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寓言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寓言教案 篇1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第一课时《白兔和月亮》
教学内容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二、诵读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2、整体感知,学生谈感受
感知内容: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三、语言品味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4、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五、互动释疑
六、自我反思
1、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3、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布置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落难的王子》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诵读感知
1、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2、整体感知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研讨二)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四、互动释疑,讨论交流
五、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体验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八、作业布置
①积累警句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寓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恐龙妈妈藏蛋》,了解恐龙妈妈费尽心思藏蛋,小熊捡蛋为石造房、与恐龙宝宝做朋友的故事发展内容。
2、通过猜测预期、细致观察、阅读等方式,理解故事中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和出乎意外的结果。
3、愿意主动表达自己阅读画面获得的信息,感受故事的有趣和浓浓的温情。
活动准备:
1、恐龙妈妈的蛋ppt。
2、幼儿已经了解恐龙蛋的特征,了解其孵化的过程。
活动过程:
1、观察绘本封面,感受恐龙妈爱蛋的情感。
(出示ppt1)教师提问:
①这是谁呀?(幼:恐龙妈妈)
②你怎么看出来它是恐龙妈妈的?(幼:她抱着一个恐龙蛋)
③恐龙妈妈手里抱着什么呀?(幼:恐龙蛋)(问题②幼儿如果回答出来了,问题③可以忽略。)
④这个恐龙蛋是什么样子的?(幼:大的、圆的)
师:用一句话说完整,我们一起来说说看。提示幼儿回答:恐龙妈妈的恐龙蛋又圆又大。
⑤你们看恐龙妈妈喜欢她的这个蛋吗?(幼:喜欢)
⑥你从哪里看出来她喜欢呀?(幼:她抱着它)
2、在观察与猜测中,了解恐龙妈妈藏蛋的地方。
(1)教师:恐龙妈妈太喜欢、太爱她的蛋宝宝了,她多么希望她的蛋宝宝能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孵化出小恐龙,于是,恐龙妈妈想把她的蛋宝宝藏在一个最最安全的地方。
教师提问:
①恐龙妈妈可能会把蛋宝宝藏在哪里呢?(幼:窝里、地底下、草堆里、泥土里、悬崖上……)
②(出示ppt2,认识四个藏蛋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下一张图片,瞧,图片上有四个地方,它们分别是什么地方?(树洞、泥土、草丛、鹅卵石堆)
③如果你是恐龙妈妈,你会把蛋宝宝藏在哪里呢?为什么?(幼:藏在树洞里,因为树洞里安全;藏在泥土里,因为不容易被发现……)
(2)师: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都想让蛋宝宝安安全全、顺顺利利的孵化出小恐龙对不对?那恐龙妈妈她到底会把蛋宝宝藏在哪里呢?
(出示ppt3)教师提问:
①恐龙妈妈把蛋宝宝藏在了哪里?(如果幼儿的回答是“沙子或沙滩”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观察一块一块的石头,把答案引到石头上来)
②教师小结:恐龙妈妈把她的蛋宝宝藏在了沙滩的石头堆里。
(3)讨论:恐龙妈妈为什么把蛋宝宝藏在这里呢?
教师提问:
①恐龙妈妈左挑右选,又是树洞,又是草丛,又是泥土的,她为什么最后选择把蛋宝宝藏在沙滩的石头堆里呢?(幼:别人找不到)
②教师引导:恐龙蛋长得跟什么有点像?(幼:石头)
③教师小结:因为蛋宝宝长得跟石头有点像,又因为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来以后,沙滩上就会晒到太阳,蛋宝宝孵化的'过程需要阳光和温度,所以恐龙妈妈要把她的蛋宝宝藏在沙滩上的石头堆里。
④教师:我们一起看看恐龙妈妈的表情,是不是非常放心啦?她在静静的等待恐龙宝宝孵化出来。
3、通过对关键画面的观察与引导、阅读,了解绘本后半部分的内容。
(1)出示ppt4,教师讲述故事并提问:
师:小熊要盖房子,它到沙滩上来搬石头,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又圆又大的石头,小熊就把它带回家,砌在了墙里。提问:那个又圆又大的石头在哪里啊?(幼儿观察图片,说出恐龙蛋的位置)
(2)出示ppt5,提问:
①这是什么时候?(幼:晚上)
②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晚上?(幼:因为有月亮)
③晚上,小熊睡觉为什么会突然醒过来?(被一阵风吹醒)它坐在床上为什么会看见月亮?它的表情是怎么样的?(惊讶),我们一起来学学它的表情(眼睛睁大,嘴巴张开),好像在说一个什么字?(啊!)
(3)出示ppt6,提问:
①咦!小熊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客人,是谁呀?(小恐龙)
②恐龙宝宝为什么会跟小熊睡在一张床上呢?
