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2025/09/17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 chang pian zhang tu du

探 昌 篇 章 突 读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解】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也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重点、难点】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大致的思路分为五大板块:一、导入新课:由滕王阁引出文章《滕王阁序》,引出少年王勃。二、初读课文:练习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联系课文具体语句谈谈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王勃的才气。四、学习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练习描红、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显示滕王阁的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文章《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在图片的下面出示《滕王阁序》四个字)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最为著名。(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是一位14岁的少年,叫王勃。(出示少年王勃的图片)

2、一座楼,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少年,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了解少年王勃。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少年”的“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由读,教师行间巡视。

3、组织学生交流读词、读句情况。

出示词语,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滕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采用个别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巩固学习的效果。

认识一个多音字“都”,会用两种读音分别组词。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交流长句子的朗读。

(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再读课文,要求: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在相关的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5、组织学生交流,梳理课文的内容。

教师引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故事发生在一年的 。少年王勃路过南昌去探望父亲。一位姓阎的都督宴请客人,邀请了 。席间,都督让客人们 ,大家谁也不敢 。王勃 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于是,他 , ,一会儿就写成了。都督看到“ , 。”这两句时,连声赞道:“ ! !”

6、初读了课文,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中具体的句子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王勃的才气。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少年王勃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指名读这句话,从“听说”感受到都督觉得王勃怎么样?

补充相关的资料:王勃,字子安,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 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此时的少年王勃已经很有名气,所以文中说都督听说他很有才气,想邀请他来参加宴会。3、练习感情朗读。

四、总结

少年王勃是否像传说中说的那样有才气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五、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解

《少年王勃》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开端,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课后的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含义,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

设计理念

《少年王勃》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课文。因为王勃是个奇才,是学生读后,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之后,查找到有关资料之后,都能够认识的奇才。所以,这一节的阅读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在理解这篇文章上没有多大难度。按照常规的阅读教学方式,阅读任务完成后,课也就结束了,相关段落背诵下来,成为孩子一个积淀也就结束了。这种教学不管加上多少诗意,不管上到何种深度,说到底还是无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突然悟出奇才是怎么来的。我觉得如果不从写作的角度认识这篇文章,仅仅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解决一些孩子自己能够弄明白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淡化写作知识,但这么好的写作导文,逼迫我们不要淡化,应该强调,应该用这最鲜活地资料去唤醒孩子写起来。

设计思路

教是为学服务的,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我以“读”入手,把握文章重点,突破难点。

1.充分的读书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这是教学的重点。让他们在读中自悟,悟出课文中蕴涵的情感、道理、学习方法,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只需要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课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美妙。

2.先“读”后“讲”、以“读”代“讲”。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讲,而且讲解一定要精当,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不求面面俱到。

3.运用语言艺术提升教学质量。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荡学生的心灵。

4.使用教学辅助手段促进阅读感悟。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促进学生读懂课文服务,任何教辅手段都应该用以组织好阅读教学活动,把读书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称之为赣江。

2.介绍名楼:在江西省XX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出示照片。)

3.揭示课题:此楼因为一个少年在重阳节这天写的的文章《滕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简介王勃。)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探望父亲整修一新举行宴会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滕王阁序千古传诵

(1)指名读词语(读出感情色彩,边读边想)

(2)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走进王勃。

三、精读感悟、理解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1.要求: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句、段中体会到的?可以画句子、圈词语、写感受。

2.学生默读全文,画句子、圈词语、写感受。

(2)互动交流感受,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1.“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2.“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侧面描写)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文章采用对比形式,其他人都怕时间短,怕写不好,认为有难度,不敢写;而王勃却能够胸有成竹地要试试。)

理解“胸有成竹”(简单介绍典故,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

3.“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理解“文思如泉”(写文章时思维敏捷,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

4.“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侧面描写)

理解“拍案叫绝”(用手拍着桌子叫好,比喻对人的赞赏。)

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5.“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理解“千古传诵”(永远被流传诵读。)

(3)板书

1.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回答(很有才气、文思敏捷、才智过人、善于观察、才华横溢、很孝顺……)

学生自己板书

3.总结板书:课文主要是讲他的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4.他为什么会这么有才华呢?(爱观察、爱思考、爱写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过渡: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为奇才少年王勃写下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句诗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指名读,齐读。

2.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一幅情景?

课文中是如何描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指名读相关句子,并出示: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指导朗读:抓住“迷人”

b理解感悟:

哪句是描写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哪句是描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理解“孤鹜”(一只野鸭)、“齐飞”(野鸭缓缓地飞翔、云霞轻轻地飘荡,好象在一起飞。)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

5.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6.让我们一起把这么迷人的情景,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好吗?

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自由背、指名背。

五、表达对王勃的佩服之情。

1.师:能写出这么绝的诗句,王勃不愧为是“奇才”!而王勃当时只有14岁。你佩服王勃吗?你想说什么?

