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春节时我国最重要的节日。
2、了解一些过年的习俗、基本的习惯和待人接物的礼仪。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5、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闹新年》mp3;《年兽来了》视频;红包、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音乐“闹新年”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刚听的歌曲里唱什么呢?这是什么节日呢?
二、交流过年的习俗、礼节
1、分享过年时的习俗
师:你们过年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好玩的事呢?人们是怎样庆祝的?你知道过年的时候,我们南方都有哪些习俗呢?
2、了解拜年时的礼节
大年初一我们要给长辈们拜年,那给亲戚朋友们拜年时我们要说哪些祝福的话呢?我们可以做什么动作来祝福他们新年好呢?
小结:我们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贴春年、除夕夜要吃年夜饭、大年初一要穿上新衣服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这时候大人会给你们送压岁钱,我们要有礼貌的接过来,并说一声“谢谢,恭喜发财”。
三、了解过年习俗的由来。
1、师幼相互讨论交流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新年的.时候要贴春联、穿红衣服、放鞭炮吗?
2、观看视频<年兽来了》
师:年兽最怕什么呢?人们做了什么事呢?最后怎么样?
小结:年兽最怕:光、声响、还有红色。所以人们为了吓跑年兽,就用了贴春联、穿红衣服、放鞭炮等方式来过年。并且大家在见面的时候还相互祝福。
四、玩“送祝福”的游戏
玩法:小朋友把自己想送给别人的新年祝福用画画的形式画下来(如果会写字的也可以写下来),装进红包里,然后把红包送给自己想送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都画好了吗?现在我们拿着自己的红包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吧!记得要有礼貌哦!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2
教案目标:
1.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2.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教案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记号笔、纸。
2.课件:“年”的来历。
3.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的图片(贴对联、福字,放烟花,买年货,穿新衣,压岁钱,拜年,包饺子,放鞭炮,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并把这些图片集中布置在教室里。
4.音乐:《喜洋洋》。
教案过程:
1.参观“过年”图片展,了解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今天,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个展览。大家可要认真、仔细地看。”
(1)幼儿自由参观展览,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在喜庆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参观图片展览。各种喜庆、热闹的图片成了孩子们谈话的中心。他们边看边聊:“包饺子,我奶奶会的`。”“这是‘福’字,我家门上也贴过的。”“这张图片上讲的是超市里,大家在买过年用的东西。”“我知道照片上说的是过年的事情”……
(2)说说自己参观后的感想,说说自己最喜欢过年时的哪项活动?提问:“谁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参观的展览的主题是什么?”(“过年”)[这个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加加已经发现了:图片中记录的都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做的事情。]
“过年了,大家是怎么庆祝的?”[幼儿围绕自己刚才参观时看到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因为图片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家都非常愿意发言。]
(3)小结:过年真热闹。
“过年真热闹,到处部是喜事。”言言还把自己听到的喜庆的音乐也小结进去了,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2.看课件,了解过年的来历。
(1)“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过年这个习惯。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人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豆豆想到的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钱;东东说是因为过年的时候很冷,人们怕冷;龙龙的猜想是因为有怪兽――他是个“奥特曼”迷,所以想象也和怪兽联系起来了。他的想法和问题的答案是相近的……幼儿想法奇特,这也说明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前半部分,了解人们害怕的原因。[孩子们带着各自的猜想在课件中寻找答案,所以观看的过程中鸦雀无声。看“原来人们是怕‘年’这个怪兽。小朋友们,你们快帮这些人想想办法,怎么对付‘年’这个怪兽吧。”幼儿讨论,发表意见与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快被漂亮的动画带入了故事情境。对怪兽“年”的憎恨和对人们的怜悯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都积极地献计献策,为打败怪兽“年”而开动着小脑筋。]
(2)继续看课件,了解人们战胜“年”的故事。“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但最后到底是谁的好办法战胜了‘年’呢?我们一起来继续看下去,看看是谁帮助了这些人们?”“白胡子老爷爷。”“白胡子老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对付‘年’这个怪兽的呢?为什么他用这些办法?”[观看课件有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因此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怪兽‘年’最害怕红色、灯光、响声,所以白胡子老爷爷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爆竹、点灯的方法来对付它。”
“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红福字,放爆竹,亮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过年的风俗就由此而来。”
[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帮助幼儿认识到了过年喜庆气氛的来历。幼儿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了进一步了解。]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一)环境创设:在教室中布置有关新年的墙饰
(二)知识准备:学习歌曲新年好
(三)物质准备:已经剪好的没有装饰的彩色卡纸、在教室周围的桌子上摆上贺卡等、在墙上悬挂吊挂式贺卡、剪刀、胶水、旧图书、彩绳、铃铛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年好》音乐中孩子进入活动室,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曲?”愉快的音乐使孩子明白此次活动与过年有关。这时候教师引出课题“新年就要到了,人们会互相赠送贺年卡迎接这个节日。”
(二)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贺卡,探究制作方法并进行操作。
1、欣赏贺年卡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漂亮的贺卡,请你们挑一张自己喜欢的贺卡,然后做到椅子上欣赏欣赏。”将成品贺卡和没有任何装饰的贺卡放在一起,学生在挑选过程中自然就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便于下一环节的进行。
2、观察比较贺卡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老师手里的贺卡也很漂亮,你们为什么不选它,它和你们的贺卡有什么不同?(没有装饰,没有完成)
②引导学生交流贺卡的制作方法“仔细看看你手里的贺卡怎样做成的?”
