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调查报告
文学网整理的化学调查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化学调查报告 篇1
元素描述:
是一种光亮的银白色金属。密度7.86克/厘米3。熔点1535℃,沸点2750℃。常见化合价+2和+3,有好的延展性和导热性。也能导电。纯铁既能磁化,又可去磁,且均很迅速。电离能为7.870电子伏特。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种良好的还原剂。若有杂质,在潮湿的空气中易锈蚀;在有酸气或卤素蒸气存在的湿空气中生锈更快。易溶于稀酸。在浓硝酸中能被钝化。加热时均能同卤素、硫、硅、碳、磷等化合。除生成+2和+3价氧化物外,还有复合氧化物Fe3O4(是磁性氧化物)生成。铁是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一种金属。
元素来源:
铁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是重要的铁矿。单体金属常用焦炭、铁矿石和石炭石为原料炼得。用氢气还原纯氧化铁可得到纯铁。含碳在1.7%以上的铁叫生铁(或铸铁)。含碳量少于0.2%的铁熔合体称为熟铁或锻铁。含碳量介于1.7-0.2之间的铁熔体叫做钢。生铁坚硬,但性脆;钢具有弹性;熟铁易于机械加工,但要比钢柔软。从生铁炼钢,就是减低生铁内的碳量,以及将硅、硫和磷杂质除去。
元素用途:
它的最大用途是用于炼钢;也大量用来制造铸铁和煅铁。铁和其化合物还用作磁铁、染料(墨水、蓝晒图纸、胭脂颜料)和磨料(红铁粉)。还原铁粉大量用于冶金。
元素辅助资料:
地壳主要组成成分之一。铁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但是人类发现和利用铁却比黄金和铜要迟。这首先是由于天然单质状态的铁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锈,再加上它的熔点(1535℃)又比铜(1083℃)高得多,使它比铜难以熔炼。
人类最早发现铁是从天空落下的陨石,陨石含铁的百分比很高(铁陨石中含铁90.85%),是铁和镍、钴的混合物。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坟墓中,发现陨铁制成的小斧;在埃及第五王朝至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所藏的宗教经文中,记述了当时太阳神等重要神像的宝座是用铁制成的。铁在当时被认为是带有神秘性的最珍贵的金属,埃及人干脆把铁叫做“天石”。在古希腊文中,“星”和“铁”是同一个词。
1978年,在北京平谷县刘河村发掘一座商代墓葬,出土许多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古代铁刃铜钺,经鉴定铁刃是由陨铁锻制的,这不仅表明人类最早发现的铁来自陨石,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300多年前就认识了铁并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识别了铁和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且把铁锻接到铜兵器上,加强铜的坚利性。
由于陨石来源极其稀少,从陨石中得来的铁对生产没有太大作用,随着青铜熔炼技术的成熟,才逐渐为铁的冶炼技术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最早人工冶炼的铁是在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出现的,距今大约2500年。我国炼钢技术发展也很早,1978年,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铁路车站建设工程文物发掘队从一座古墓出土一口钢剑,从古墓随葬陶器的'器型,纹饰以及墓葬的形制断定是春秋晚期的墓葬。这口剑所用的钢经分析是含碳量0.5%左右的中碳钢,金相组织比较均匀,说明可能还进行过热处理。
古代劳动人民的炼铁技术也是杰出的,至今竖立在印度德立附近一座清真寺大门后的铁柱,是用相当钝的铁铸成的,当时如何生产这样的铁,现代人也认为是一个奇迹。由人分析了它的成分,含铁量大于99.72%,其余是碳0.08%,硅0.046%,硫0.006%,磷0.114%。
开创现代炼钢新纪元的是一名叫贝塞麦的浇铸工人,他在1856年8月11日宣布了他的可倾倒式转炉。
随着工业发展,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出现大量废钢和废铁,这些废料在转炉中不能使用,于是出现了平炉炼钢,是由德国西门子兄弟以及法国马丁兄弟同时创建的,时间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
化学调查报告 篇2
这就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是积极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愿意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帮助自己来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题1、你觉得化学和其它学科相比,有什么特点?
A、很难,要识记B、很有趣,尤其是的东西又特别多,一些奇妙的化学实学得很辛苦所占比例
题5。你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吗?
