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1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2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小导游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实,在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果不是最后需要练习完整的朗读,能够说上一节课。所以,为了控制时间,我第二课时的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写批注,只让他们进行思考。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确实有这个原因。如果之前设计了让他们写批注的环节,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大胆地举手发言。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我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回答完毕,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然后,我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奇松,我又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想象,给大家介绍黄山的其他松树。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我针对他们的回答都分别给予了评价,学生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评价信息,回答得一个比一个精彩,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讲述为主。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4
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5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授课时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奇在哪?学生自学后来进行介绍。
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补充介绍。接着让学生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汇报。但这节课上下来后,我发现这段的教学还是显得比较琐碎,按照一个松、一个松的进行学习。尽管课堂的学习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朗读方面也很有感情,但作为教者的我还是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现在想想,其实对于第二段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有关迎客松的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陪客松的句子,喜欢送客松的就学习有关送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课外搜集资料上的信息,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篇6
上《黄山奇松》的第一课时,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如是做了设计并按此上了课。
首先,我从“黄山”入手,通过其它五岳名山的秀美风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烘托出黄山的特色,它超越五岳名山的顶级之处。
之后,我与学生解题。我问的问题是“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但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以为我问的问题是“从题目中你得出哪些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也就是说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产生成了模式化。说明这不利于课堂的教学,需要我今后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纠正。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归纳段意。一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课文,重新在预习的基础上熟悉课文;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我之前多次在课堂上实验后觉得效果不错,所以一直沿用了下来。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我将生字词的掌握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教学。之前有让学生回家预习,所以,在朗读生词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问题这一课比较重要的是三个多音字容易读错,特别是“枝干”的“干”,在后续教学中还是发现有学生读错音,看来第一堂课的朗读的量还不太够,今后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字形的掌握上,我让学生上黑板默写,因为曾经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评讲自己上的课时指出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生词,检查他们是否在预习中很好地掌握了“四会字”。但我有两点没有做到家,一是学生回家显然没有“好好预习”。二是我没有一遍念完三个词语。因为锻炼学生的听写记忆力和专注力同样也是课堂默写的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但既然学生默出的生字词有错误,就说明它有普遍性,值得我为这个字的字形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否则我在作业做上来之前不能准确判断哪些字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而哪些是他们自主掌握没有问题的。
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让学生再读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段意并总结出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