这一环节满足学生说的欲望,体现操作在先、学习在后的现代教育理念。
A镂空式贺卡注意镂空处贴上图片
B音乐贺卡里面有带音乐的芯片、电池,打开有电了响,关上没电了就不响。芯片市面上买不到,所以自己不能做。
C吊挂式贺卡里面有一根线,两面对准粘贴,下面系上铃铛。
D立体式贺卡用剪刀剪直线→折→推进去→粘上图片
以上四种贺卡孩子们手中都有,镂空式贺卡和吊挂式贺卡的制作最为简单请个别孩子讲述一下,音乐贺卡芯片市面上买不到也只是说明一下,立体式贺卡的制作相对复杂一些所以邀请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具体操作,此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教室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变为互动互学的方法,也突破了活动的难点。
E电子贺卡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不熟悉的电子贺卡。有动画有声音是电脑制作的,就是电子贺卡。同时提问“贺卡上写的什么?”学生在看到文字的同时,也是示范书写的文字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比着写下简单的祝福话语。
(三)请学生自制贺卡
请小朋友把手里的贺卡放回原处,选一种没有任何装饰的彩卡进行制作。
①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可以从旧图书上剪下漂亮的'图片,可以用彩笔画上图案。
评改:在这里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贺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制作立体式贺卡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的开折式彩卡,制作镂空式贺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装饰,选择吊挂式的学生可以选择各种形状的小卡片、绳、铃铛等来制作。
②做完的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可以去看看谁做的贺卡最漂亮。
③活动中教师作为合作者,帮助学生写上祝福的话语。
(四)展示作品
当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贺卡摆在桌子上,挂在墙壁上互相欣赏时,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问:“你喜欢哪张贺卡?你讲讲这张贺卡是哪种类型的?要送给谁?”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贺卡的理解。
写了什么祝福的话?”
小结:唱着欢快的《新年好》把贺卡带回去。
反思:制作贺卡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拉进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友情。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能背诵王安石的《元日》诗。
2、在“拓展活动”“看一看”环节学习有序观察,在“说一说”环节体会有感情地表达。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春节时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以及春节的具体时间,初步了解春节的渊源和习俗。
三、课前准备(前置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千家诗》中,我们学过一首诗《元日》,谁能给大家朗诵一下?指名背诵,全班齐背诵。
你知道“元日”是指哪一天吗?
学生回答:元日是指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伴着这首诗,让我们走进春节,了解春节。
(二)学生分组自学
思考题:
1、春节在哪一天?在古代称为什么?
2、春节的起源?(春节是怎么来的?)
(三)讨论
1、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知道,春节在正月初一,在古代称为“元日”“元旦”,俗称“过年”
2、春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年的起源》
老师播放视频故事《年的起源》
(四)拓展活动
你知道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
教后小记: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和故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现在,让我们仍然回到春节那快乐祥和的日子里。在我们的记忆里,春节期间,除了课文里介绍的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相互拜年,还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庆祝活动。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春节习俗,知道春节是我国特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2、能够对色彩鲜明的中国画感兴趣,喜欢年画中所表现的喜庆热烈的气氛。
3、引导幼儿学唱《新年好》的歌,爱好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的春节习俗,喜欢中国画所表现的喜庆热烈的气氛。
难点:能够吐字清楚,感情真挚的表演,爱好民族音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敲锣打鼓、耍狮子等的挂图。
2、经验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特色的年画,红纸包,请家长帮助孩子用压岁钱做件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中国年画
一、出示年画,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春节是中国人的年,在农村,人们很喜欢在墙上或门上贴热闹的年画来庆祝。小朋友见过年画吗?说说你见过的年画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朋友看年画有什么感觉?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气氛?
