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025/09/18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 《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 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 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 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5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情暖人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我的学生的学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各个方面解读作者。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同伴互助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读诗句,抓关键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材课型:古诗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②读熟课文,预习课文。③积累一些有关描写春天和送别的古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黄鹤楼课件,理解烟花三月的古诗课件,配乐朗读的flash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解读李白。

1、同学们,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读作者李白。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李白)了解李白吗?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李白的资料。从各个方面去解读李白:预设有的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生平的知识,有的介绍李白的作品及艺术特色,有的介绍李白的交友,有的介绍李白的生活情况。

预设:学生介绍李白时可能会提到李白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背诵李白的古诗: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

过渡: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二)揭题、理解题意

1、请大家看着题目,静静的想一想,看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扬州

2、课件出示黄鹤楼,老师介绍黄楼楼。

老师边展示课件,边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与公元223年,高55米,传说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这个名字就是由来于此)遂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更使黄鹤楼的名声大噪。好,百闻不如一见,请欣赏。

教师边出示自己到黄鹤楼所拍照片制成的课件,边解说黄鹤楼名字的来历及黄鹤楼的美景。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哪?(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3.教师介绍扬州,主要介绍扬州的美。

扬州很美,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唐代诗人徐凝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很美。

4、看着题目,谁来把题目的意思再来讲一讲?

过渡: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去体会诗人送别好友的那种真挚感情吧!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生活阅历和见识少,所以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领悟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的知识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三)自读全诗,读顺读熟

1、看flash动画,听录音读古诗。

2、自由的高声的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诗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用到哪些方法?(预设:学生可能要提到;借助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古诗,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借助图画去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解决。

(四)自学古诗,初知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试着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互相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

预设:故人 西辞 烟花三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理解感悟第一句诗

1、理解故人:预设:学生会答到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你怎么理解好朋友的?有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的?这时教师穿插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人”的意思。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这个时候他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省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当时已经诗名满天下,孟浩然本是襄阳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是个纵情山水间的人。而李白呢也喜欢旅游,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方面,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不少,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尊敬和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理解西辞

出示课件电子地图进行讲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别。所以西辞的意思就是向西边告辞。

3、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好像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品读“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里,孟浩然去了扬州。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一下自己心中阳春三月的烟花美景吗?

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如:百花争艳,山清水秀……

接下来我们再来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烟花三月世界:你能否用一句诗句表达所看到的画面吗?

课件出示一幅幅烟花三月的美景图,教师边放课件边解说,学生说古诗句;柳是春天的使者,(万条垂下绿丝绦)再去黄四娘家看看那儿的花,(千朵万朵压枝低),哗啦啦的流水奏响了春天的音符,小鸭子第一个知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润物细无声),是啊,润物细无声,春天的觉不知不觉就让这个小精灵给吵醒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去江南看看那儿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讲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5、指导朗读第一句诗

这样的美景武汉也有,扬州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整个长江两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带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这句诗句里,练读第一句诗。

指名读,师评,生评、自评相结合进行评价。

过渡:在这个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本应该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块去郊游踏青,一块去————————————————————————(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两个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块去————————————————————————然而两个老朋友却无缘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此时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感悟第二句诗

1、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远了,李白站在那里还没有离开,再读这句话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3.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能表达友情深厚的词或字来进行品读。

预设:学生圈“孤”

品“孤”

(1)你怎么理解孤帆这个词语的/?

(2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想象练读:女生读,男生想象;男生读,女生想象。

品“远影”

师:船是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它没有现代的汽艇或轮船的速度快,从这个远影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间长,可见两人的感情深)

品“唯见”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只见)只看见江水了还不肯离去,为什么?(不舍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啊?(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是啊,只见滔滔的长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扬州。可见这个“唯见”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是啊,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一名女同学来读,全体女同学读。

孟浩然的小船不见了,李白登上了黄鹤楼,他踮起脚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男同学来读,全体男同学一块来读。

配乐朗读:同学们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动画,在音乐中,小船启动时全班一起读最后一句。

(六)总结写法:

人虽分,情永在,诗中虽然未提起友情两个字,但字里行间渗透的情却比这悠悠的江水长,比这滚滚的江水深,比这滔滔的江水远,诗人巧妙的将对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与江水,将请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七)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用诗的语言写一写你与朋友、亲人分别的难舍时刻。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设计理念:作业的布置也应有创新,注意拓展本课的知识,还要注意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做的热情。这样的作业延伸度广,可选性强。)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同进行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的教学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有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这节课我就极具强化这种特质,引领学生进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课件。

