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5/09/20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可是,在孤独寂寞、伤心痛苦的时候,仍会很自然地想起初中时读过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写于1954年到1966年,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集,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家书,因为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更是一部包罗了艺术探讨、温暖亲情和人生态度的启蒙书。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闲言絮语,一字一句都饱含了作者的爱子之情。每当想起这本书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父母。

父母亲都是工人,他们是大千世界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粗糙的手写不出优美的文章,在仅有的记忆中他们从未给我写过信!在学校里,我经常羡慕地看着别人手中的书信,有时想,就是问一句平安也好啊!电话与书信不能比的,书信是可以时时刻刻拿来温暖自己的,是可以永远珍藏起来的。虽说骨肉相连,可总觉得相距太远太远。于是总是阅读《傅雷家书》,把其中的教导当成父母的话语。阅读中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关注生活细节,懂得了如何理解别人和如何帮助别人,印象最深的是如何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

《傅雷家书》中说“每个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这句话对吗?想到这里,我尝试着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嘀嘀了两声后就传来母亲温柔的声音,接下来,仍是老生常谈的话语,千篇一律得让我感觉这种“母爱”是在走方程式。开学十几天了,身在异乡,思乡之情总不经意地被碰触,觉得委屈时晶莹的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父母,我是你们的'女儿吗?为什么在我无助的时候都是自己独自舔着受伤的翅膀,独自躲在角落里哭泣?失望之际,猛然看见闹钟已是10点15分了,我惊讶于母亲的执著,因为曾多次让母亲9:30关机睡觉,可是母亲每每都违背这个承诺,这次依旧如此。想象不出母亲看到号码的激动,更想象不出母亲接不到我的电话时的失落。而我知道,她此时肯定激动不已,因为时隔十几日耳边又响起了女儿的声音。

10点多钟,属于早出晚归的父母休息的时间,此时母亲仅为等一通可能等不到的电话。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欢喜的泪水,因为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我的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打下四个字——我爱你们!《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爱,理解了父母。我想,在此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会像傅聪那样主动把自己的成功、失败、快乐、悲伤倾诉给父母亲,让他们不会觉得与女儿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感谢《傅雷家书》!今后,我会与父母一起,共同到达成功的彼岸。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人生一世,总是在追寻。寻山间鸟语,见花落花开;寻琴音乐语,感撩拨心弦;寻卷中乾坤,叹如梦人生。是的,每个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寻着,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后一直支持你追寻的那个人?傅雷,就是这么一个在他孩子追寻旅途中给予极大帮助的人。《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书无处不体现浓浓的父爱,但在关爱的同时,傅雷不忘给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是傅雷写给他儿子信中的一句话。傅雷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写信,教导他做人做事,给予他关爱,无不体现他的爱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以他严谨,细心的态度对待,决不允许其中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来教育远方的孩子。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虽说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传达千言万语,一个电话便可完成,但这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离虽短了,但隔膜却多了。

《傅雷家书》既体现了“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但同时也包含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响着中国教育,让为人父母者急于求成。孩子犯了错,成绩退步了,为人父母者谁不着急呢?有的父母可能开展温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来,数落一顿再说,严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是傅雷在儿子遭遇挫折时所写的一番。的确,当我们跌倒时,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对,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来,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祖国的花朵盛开也需阳光,露水和时间。还没到花开之时,还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傅雷自孩子1954年独自开始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写信,直至1966逝世。可能现代很少会有这种事例发生,但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却无处不在。“天气冷了,穿多件衣服。”“外面下雨,出门带伞。”可能每逢我们看到这些话或者小纸条时,我们总觉得父母太啰嗦了,总把我们当作三岁小孩。的确,我们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不会长大的孩子,时刻需要保护,关爱。当我们平静看待这些“唠叨”话时,就能感觉感觉到父母的爱将自己包围,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与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

拳拳爱子心,温暖你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为人严谨、认真、禀性刚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儿子谆谆教诲,使长子傅聪成为了一代钢琴大师。《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这12年间傅雷先生及夫人与儿子之间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使我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傅雷夫妇也不例外,在一封封家书中,处处都体现着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要先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家书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傅雷先生人格的正直、高尚。作为一位学者,傅雷先生对当今中外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文化修养极高。正是这些点点滴滴使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这种严慈并济的爱。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父亲通过与儿子书信的交流,把对祖国发展的关切之情,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一种力量,流露给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这些书信,不仅是使父子相连,也使傅聪与祖国建立了心的连接,使他使终没有背弃自己的祖国。读

着这些书信,不使人不感到这位父亲的伟大,他既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以自己对人生、对工作、对生活的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态度来感染着孩子与自己一同前进。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除了父亲,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女士是一位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婉善良的东方女性。母亲在儿子的信中,真情流露,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意。

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教诲与指导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他们对儿子的培养方式与方法更应让当代的年轻父母仔细品读。傅雷先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他们得到成功,也应成为年青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我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仅有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提议,便是期望经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我,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我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活力)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终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那年火车的汽笛声隆隆,年少的他拎上行李独自踏上前往异国的路,火车缓缓开动,渐渐远去,余下一个空旷的站台,与一对搀扶的依然。望向火车逝去的地方。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给你,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幽夜,无边的夜色凉的似水,寒寂的黑暗里一盏暖黄色的灯光亮着,而已有些苍老的他正伏在桌上,笔端沙沙移动洇开一片片墨色。“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跟你说……”写到这了里,那微蹙的眉眼不由地舒展开了些,他也许是想起了孩子那蹒跚写不的姿态,嘴角悄然勾起一抹温情的笑意。然而又想到孩子现在已远在他乡,他又不免微微惆怅。起身站到到窗前,他眺望的目光融入那苍茫的夜色,似一根绵长的线,一直系到海洋的彼岸,孩子的身前……

《傅雷家书》,就是这几载时光里,一封牵挂的合集。初读它,就为那细致深切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感动。读着它,我似乎就是那个孩子,在家的千里之外,却能听见那一声声关切的呼唤,听见那一句句苦心的念叨。在信里,傅雷是傅聪导师,是友人,是知己,更是父亲。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傅雷在各个方面都予以了孩子他自己的教导。这不敢说是最权威的思维,却一定是最真心的话语。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融入了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中,教他如何成才,如何立身,如何处事,如何爱国,如何做人。

再翻开它,那浓浓的父爱就在文字间流淌。为傅聪用几个星期时间手抄的一本六万余字的书,在他口中那样轻描淡写。怕傅聪身在异国而陌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她又那般严厉地强调,又不顾麻烦与困难,坚持邮寄有关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再到自己的译作。在信里他一次又一次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明令要求傅聪用中文回信,并纠正其用错了的字词。这份爱,便因这种家园责任感而更加醇厚。

用文字诠释何为父爱,用心将天涯海角相连,这是《傅雷家书》给我的最深感触。即使身隔千山万水,傅聪也一定能看着信,与父亲谈着心,因为家书就像一根长长的线,无心中连接着彼此,将凝聚成珠的相思与一颗一颗串起。

抑或是,父爱就是那一封家书,在泛黄的褶皱里在微褪色的墨迹里,在漫远的时光中,却越发地浓醇,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