二、观察年画的内容
1、教师:小朋友看老师带来的年画上有谁?手里拿的.是什么?(如手里拿着鱼,表示年年有鱼等)
2、教师:画上还有许多图章,刻印着什么字?表示什么?(如丰、年、鱼福等,都是祝福的话)
三、观察年画的色彩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年画的不同色彩,并说出几种主要着色。
2、教师:年画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四、欣赏比较
欣赏各种各样的年画,感受年画中的气氛
1、引导幼儿知道年画多是农村过年时贴在墙上,增加过年喜庆气氛的一种画。
2、自由讨论交流对年画的认识与感受。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习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此刻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有三个环节恰如其分:第一,音像造境、爆竹、音乐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情境中;
第二,古诗连接与校本课程“古诗文”结合,使背诵的古诗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近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习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评价:你们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习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习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提升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创造思维拓展积累搭设了阶梯。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喜庆氛围。
2、了解传统节日,增强民族感情。
3、让学生了解新年的习俗,让学生了解新年的习俗。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过年的故事、图片。视频展示台。传统年画、花灯、剪纸、对联、灯笼、贺年卡。幼儿用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过年主题。
(1)小朋友都喜欢过年。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年吗?
(2)导入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可是一天,来了一头怪兽,它头上长着尖尖的粗粗的大角,眼睛非常大,像会喷火。嘴巴张开了比大狮子嘴巴还要大。这头怪兽的:就叫做“年”。自从“年”来了以后,村子里的猪、牛、马、羊都被吃了,后来它还要吃人,大家都非常害怕。这时候不知道谁发现一个秘密,于是大家都在门上贴上红纸,挂上红灯笼,在门口放鞭炮。原来“年”害怕红色和爆竹的声音,吓得逃走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快快乐乐的生活,人们为了一直过幸福的生活,每到这个时候,总要在门上贴上红纸,而且写上一些吉祥的话,这就是现在的对联、再放爆竹,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这就是过年。”“过年也叫过春节,因为那一天是我们中国农历的第一天,它象征着希望春天赶快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3)讲一讲过年曾自己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①对联。出示红纸、毛笔。请学毛笔字的小朋友写对联。
②包馄钝。出示馄饨皮、菜馅,请小朋友包馄钝。
③挂红灯笼。为什么挂红灯笼就有了一种喜庆的气氛呢?
出示大红蜡光纸,金纸,动手做灯笼。
④互相拜年。远方亲朋无法见面,怎么办?发贺年卡。(制作贺年卡)
⑤放鞭炮。你放过鞭炮吗?好玩吗?
⑥介绍年画。年画有许多种。
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只有中国有。
这幅画看上去感觉怎么样?表达什么意思?
⑦介绍花灯。舞龙灯,舞狮子。(图片)
“龙和狮子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含喜庆和吉祥。
⑧剪纸:(展示窗花)
2、师生动手操作。
(1)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背景音乐《金蛇狂舞》)
①剪纸;②做灯笼;③包馄饨;④写对联;⑤做贺卡;⑥画年画。
(2)教师动手参与其中。
3、共同布置教室。
将师幼共同操作自制的作品装饰教室。
请食堂师傅下好馄饨,幼儿共同分享。
活动延伸:
制作贺年卡。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教学。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关注篇章页,激趣导入新课
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激发兴趣,比较揭题。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教师把关键的词语(重要时间或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在大家交流本地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走进《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鞭炮()年菜()对联()庙会()灯笼
(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直击首尾,了解始末。指名读课文第1、14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三、再读课文,自主了解习俗
1.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风俗习惯/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1)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说说,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联系生活,了解本地的春节。
(1)联系课始谈话内容“本地的春节”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再次合作填写表格。
(2)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理解并传承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难点)
2.通过“阅读链接”展开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迁移运用。
一、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1.快速默读,分清主次。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2.选择学习,体会写法。
(1)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2)在与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分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写法。
3.分清详略,领悟好处。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完整的“老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详略安排”,再继续填写。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集中呈现,体会特点。静心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特点。(情感特点、语言特点)再找找文中具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三、拓展延伸,自然传承文化
1.链接材料,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2.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
(1)再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闽南春节习俗”,继续填写,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春节习俗。
(2)说说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自己写写“本地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详写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凸现风俗特点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本单元“民风民俗”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学生刚刚过完春节回校上课,让他们先来聊聊自己过春节的事情,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巧妙地为后面的比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快速默读中分清内容的主次,在有选择的深入品读中体会写法,在有引导的交流分享中丰富认识。我利用“北京的春节”的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详略安排”的填写,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我利用课后“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展开比较阅读,比较不同时代、地域春节习俗的不同。再联系生活,继续运用前面已完成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进行对比交流。在交流中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是对习俗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