所占比例
题6。你是否赞同做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拓展实验?
所占比例
C、一般,都是高考科目,必须学习23。6%验现象特别吸引我62。8%13。6%A。非常感兴趣45。7%B。感兴趣C。一般D。不感兴趣43。2%10。4%0。7%A。是96。5%B。否3。5%
题7。你是否喜欢做家庭小实验?
所占比例
由以上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关于化学学科特点的问题,62。8%的学生认为化学很有趣,近三分之二;但有23。6%的学生选择了是高考科目,所以必须学习。有96。5%的学生赞同做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拓展实验,仅有3。5%的同学选择了不赞同。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看出,学生对化学学科以及化学实验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都非常喜欢做实验,也愿意做家庭小实验,主要是实验条件所限,或者是高考压力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3。学生对化学实验作用的认识
题8、你完成化学实验后,感到收获有哪些
A、能够亲自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B、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不做过多思考。
C、化学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况且不感兴趣,不怎么动手,通常都是看别人做。
A。非常喜欢14。1%B。喜欢43。9%C。一般37。6%D。不喜欢4。4%B11%C2%ABCA87%
题9:目前的化学实验学习,你认为最欠缺的是
A、化学实验方B、化学实验基C、化学实验兴法的学习所占比例
题10:对于化学实验,你最关注
A、学习化B、学习化学实C、产生探究D、加深对化学学的概念和验(科学)方原理所占比例
由以上统计数据显示,87%的学生认为做完化学实验后的收获是:能够亲自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缺少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33。7%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上述分析说明,学生对化学实验作用的认识基本正确,并且指出
本技能的训练52。0%趣的培养20。1%27。9%化学问题的兴趣24。5%基础知识的理解33。7%法25。4%16。4%了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基本技能欠缺这一问题,学生很希望通过实验,直观的来巩固和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到位。
四、几点建议
1。实验室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一问题,大力支持中学化学实验室的改建工作,为开展实验教学创设条件。
2。教学计划应当给学生实验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较细致和深入地进行实验,而非任务式地完成实验。
3。实验前,学生应充分利用实验册进行实验的预习,并按照小组进行合理分工。
4。在做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不规范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纠正。
5。实验结束后,学生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交给化学老师批阅。老师对学生报告册上出现的问题(如:实验现象描述错误或不规范等)进行纠正。
6。平时练习中遇到实验题时,教师应尽可能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相关问题。
化学调查报告 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操作过程在实验探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对九年级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机,态度,兴趣的导向,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学习实验兴趣、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初中化学探究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要求,探究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新的活动方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实验操作新路子,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思考、动手、合作、交流和完成所有实验;达到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圆满完成实验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制定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20个小题,最后一题是建议或意见,凡是被调查的同学均可根据我校或自己的实际,填写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学习或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方法、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范围为十三中学九年级(9)(10)(11)班各随机抽查20名学生,一共60名学生,学习程度包含好中差。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
四、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XX日。
五、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1.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
2. 对实验操作主要还是依赖于老师,不喜欢自己去探究操作过程。
3. 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重视,觉得只要做完就算是完事了。
4.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态度:喜欢想尝试点的90%喜欢但是有点害怕的6%一般的4%。
5.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有的同学说老师先给我们示范,然后我们再做;有的说老师不用管,全靠我们自己摸索;有的说老师在旁指导,我们心里才踏实;有的建议可以举行家庭小实验比赛;小组实验时要考虑能力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信心,另外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
六、调查启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不高,很多实验操作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待加强,学习中也不能够将一类实验的'操作步骤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意识的进行关于这方面的培养,但教学效果离预期目标尚有距离,还有许多值得老师去探索的空间,需要老师寻找新的思路、方法去培养及强化学生的时空素养。
1. 调动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2. 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将实验交给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成立学生实验兴趣小组,让学生们互相探索操作中的内容,设计操作方法及步骤,培养创新精神。
4. 举办家庭小实验竞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5.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实验操作的相似性和注意事项。
化学调查报告 篇4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但教材安排的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初三学生对怎样学好化学往往不知所措。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点繁杂,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感到化学难学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化学更像理科中的文科。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我根据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从事化学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基本的学习方法,供参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许开始会觉得某一学科枯燥无味,不想去学,这时一定要战胜自己,勉励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能克服厌学心理,挖掘出它的乐趣。
二、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能使学生获得对预学知识的心理准备,能带着疑问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预习不仅包括新课内容还应包括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令新的知识点有存在的依据和联系。