由于我去过黄鹤楼,有一定的经历,所以我对这首古诗描写的意境理解的较透彻,并运用去黄鹤楼拍的照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如:介绍黄鹤楼、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理解烟花三月的美景时做了精美的课件,并配上优美而具有启发性的解说词,目的让学生背诵积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诗句,以诗解诗。幻灯片上,娇艳的花朵,绿茵茵的溪水,可爱的小鸭子,柔润的春雨……把学生带入美丽的阳春三月的世界,尽享春天的美好。还有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课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读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参与意识强,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美在读悟结合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后两句时,让学生找出具体的字、词来品读语言。感悟诗的意境。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美在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全面,从知识生成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品质等方面给予学生鼓励,信心,使学生洋溢在一个处处被欣赏的氛围中。

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当。尽管评价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热闹了,但是个别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足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是我今后要着重探索的问题。

六、 板书设计:

孤帆 尽

黄鹤楼———————————————————————————广陵(情景交融)

唯见 流

板书设计说明:

黄鹤楼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点,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间的横线表示滚滚的长江水,而水上有只孤帆越来越远,一直消失在蓝天碧水中,这时李白眼里只有滔滔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孤帆”,“尽”,“唯见”,“流”,正是体现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来反复咀嚼品读,进而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

老朋友的小船缓缓起航了,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已经到江心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遥望,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你还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自由说。)

板书:情深

师小结:回顾全诗,诗人对好朋友浓浓的情都包含在了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师叙述: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孤帆远去,仍然驻足遥望,那是孤独寂寞。

滚滚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并进行了情感迁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 情境中朗读:

(1)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谁能读这首诗?

(指名读,适当评价。)

(2)人生多离别,多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时,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这首诗。(男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记住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女生齐读。)

(4)相信此时,这美好的情感,这千古佳句已经深深留在了你的脑海中,让我们试着背出这首诗。

2、当堂检测。

3、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练,我也在成长着。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 解诗题,知诗意,品诗味。

2、 通过赏析品评本首诗,使学生更加热爱古诗,学习品评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读懂诗的意思,了解诗句包含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中的向往羡慕之情,展开联想,再现告别场面。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我们跟着这位大诗人(李白)一起到(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这“之”是什么意思?题目中含有的“三名”:名楼?(生答黄鹤楼),名人?(生答孟浩然),名城?(生答广陵)。

4、师: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生答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5、同学们知道这两位诗人的关系吗?问由,评价。是的,他们是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诗歌里知道,会读诗;从课外知道,很会搜集信息,知识很丰富)

5、教师简介。

是啊,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好朋友,一对潇洒风流的好朋友。他们同为唐朝大诗人。当时李白年轻快意,在诗坛里初露锋芒,整个世界在他眼里美好无暇。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已诗名满天下。所以,孟浩然当时不仅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他的老师和兄长。

二、正确朗读,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交流。

3、 他们是什么时候喝酒话别的?此时正值——(生)烟花三月。为什么不说鲜花三月而是烟花三月呢?你眼前是怎样的三月啊?学生看到的,是鲜花盛开的三月,是百花盛开、绿树葱茏的三月,是鸟语花香的三月,也有学生说是悲伤的三月,可能是因为想到了这三月的景再美,可没有好友在身边,这美景却令他黯然神伤。

4、 看到“孤帆”,你有什么疑问?不消说,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偌大一个江面上,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因为他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所以过尽千帆眼不见。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载着他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5、 船走远了,孟浩然也已经看不见了,按说李白也该回去了,可是他走了吗?此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怅然立在江边的李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今日一别,何时再见?”“祝愿好朋友一路顺利”“愿他在扬州生活得好”“回忆以往两人欢乐的场景”……这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水,江水永远流不断,象征着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难舍之情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6、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总结学法,以备迁移。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们了解了两位诗人的关系,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地方特点,解释了字词和整首诗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品味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大家都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再现了李白送孟浩然的场景。同学们,在平时自己学习古诗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做到:(齐读课件)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解释字词及至整首诗,发挥想象,品味感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这样,我们才算初步读懂了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