2.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六、总结

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气的人。

七、作业

1.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一背《滕王阁序》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解】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也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重点、难点】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大致的思路分为五大板块:一、导入新课:由滕王阁引出文章《滕王阁序》,引出少年王勃。二、初读课文:练习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联系课文具体语句谈谈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王勃的才气。四、学习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练习描红、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显示滕王阁的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文章《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在图片的下面出示《滕王阁序》四个字)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最为著名。(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是一位14岁的少年,叫王勃。(出示少年王勃的图片)

2、一座楼,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少年,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了解少年王勃。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少年”的“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由读,教师行间巡视。

3、组织学生交流读词、读句情况。

出示词语,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滕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采用个别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巩固学习的效果。

认识一个多音字“都”,会用两种读音分别组词。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交流长句子的朗读。

(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再读课文,要求: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在相关的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5、组织学生交流,梳理课文的内容。

教师引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故事发生在一年的 。少年王勃路过南昌去探望父亲。一位姓阎的'都督宴请客人,邀请了 。席间,都督让客人们 ,大家谁也不敢 。王勃 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于是,他 , ,一会儿就写成了。都督看到“ , 。”这两句时,连声赞道:“ ! !”

6、初读了课文,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中具体的句子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王勃的才气。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少年王勃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指名读这句话,从“听说”感受到都督觉得王勃怎么样?

补充相关的资料:王勃,字子安,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 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此时的少年王勃已经很有名气,所以文中说都督听说他很有才气,想邀请他来参加宴会。3、练习感情朗读。

四、总结

少年王勃是否像传说中说的那样有才气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五、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像“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3、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王勃所看到的美景,体会诗句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唐代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

教辅资源:苏教版教师用书。

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滕王阁。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大概内容。

2.听师范读,感受当时的氛围。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长句子的朗读。

3.讨论:你从哪个词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四、学写生字。

范写,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六、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

(1)理解句意。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3、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背诵。

三、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3.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四、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谈话揭示课题。

1.生齐读可提,请学生介绍王勃。(教师补充)

2.专心听介绍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注意听老师的范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练读长句。

3.初步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写生字。

练习写字。

六、完成作业。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指导观察图画,自由读,划一划,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全班交流。

2.说一说,演一演。

3、学生回答。

4.练习背诵。

三、积累内化

1.找出句子。

2.有感情朗读

3.全班读课文。

四、小结

学生认真听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

1、抄写并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拍案叫绝千古传诵奇才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录音,请学生欣赏。师:刚才那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王阁序》。(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你通过朗读了解到什么?

2.指名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滕王阁(学生浏览网站视频、文字解说)

过渡:大家读书的能力很强,真了不起!为了学习更多,请小组合作借助网页把字词学会。

三、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主浏览网页。

2、检测自学结果:无拼音、加拼音读生字、词。

过渡:字词也学会了,真不错!谁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滕王阁序》的?请细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四、精读课文。

(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说说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2、“落下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出示动画。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4、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作读。

5、这么美的句子,你喜欢吗?人们听到王勃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时有什么反应?指名答。

6、请学生演一演,理解“拍案叫绝”。

7、回味诗句。(读)

8、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9、王勃怎么写出的?其他客人呢?自读第2段,指读第4 段。

出示: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座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0、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浏览网页了解王勃的成才故事。

11、扩展阅读:王勃还写过哪些千古传诵的作品?(学生浏览网站资料)

五、自由表达。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集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篇7

一.创设情境,激情质疑,突出“奇才”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他的名字叫——王勃,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课题——9少年王勃。

2.同学们,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师小结指导学法: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少年王勃的许多优点,真好!那么,作者最想表现的是王勃的哪个优点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4.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5.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6.拍着桌子叫好,这就是成语拍案叫绝。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5.见多识广的阎都督竟然对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这样连声称赞、甚至拍案叫绝,是什么原因呢?

二.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2.看着黑板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师:恩,你把这里边一个难读的字“鹜”给读正确了,而且还注意了停顿,很好。谁也想来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同学们,当时正是重阳佳节,滕王阁边的赣江上好一派迷人的秋景,你看!【出示图片、文字渐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这景色美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5.评价: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连小野鸭也陶醉啦!/多么绚丽的美景啊!那灿烂的云霞仿佛依偎着辽阔的天空,久久不愿离去。

6.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7.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出示【齐读】

8.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9.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今天是诗文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通过诗领略到了少年王勃的丰采,我也通过诗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的快乐。最后再以王勃的一句话来结束本课吧。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有好朋友。

三.关注人物,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读课文2--4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生交流

(一)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同学们,这段话中的胸有成竹是一个成语,它指什么意思呢?【板书:胸有成竹】你能读好它吗?【评价:你读出了王勃的满怀信心】

2.为了做到写诗的时候胸有成竹,王勃是怎样做的?

(1)【红显:边看边想】他是怎样看的,他又在想什么呢?

(2)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才做到了——胸有成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王勃学习。

3.这段话中还有两个成语——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板书】你能从这两个词读懂什么吗?

4.你知道吗?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下的这篇《腾王阁序》洋洋洒洒共有700多字啊!

5.读了文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6.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7.700多字的《腾王阁序》,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奇才,真是奇才!

(二)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谁也不敢答应。

1.同学们,王勃为什么要写《腾王阁序》呢?

2.都督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面对都督的这个要求客人们是怎么表现的?

3.为什么这些文人墨客都不敢答应呢?

4.可是王勃是怎样做的?你还记得吗?

5.在济济一堂的滕王阁宴会上,自信满满的王勃显得多么醒目呀!难怪,都督要为他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齐读】

6.当那些知难而退的宾客们,读到王勃写的《腾王阁序》时,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7.也许有后悔,也许有嫉妒,但我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对奇才王勃的赞叹。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也正是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奇才!真是奇才!”

四.

1.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为什么王勃这么小的年纪就成为了文学界的奇才呢?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出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课题,出示王勃图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14岁的王勃受阎都督之邀,写出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

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5、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