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优秀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走月亮》优秀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月亮”时的所见和所感;全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情感深沉,充满了诗情画意。
重点: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通过课程的讲解,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难点:因为“走月亮”这种习俗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何联系孩子的实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走月亮的快乐?
全篇文章思路:先切入孩子们散步经验,然后再让孩子们联系实际,然后抓住“奇妙”二字,贯穿全文的所见,所思,所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卵”“俗”的书写;
2.弄清楚作者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3.联系自己生活体会,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为何在走月亮时感觉特别的快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月亮图)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它是那样明亮,那样柔和,古往今来,这一轮明月让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李白曾经在月色写下了《古朗月行》,苏轼在月色中写下来《水调歌头》。如今的月色和那时的月色几乎也无太大的区别,那我们现代人会在月色下做什么呢?
2.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月色下做过什么事?
预设答案:散步、逛街、看星星
3.下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他叫吴然,是白族人,生活在云南普洱,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看他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答案: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吴然啊,他在月色下和阿妈走月亮。那请同学们将文章默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意思是他们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我和阿妈手拉手在月光下散步还可以怎么说?
2.你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①:我从书上的第三小节中的这句话知道的(你可真会读书,观察的真仔细啊!)
预设②:书上说的——书上哪里告诉你的?——哪句话告诉你的?(追问)
师:你能把这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ppt出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3.老师在课前也去查了“走月亮”,引出资料——中国很多的地方,大家出于对月亮的喜爱,在月明之夜,身着盛装,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欣赏风景;(出示课文插图)
4.看——我和阿妈身着盛装,在月光下走着走着……这就是——“我和阿妈走月亮”
5.那,老师想问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个机会让你和妈妈去乡下,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晚上妈妈带着你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悠闲地在月色下散步,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是什么?
预设:各种乡村的经历,目的是唤起孩子农村的经历。
6.那,我们的作者吴然,他在和阿妈走月亮的过程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从书中找出作者告诉我们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讲讲作者看到了什么?
预设:
①看到了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教师引导:那作者是如何描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的?(教授写作方法)
预设答: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了吗?作者不仅写自己看到的月亮,还写了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的月亮照亮的其他景物,真的是美啊。这个美,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作者使用的排比,这些景色从远处,写到近处,直接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月色图啊。
出示相应景色PPT图片
其他看到的景色,也是用这种“看到了什么?——作者如何描写?”(从修辞、从构图等方面评价。)
②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从单个字,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老师引导:这是什么景色?“流”字是不是用错了?换成其他的“散”字行不行?为什么?
其次,作者听到了什么?
类似分析……
再此,作者闻到了什么?
类似分析……
最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在与阿妈一起走月亮的过程中,感叹了很多次。这句饱含作者情感的话是什么?
预设: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叹?
预设:开心、激动、难过、悲愤……
教师引导:总之,就是心情不平静的时候。那作者是在什么心情下感慨?
预设:高兴
教师引导:为何高兴?
预设:因为和阿妈走月亮。为何和阿妈走月亮就高兴,不仅高兴,还非常高兴。
教师引导:那作者为何不断地在感叹?而且还不止一次?你觉得他可能在感叹什么?
预设:因为月色太美了,因为月色下的景色太美了,因为月色下我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为与我一起走月亮的人是妈妈。
教师引导:所以,作者真的是单纯的在感叹月色吗?在感叹走月亮这种形式吗?
预设:并不是,是在感叹此时此刻的景色,此时此刻的心情,此时此刻的我和妈妈,此时此刻的美好。
教师总结:所以,同学们。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在不同心情下和不同的人的陪伴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啊。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对经常陪伴着我们的父母熟视无睹,不知道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老师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能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与特别的人在一起时享受到的美好时光,并将这美好的时光记录下来。我想同学们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一定会觉得特别温暖。也迫不及待的想跟别人分享或者是记录下你与你最喜欢的人在一起时度过的美好时光。
请同学们以“美好时光”为主题,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下节课我们请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和幸福。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美好时光”为主题,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下节课我们请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和幸福。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的意境美。但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要读出意境并不容易,所以需要利用课件及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文章描写的意境美。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秋夜月景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并配上音乐。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思考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激趣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悠扬的音乐,展示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一种秋夜赏月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并配以《月亮船》,文章内容随着朗读滚动着显示在屏幕上。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三、品读课文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及蕴涵的真挚的亲情。
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读完之后,学生发现“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景,可见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使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学生不难从“走过”这个词和省略号中发现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是什么样的?
