我猛然想起我把背包忘在公交车上了,这可怎么办呢?
妈妈安慰我说:“丢了就丢了,反正里面也没有值钱的东西。”
“可是红红和贝贝在包里,它们看不到我会伤心的。”我急得直跺脚,忍不住呜呜大哭起来。
“这样吧,我打个电话到公交总公司,看看能不能把你的小包找回来。”妈妈马上查询到公交公司的电话,并打电话给工作人员,向她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答应会帮忙查找。
可结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工作人员不久就打电话来告诉我们,小背包不知所踪,没有找到。
就这样,小熊红红和贝贝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为此难过了好几天。妈妈见我闷闷不乐,答应给我重新买两只小熊,而且是和红红、贝贝是一模一样的。
当我从金华回到杭州时,两只新买的小熊已经在家里静静地等着我了。我抱着两只崭新的小熊,又蹦又跳的,仿佛是和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了。可是不知怎么的,这两只小熊却无法取代红红和贝贝在我心中的位置,每次见到这两只小熊,我总会想起红红和贝贝,想起是我把它们落在了公交车上,心里总会感到内疚和伤感。甚至每次外出的时候,我都会因此而格外小心,提醒自己不要丢失东西,以免再犯那样的错误。
我明白:因为我曾经失去过心爱的东西,害怕再失去,所以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失去的代价,这就是成长。
是啊,因为成长,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情感,都会一个个、一点点地离我们远去,就像毕业歌中所唱的: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所幸的是,虽然我们总是在失去,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并会在我们的心底永久珍藏……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3
寒假里我读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一书,这本书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由五个短篇组成。
《城南旧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主人公林英子,她是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孩。也许我们该学学那些小孩子,用童眼去看世界,因为这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就像英子那样,如果她当时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秀贞是疯子,也不会拥有这段珍贵的情谊;如果她当时遇见小偷时就慌忙逃跑,说不定就没有下面的故事了。一件事不要把它看得那么复杂,先用简单的眼光看它,再一一解开它的秘密,这样会轻松许多。
来吧!让我们以后用童眼先看这个世界!看出这个世界的美好,看出这个世界的善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用童眼去看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善良,变得美好。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用童眼去看这个善解人意的世界!
《城南旧事》这本书讲了英子善良动人的一面,同时也讲了我们现在应该用童眼去看这个世界。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声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耳熟能详的小曲又在心底回荡,好像翻开一个复古的相册,在一片泛黄中去寻找那份童年的回忆。
翻开《城南旧事》时,感觉书中的一切是那样有条不紊,恰似一首淡雅而朴质的小曲,荡漾着一种淡泊与纯洁,给人无尽的遐想。作者林海音以自己六岁到十三岁的生活背景,创作下这部自传体小说,用英子稚嫩的双眼去观察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透着一股淡淡的悲伤。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梦的一个符号,它承载着美好的希望,承载着人们对纯真的怀念。读着《城南旧事》,渐渐走进了书中,看着英子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懂事,心里充实了许多。大家对英子深厚的感情,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筑成的。孩子眼睛是透明的,透明的不带一丝杂质,就像英子看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她以另一种理解的态度去接纳她,只有她能理解秀贞的苦,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真实朴质,不像大人,只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周围的一切。在英子眼中,秀贞是个善良,可爱的人,并不像大人所的“疯子”,对秀珍的命运更为同情。英子的善良让秀贞和妞儿母女走到一起,但最终却悲惨地丧生在火车轮下,结束了苦难的人生。英子没有想到,生活竟如此残酷。随着故事的发展,朋友和亲人也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中纷纷离去了,英子经历了一件又一件事情,岁月匆匆,她也长大。
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朋友了”是我感触深的一章。“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每每读过这句话,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面对父亲去世的噩耗,英子看似平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波澜,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要积极面对一切,承担起她应尽的责任,我在她的淡然中却真切的感受到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最真挚的父爱,是何等的伟大。
故事在蒙蒙细烟中结束了,满地飘落的花瓣,寄托着深沉的思念,在我身旁久久萦绕,美好而又朴实……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5
读完《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的表情像起伏的波澜,久久不克不及安静。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颇深。
全书介绍的是英子对居住在城南往事的回忆。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惠安馆》令我陶醉。它讲述的是惠安馆里居住这一个“疯子”叫秀贞,她的丈夫思康叔一走了之从此杳无音讯,孩子也被丢弃在齐化门城根儿底下,可是秀贞却没有放弃对孩子的苦苦寻找。但是没想到的是英子的伴侣妞儿竟然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在英子的资助下母女俩终于相认了。然而老天爷却跟她们开了个玩笑,在母女俩准备离开城南时出了不测双双在火车轮下丧生。
读完这一章节,我着实有些心酸,我的眼睛湿润了。她们本打算离开城南去一个无人认识她们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没想到结局是如此的悲凉。为什么她们的命运是如此悲凉?不就是因为这复杂的社会吗。如果世人没有用冷眼去看待秀贞,她就不会因此而瓦解,如果小桂子没有被丢弃,她们在一起必然会很幸福。三人的幸福酿成两人的幸福到最后幸福的支离破碎,这已经很悲凉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该该包涵她们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在苍天之下就容不下秀贞和妞儿呢?说到同情,我们不该该抱有一种同情的心理,人人关系平等,我们不该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这对母女。
我的心头又萌生了一种感悟,虽然她们惨死,但是我想她们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她们在有生之年相认了,即使短暂也是永恒。她们终于不消再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了,但是如果这对母女还没来得及相认秀贞就被火车撞死了,这对于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和释放,但更是痛苦、孤独的。
我们的童年是绚丽多彩的,而妞儿的童年却一直被暗中笼罩,是非常可悲的。愿妞儿在无忧无虑的天国歇息。这对于她们而言已经很满足了。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6
住在北京城南的小英子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小女孩,她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在她爸爸去世后,她终于成为了大人。
这本书主要写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结识了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秀贞女儿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立即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是坏。不久,英子在荒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暗探发现,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让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娘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50年过去了,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缕哀怨,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记忆里,永不消退。她用童真的笔描绘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样不疾不驰,温厚淳和,那样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逐名利心。她小时候爱帮助人,动不动就说:“包在我身上”,不懂大人会讨厌对方,可在“我”眼里,他是好人。伙伴间,即使哭鼻子,闹翻了,到了第二天,还是一样嘻嘻哈哈,“我们”总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生活着...... “看见东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