(4)出示ppt7,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并提问:
①(引导幼儿看左图)小熊在盖房子的时候,把一个又圆又大的石头砌在墙里。(引导幼儿看右图)我们再看右边,你在这幅图画上有什么发现?(幼:有缝隙、裂了)
②为什么会有缝隙(裂了)?
③小熊把什么砌在了墙里?(恐龙蛋)
④恐龙蛋在哪里?(幼儿指出图片上恐龙蛋的位置)
⑤教师小结:哦!你们觉得小熊误把恐龙蛋当成了鹅软石砌在墙里,被暖暖的太阳一天一天的照着,恐龙蛋慢慢地就裂开了。
4、师幼完整地阅读绘本。
(1)出示ppt8,提问:
①这是谁呀?(幼:恐龙妈妈和恐龙宝宝)
②刚才恐龙宝宝不是和小熊躺在一张床上的吗?它怎么又会来到妈妈身边了呢?(幼:有可能它逃走了;有可能小熊带它去找妈妈的)
③恐龙妈妈看见小恐龙,她的心情怎么样?(幼儿:很开心、很高兴)
④恐龙妈妈会对小恐龙说什么?(幼:宝宝我爱你)小恐龙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幼:妈妈我爱你)除了说我爱你还会说什么?(幼:妈妈我想你,我要亲亲你)
⑤教师小结:其实,刚才我们一起讨论,徐老师也有很多问题,小恐龙不是跟小熊在一起的吗,为什么它会到妈妈身边,而且跟妈妈说我爱你呢?我们一起来把谜底揭开来吧。
(2)出示ppt9—2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恐龙妈妈不把蛋宝宝藏在树洞里?(幼:因为晒不到太阳)
②为什么恐龙妈妈不把蛋宝宝藏在土堆里?(幼:因为小恐龙一出生就会变成大花脸)
③为什么恐龙妈妈不把蛋宝宝藏在草丛里?(幼:因为草丛里会有大花蛇)
④这个故事里有恐龙妈妈,恐龙宝宝,还有小熊,你们喜欢谁?为什么?
教师小结:
我喜欢小恐龙,因为它很可爱。我还喜欢傻小熊,小恐龙为什么会回到妈妈身边的?是谁把它带到妈妈身边的?(幼:小熊),小熊很善良。我还喜欢恐龙妈妈,因为恐龙妈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她为了宝宝的安全,想尽了各种方法,她多么爱自己的宝宝。
寓言教案 篇3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寓言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1. 了解成语与寓言的联系。
2. 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寓意。
3. 联系生活,获得教益。
4.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明确“方、亡、居、吊、将、奉”的意思和由“奚、何遽、知否”构成的相关疑问句。
5. 背诵课文。
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明确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 筛选整合,概括三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古为今用,品味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文体简介:
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以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它篇幅短小,故事也不复杂,但内涵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常用、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蕴含着对于人性的精辟分析及隽永的人生哲理。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远古时代就在各民族之间流传。战国时代,由于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或者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奔走于各国,游说诸侯,都必须致力于言谈的技巧,使之具有说服力,因此,在他们的著作或言谈中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愚公移山》等。现在流传的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二)自读课文,运用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髀bì 何遽jù 跛bǒ 稷jì 戮lù 塞sài
北面:面向北方
奚:为何
用:费用,钱财。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
摧:折、崩坏、毁灭。
汝曹:你们。曹,辈。
俄而:不久,一会儿。
(三)内容讲解
《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文是: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的大意是: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他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可见,这个寓言是魏国大臣季梁讽喻魏王攻赵而编纂的故事。他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这个故事一经流传,成为著名的成语之后,它的意义就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引用它去讽刺那些“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人。告诫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切不可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背道而驰。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塞翁失马》
这个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是个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是为了说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阐述了“祸”与“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则寓言虽然暂时吃亏,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它教育人们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一面,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坏事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进行转化。文章语言洗练,论述道理深刻。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使用,成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阿豺折箭》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魏书·吐谷浑传》,标题为编者所加。
大约在1500年前,中国境内有一国家,叫吐谷浑,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相当于现在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北部。是鲜卑族人建立的。他们原本住在东北,但经过不断的迁徙,结果迁到了西北边,就是现在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北部的地方。
相传,吐谷浑国有一个国王,名叫阿豺。他有二十个儿子。可是,儿子们之间很不和睦,整天争吵,阿豺为此非常忧虑,临终前,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不团结,国家难以安定,就把二十个儿子全都叫到身旁,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枝箭来。”于是就有了“阿豺折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历代相传,传递的正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价值力量,透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四)特色赏析
1. 言“近”旨“远”,托意于事。
三篇寓言,有的成为著名成语,有的传为千古佳话,这是因为三篇寓言不仅语言简洁通俗,故事性强,而且寓意深刻,含蓄隽永。然而,故事的寓意既不是故事本身的含义,也不是作者在文末直接揭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在故事的背后或字里行间去思考,去发现,在对故事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些结论所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其价值远远超出原作者的意图。这样托意于事,不但故事性强,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 形象鲜明。
三则寓言,有人用夸张的手法刻画愚不可及的傻子,如《南辕北辙》中的驾车者;有的用曲折的故事塑造思虑深远的智者,如《塞翁失马》中的塞翁和《阿豺折箭》中的阿豺。这些描写,惟妙惟肖他揭示了主人公的个性。例如《塞翁失马》的故事共分四层:失马、得马、摔伤和“相保”。每层除交代事件外,主要写塞翁的话,并以乡人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他的过人见识、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参透祸福相因、不为得失所动的智者形象。
(五)价值探讨:
同学们,我国古代寓言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并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或成语,不仅因为它能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活泼的语言打动读者,而且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让读者不断地提醒自己,反思自己,积极而健康地生活。教材所选的三则寓言也具有这样的价值。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应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决不可做背道而驰的傻事。这对于虽然富于生活幻想却又不能正确地把握人生方向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有着警醒作用的,可以让我们从“驾者”这面反面镜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接受教训,重新规划自己的行为。
《塞翁失马》充满生活辩证法,它告诉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与失。现在不少学生心理脆弱,经不起“得”的诱惑,也挺不住“失”的打击,这篇课文正是生活优越的当代青少年最好的心理教材。
《阿豺折箭》的道理众所周知,要做到却不容易,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和睦相处的意识,学习这一课后,应有新的体会与认识。
结构图示为:
南辕北辙
塞翁失马
阿豺折箭
寓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合作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巩固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寓言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和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课文共有三个故事,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狐狸和葡萄》。
2、自读课文,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的理解。
(2)指名读课文,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2、交流、抓重点词句体会。
“垂下几串”写出了成熟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诱人的样子;“馋得直流口水”描绘了狐狸心想吃到葡萄的急不可耐;“白费劲”点出了狐狸吃葡萄的结果;“无望、只好”表达了狐狸的无可奈何。
3、指导朗读。
4、默读第3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
5、交流。
6、齐读寓言。
四、作业
1、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阅读《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余下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寓言《牧童和狼》、《蝉和狐狸》,知道故事内容,明白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习了《狐狸和葡萄》这一则寓言,谁能把这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2、小结:我们在讲故事时要紧扣寓言故事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词句,恰当地使用体裁态语言,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寓言。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读寓言,分别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
三、细读《牧童和狼》,领会[寓意
1、《牧童和狼》的寓言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牧童 村民
狼没来 几次大叫(说谎) 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惶失措(气愤)
狼来了 吓坏大叫(真话) 没有帮忙(不相信)
3、牧童在故事中两次“大叫”,每一次的情感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村民们对牧童的大叫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4、出示寓意:一贯说慌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反复诵读,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5、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四、细读《蝉和狐狸》,理解寓意
1、我们以前学过一则 《则狐狸和乌鸦》,谁来讲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狐狸和蝉》也是写狐狸使出了同样的手法来欺骗别人。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的,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3、交流。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从“故意”一词中可看出狐狸假心假意,“赞叹”则是狐狸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不同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受骗?
5、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所警示的意思。
6、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五、作业
1、填空。
学了《伊索寓言》一课后,你最喜欢的角色是( ),因为( );你最不喜欢的角色是( ),因为( )。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寓言教案 篇7
一、需要注意的字音
请教jiào 穿梭suō 虽然SUI 成绩Jì
扎针ZHā 骨髓suǐ 疼痛téng tòng
多音字
中 zhōng 中国 教 jiāo教课 悄qiāo 悄悄
Zhòng 中彩 jiào 教学 qiǎo 悄然
扁 biǎn 扁鹊 间jiān 房间
Piān 扁舟 jiàn 间隔
二、需要注意的字型
彩(彩色) 汤(汤药) 剪(剪刀) 桓(蔡桓公)
睬(理睬) 烫(烫手) 箭(射箭) 恒(永恒)
三、需要掌握的词语解释
百发百中:原指射出的箭全能击中目标,限制技术高超,没有失手的情况发生。
四、近义词
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高明——高超
五、反义词
满意——失望
六、照样子写词语
百发百中:百依百顺、一心一意、不理不睬、自由自在
百发百中(数)千恩万谢、三心二意、三言两语、朝三暮四
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气急败坏
七、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点教学时不能忽略。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八、相关练习
1、《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2、《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3、纪昌是个有毅力,刻苦练习坚持到底的人。
4、 蔡桓公是个自以为是的人。
寓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读《伊索寓言集》了解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培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集》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集》。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伊索寓言集》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集》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集》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选读读《伊索寓言集》中的几则寓言故事。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翻开《伊索寓言集》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2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5、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制定读书习惯,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集》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写作手法比喻、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