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喜欢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找出全班学生都喜欢的段落,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并组织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遣词造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鼓励及纠正,真正达到具有时效性这一教学目的。
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上,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朗读的基调应是轻柔的`、甜美的,注意指导学生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四、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入情入境地读,使学生回归整体,再次深层次的体验对课文的感悟,并在读中,将作者“反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内化至学生心里。
展开全文阅读
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你的“采蜜集”上,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感到非常幸福的时刻?同桌之间讲一讲,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把自己做的、想到的、体会到的写下来,发散学生思维。
板书设计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3
一、温故知新
1.师听写词语并巡视。
2.指名学生口述本课内容。
3.师导入新课:这篇文章读起来字字皆美,这篇文章还被入选了“全球经典美文之一”,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品读本篇课文。
二、研读课文
1.生细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什么?
(2)画出文中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2.汇报展示课件,品析语句。
(1)“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
道和小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
①指名生回答,引导生体会月色的美好与宁静和省略号中体现的道不尽的意味。
②师出示出示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用四个“照亮了”,使语言富有层次美,省略号是指月亮照亮的不止这些地方,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
(2)香味和月光为何是“流着”的?
①引导学生思考流的动态和形态,思考香味和月光与它的关系。
②师出示答案:一个“流”字,让人联想到可能是花瓣飘落在水中,浸染了溪水,也浸染了溪水中倒影的月色,溪水的流动仿佛弥漫着清香的气味。
(3)引导学生感悟“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的画面,体会月亮倒映在水里影影绰绰的样子。
(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5)点拨并让学生当堂仿写拟人句和比喻句:
①“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
②“稻穗低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③“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三、思考探究
1.生交流探讨后,汇报成果,师指导订正并公布答案。
(1)“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我”和阿妈没到一个都感觉那儿的景色太美了,让人沉醉,所以都感觉很沉醉,反复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情感表达更充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何表达效果?(此句话是作者对于和阿妈走月亮由衷的感叹!是作者感情的凝聚。走月亮途中作者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想到了许多美好的画面,感受到,了来自阿妈的浓浓爱意,体味到了生活的幸福,这样一路走来,怎能不觉得奇妙“啊!)
2.小结:“我”和阿妈走月亮,欣赏美丽的月光,体会丰收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其中涌动着多么温馨的亲情,多么幸福的快乐!
四、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抒情散文,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温馨的、动静结合的“月下散步图”,全文充满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运用情景交融法,即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以景显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六、当堂检测(选做)
试着写一篇有关月色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优美,着重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且注重情景的融合,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较少的让他们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读中悟情,所以没能让他们更好地去感悟作者所流露出的浓浓的亲情。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月夜图,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学生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思考这些词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激趣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悠扬的音乐,展示一个小姑娘在明亮的月光下,甜美的想象和阿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一种秋夜赏月的意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月亮船》。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点苍山。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通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作批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为线索分为四部分。)
三、品读课文
教师通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及蕴涵的真挚的亲情。小组交流中给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读完之后,学生发现“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景,可见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使本无感情的自然之物附上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月光照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月光闪闪;而照在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月影就成了一团团的了”学生不难从“走过”这个词和省略号中发现小作者和妈妈伴着月光走过许多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妈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是什么样的?
富有诗意的文章,学生喜欢诵读,更愿意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他人交流,找出全班学生都喜欢的段落,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并组织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遣词造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鼓励及纠正,真正达到具有时效性这一教学目的。
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上,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朗读的基调应是轻柔的、甜美的,注意指导学生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四、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入情入境地读,使学生回归整体,再次深层次的体验对课文的感悟,并在读中,将作者“反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及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内化至学生心里。
配乐朗读,升华感情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五、美句赏析。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都有。
现在的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把稻田比作银毯。
用银毯比喻稻田。
六、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孙子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说,然后写在你的日记本上吧。
板书设计
走月亮
山村月野图——美好、祥和
走月亮——浓浓亲情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自主积累词语。
2、温习、回顾《酸枣情》的倒叙手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倒叙写法的作用。
3、通过“咬文嚼字”了解人们对月亮的不同称谓,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的有关月亮的知识。
4、自主阅读短文《走月亮》,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
5、开展一次介绍中秋节的语文生活,让学生《难忘的中秋节》为题进行习作练习,要求写出活动的经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巩固积累词语;掌握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习作,围绕一个主题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⑴、“读一读,记一记”
1、出示词语: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3、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
4、指名说自己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将错误频率较高的字注上拼音反复识记。)
5、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⑵、“读一读,写一写”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在课桌上书空。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倒叙写法的作用。
4、思考:这片钥匙有什么作用?你还读过或看过倒叙守法的运用吗?(鼓励孩子们联想到电视剧或其他书籍中的倒叙手法。)
三、咬文嚼字。
1、自由读文。
2、指名说:人们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称谓。
3、古诗赏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其中把月亮的称谓是什么?