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时,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学会记要点,但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听讲和思考,顾此失彼。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的地方,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判断是非。
四、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但若只看热闹,不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但一部分同学架手架脚,不能全身心投入。事实上,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五、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并且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六、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七、提高记忆能力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常用的记忆法:一分析、理解记忆。如学习溶解度定义时,关键掌握四要点:①一定的温度,② 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溶解度的克数。二口诀记忆法。如把化合价编成: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等。三会意记忆法。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变多”(分解反应)、“多变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和“相互转换”(复分解反应)。四浓缩记忆法。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七个步骤浓缩为:“检、装、夹、热、收、移、熄”。
八、准备一个“备忘本”
同学们都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但是优秀学生“一错再错”的几率很低。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优秀学生之所以能在各种考试中保持较好的成绩,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们把不会的知识真正问清楚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如何做到“真正”两个字呢?就是在问过之后,马上把它完整的写下来。若仍有问题马上“打破沙锅问到底”,也就不会重蹈“一错再错”的覆辙了。
总之,要想学好化学,不仅要学,更要会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掌握了学习化学的主动权,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完成初中化学的学习。学习化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学习中要注意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化学调查报告 篇5
海南省从XX年开始实施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无论从教学容量还是教学难度上讲,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化学很轻松也很有兴趣,但一上高中以后由于容量太多、难度太大,都渐渐的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而此次新课程改革降低了高一化学的难度,其教材的宗旨是内容广泛但都点到为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保持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为此,就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本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1 问卷调查
1.1问卷内容设计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代表性,问卷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进行设计的,有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形式。
内容分为二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二是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的方法、手段等。
1.2调查对象
此次的调查在海口市第一中学的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中进行,每个班随机抽取30~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了文科班和理科班。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人着重研究的是高一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只分析了高一学生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表见附录一和附录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2份,占被调查学生的94%。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以前旧课程的学习而言也有很多明显进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有较大差异
在学习了一年的新课程以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文、理科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见表1),理科生大部分对化学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化学很神奇,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和现象,可以和很多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很有用,学习起来也不太难。”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般,理由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困难。”。而对于文科生,他们大部分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一般,调查显示许多文科班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时因理科成绩不理想,很早就放弃理科学习,从而造成大面积文科班学生化学成绩偏低,他们在上学期时就已觉得化学比较难学。因而,在高一年级中学生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好教学深浅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化学学习很感兴趣感兴趣兴趣一般不感兴趣理科20%53.6%21.7%4.7%文科4.3%31.9%51%12.8%
2.2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科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大致的了解,对上课时重点的掌握、难点的解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课后复习可以对刚学的内容作系统的回顾、巩固,这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但调查表明,只有8.5%的理科学生和4.3%的文科学生经常做到“课前预习”,11.1%的理科学生和6.4%的文科学生经常做到“课后复习”(见表2);只有51.5%的理科学生和23.4%的文科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作业能做到“认真订正错误,及时弄清原因”;只有16.2%的理科学生和6.4%的文科学生会及时整理复习听课笔记,而有51.1%的理科学生和72.3%的文科学生的学生是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才整理复习笔记。表2 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情况经常偶尔从不课前预习理科8.5%60.9%25.1%文科4.3%44.7%51%课后复习理科11.1% 67.7%10.6%文科6.4%66%27.7%
2.3 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调查表明,经过这一年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有84.7%的理科学生比较喜欢或很喜欢做实验,在文科生中这一比例也高达61.7%;有70.6%的理科学生和63.8%的文科学生在实验课外的时间比较想进入实验室做自己想做的实验;而习惯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的理科学生占65.5%,文科学生占55.3%。
2.4 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深化以及学习的深入。
调查表明,70.2%的理科学生和85.1%的文科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讨论(见表3);
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见表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应该以教师讲为主,直到听懂为止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多让学生讨论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发挥情况经常偶尔没有课堂主动提问题的习惯理科6.8%54%34.9%文科4.3%27.7%68.0%3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现状 3.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