4、拓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月亮还有什么其它的美称。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本单元教材的主题。
——享受亲情
二、自主阅读。
1、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阅读短文《走月亮》,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说一说:读文后,你们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画面一:
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柔和的月光照亮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画面二:
一个和妈妈手牵手伴着月光在村子里散步的小男孩。
3、质疑:“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走月亮。“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再读短文。
4、集体反馈。
5、哪些句子体现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浓浓的亲情,请找出来,反复朗读
6、读一读阅读提示,品悟文法。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中秋节到了,中秋节的情景你一定爱记忆犹新吧。
2、谈谈有史以来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中秋节。
二、口语交际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可以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要求说出过中秋节的过程;可以背诵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可以将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还可以介绍当地的一些过中秋节的风俗人情。
2、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听后可以质疑,并请求主人解疑。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都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自行选择描写的对象,可以口语交际的经过,也可以写有关中秋节的某个侧面。
②如果是记叙一个难忘的中秋节,不仅要写出活动的经过,还要进行适当的场面描写,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互相启发,然后再写。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 反复练习朗读。读出语气、情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难点: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白兔和月亮》
教学目标:
1、 解寓言的含义;
2、 把握得与失的人生态度。
3、 反复练习朗读。读出语气、情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重点:
1、 寓言的含义;
2、 把握得与失的人生态度。
难点:把握得与失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师:拥有财富会快乐吗?
学:不一定。
师: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二、 进入新课
1、寓言是什么呢?
明确: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师:那现在我请天下来读一下课文
学1:(略)
师: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口头叙述)
师:那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学:是得失之患
师:完全正确
2、 兔赏月的心情有变化吗?如果有是什么导致的呢?
明确:有变化,导致她变化的原因:是诸神之王将月亮赏赐给白兔这个慷慨的决定。
师:请同学门用词来描述一下月亮归白兔前后她赏月的心情?
学3:前有无优无虑,后有紧张不安
师:还有没有?
学4:前还有心旷神怡或是闲适;后还有心痛如割或是患得患失
师:补充得很完整。
3、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月亮,同样的阴晴圆缺,同一只白兔赏月的心情却起了如此大的变化?尝试着比较前后语句来分析为什么回这样。
明确:月亮归属白兔前,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情圆缺无不具有风韵就是因为在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无优无虑的。可是,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她后,她与月亮的关系完全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支配下,她的心态也由无优无虑变得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这样又怎么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4、 这一则寓言提到了人类,含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最后一段提到,暗示了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道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即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师:现在同学们齐读课文。
三、小结
换句话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关键不在于拥有与否,而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不为生活所累,成为荣誉、财富等的奴隶而是超脱人,心胸宽阔,那就能真正能享受生命的乐趣,那就是积极的。
四 作业
1、完成练习中的相关作业。
2、搜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3、预习《落难的王子》。
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寓意:患得患失
得到月前:无优无虑 心旷神怡或或闲适
得到月后: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或患得患失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
2、积累语句,背诵课文,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4、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整体感受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张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A、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照亮了,照亮了。”
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
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
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B、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
1、品读“流着”
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生找到第二段。这一段里你觉得哪的景色你最喜欢?
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
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
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予景的写作手法。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
生:有水塘、还有月亮。(师板书:水塘抱月)
师:每个水塘里还抱着一个月亮,水塘多不多,月亮多不多,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多美的景啊,谁来读一读。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读“抱”字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这个抱字让你感觉到什么?“水塘抱月亮”让你想到了谁?(妈妈)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谁喜欢这,给我们读读,带给你什么感觉?(很美,很快乐)
师:孩子们,看来和妈妈在一起总是那么快乐,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3、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
师:可是刚刚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妈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妈妈,孩子们,如果让你一年不回家,见不到妈妈,你什么感觉?脑子里天天都在(想妈妈)。那对于十多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妈妈的作者来说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那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段,你看看作者写到这心里还充满了对家乡,对妈妈的(思念、怀念)谁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这小溪边,小水塘里,花瓣,纸船、其实都运载了妈妈对我的(爱)运载了我对妈妈的(思念)。
4、虽为散文,却带均有韵脚,指导学生读出韵文的味道,便于背诵。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读的时候,我在这一段里还发现一个小秘密,你们看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韵母ang
师:每句话末尾的字读起来感觉像读一首诗歌,朗朗上口,很押韵,不仅写的很美,还很好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把它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初步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到后来感受到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令学生打开文本,嫁接生活,读出不同的感悟,由景美升华至情深。
C、文章最后一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品景、品情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请你自己来学习体味一下月光下的景,月光下的情,试着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边读边想画面,看看你能不能背下来?
师:谁先来?波光粼粼,月光闪闪的溪岸,真美。谁还来读。
师:你感受到什么?生:特好看。
师:谁还想读。
师:月亮妈妈牵着星星宝宝走啊走,你感觉到什么?(妈妈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试着背一背(看大屏幕背诵)
生充分背诵。
师总结:嗯,我闻得见妈妈的气息,妈妈的气息是什么气息呢?(家的气息,温暖的气息,爱的气息)
师: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段落的学习、品析、朗读的目标,做到讲解详略得当,每一段的品味都带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起来更高效,更扎实。
三、拓展、写作训练
师:这篇文章读起来字字皆美,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还被入选了“全球经典美文之一”,有记者采访吴然,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初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呢?
吴然:把小时候与妈妈一起月下散步的情景一口气写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师:看来我们不光要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还要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师:下面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先来说一说你和妈妈在一起感觉最温暖,最快乐,最难忘的事,然后写一小段在小本本上。
师:课下作业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小本本上,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采访将作者的写作动机呈现出来,并用写作大家的好习惯影响孩子们,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走月亮》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发生变化的。
2、了解月亮运动的轨迹,知道月亮和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
4、了解观察月亮的工具——天文望远镜,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认知月亮变化的基本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认知月亮形状变化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及月亮运动的轨迹。
难点: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天文使用望远镜。
教学准备:
PPT课件、月相盒、简易天文望远镜。
预习要求:
1、观察天空中的月亮,知道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
2、收集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聚焦月亮
1、猜谜: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太阳)
夜晚皎洁一盏灯,时而弯来时而圆。(月亮)
同学们,对月亮有什么认识吗?(交流)同学们竟然对月亮有这么多的认识,很棒!那今天这节课就来进一步来研究一下月亮,学习月亮的知识。
2、板书课题:
5、看月亮
3、学生齐读课题。
二、月亮的形状。
1、同学们看过月亮吗?你们看过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请你们拿出自己手中的笔来画一画,画出你们看到的月亮。
2、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
3、展示学生画出的月亮。
4、出示一个月的月相图,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明白,月亮的形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发生变化的,从月牙,变成半圆,再变成圆,然后又变成半圆,变成月牙。
三、研究月亮的运动。
1、月亮在天上是怎么运动的呢?也是跟太阳一样,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
2、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我们现在看到的月亮,差不多就是东升西落,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实际上,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除了绕地球公转,本身也在自转。
四、人类探索月亮奥秘的历程。
1、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人遥望月亮,却没有办法登上月球去一探究竟,只能想象月亮上的景色。
2、出示嫦娥奔月图和古希腊月亮女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人物。
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月亮上住着嫦娥仙子。她带着一只玉兔,住在月亮的,寒宫里。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吴刚每天都在那砍那棵桂花树。这就是故事《嫦娥奔月》,与之相连的故事就是《后奔射日》。
在西方人的想象里,月亮上有一个女神,人称月亮女神,她的名字叫阿尔武弥斯。阿尔武弥斯是宙斯和勒托之女,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是希腊神话狩猎女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3、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凭借望远镜,终于看清了月亮的样子。
4、出示图片一,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相机介绍:一百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亮,这幅图片上画的人物就是伽利略,他正在用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亮,而旁边的这幅小图就是伽利略在望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的月亮的样子。
5、出示图片二,引导学生观察
讲解: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请同学们读一读旁边的这段文字。
6、学生自由朗读旁边的这段文字,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教师介绍: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56,美国宇航员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能够登上月球。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可以登上月球。
五、研究望远镜。
1、在天文学上,天文望远镜是必不可少的。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它对于人类观察宇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出示简易的望远镜,引导学生观察。
3、教师介绍望远镜的结构以及作用。
(教师指着天文望远镜的部件相机介绍)天文望远镜上一般有两只镜筒,大的是主镜,是观测目标所用的,小的叫寻星镜,是寻找目标所用的,也叫瞄准镜。日镜是单独的个体,是决定放大倍率的物品,日镜上都会有F值,这目镜的焦距。
4、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介绍望远镜的使用方法:第一步:对准观察物体。第二步:调整望远镜筒身的长短,直到看清楚倒立的图像。
5、强调天文望远镜的使用要领:第一步:对准观察物体。第二步:调整望远镜筒身的长短,直到看清楚倒立的图像,而不是正像。要注意轻拿轻放。
6、学生练习使用简易望远镜观察物体。(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7、全班交流自己的观测情况。
8、小结: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候,要轻拿轻放,按照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切忌急躁,以免损坏。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看月亮》,了解了月亮的形状是发生变化的,指导了月亮和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并且了解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历史,还学会了使用天文望远镜。下一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第六课《数星星》,请大家在课后认真的预习。
板书设计:
月亮的不同形状(月相)运动轨迹:东升西落使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