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太阳系教案

2025/09/2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太阳系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太阳系教案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

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

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

二、自主探究

1.初步探究

教师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

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2.自主质疑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好。这节课呢,就让我们重点认识、了解八大行星。除了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以外,关于八大行星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发言)

(让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想法相互渗透。)

3.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不过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解决,这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一到两个进行重点了解。

(网上学习的具体要求:首先请同学们在网上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那颗行星,然后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最后再把文件夹里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电子文稿再向同学们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就请同学们迅速地登陆科普网站找到你所要了解的那颗行星。(学生们纷纷上网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并且进行个别指导。)

三、交流汇报

教师谈话:让我们先浏览到这吧,同学们浏览得可真投入!现在就请把你浏览到的信息介绍给你的同伴、好朋友,你们看怎么样?你可以招呼他过来,也可以自己走过去相互介绍,开始吧!(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谁愿意将你的收获说给我们全班同学听呢?(学生边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文稿,边介绍自己了解的那颗行星的情况。)

学生活动:(同学们就这样各自把自己研究的行星向全班同学作了介绍。)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汇报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年等于两天的水星,太阳从西边升起的金星,人类家园的地球,太空中的小地球火星,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戴着“项链”的土星,躺着打滚的天王星,用笔尖计算出来的海王星,最小最远最冷最神秘的冥王星。

五、知识的延伸

1、教师谈话: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获取的`知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每一位同学的头脑中都还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没有得到解答。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个关于天文知识比较丰富的网站:一是科普网站,二是天文台网站,点击它们,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布置:

3、制作太阳系模型

课后小结

本课是在学生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并详细研究了流星、彗星、卫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八大行星知识的。本课的知识密集,且由于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若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这节课我安排学生在网络教室学习,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当电脑屏慕上展现出整个太阳系运行的三维动画,形象逼真地把太阳系的外观和运行状况展示给学生时,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动画,并相互交流,尽可能多地发现太阳系中有关特点,以对太阳系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网络天地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学生下载、存储、编辑、制作而成电子文稿,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这一课,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工具,每一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打破课内外、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太阳系教案 篇2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与土星的照片,抢答,知道它是谁吗?

2、他们处在什么星系中呢?

3、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太阳系。

二: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太阳系吗?(学生自由介绍)

2、同学们介绍了你们所知道的太阳系,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想请你们看看,看的时候请注意,影片中的太阳系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放映短片)

3、请同学说明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恒星、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

三:了解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

提出问题:太阳系的组成有很多,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无法一一了解,所以现在,我们具体看看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56页数据表格,这个表格中反映出了什么?

1、学生看数据表格。

2、逐步分析表格中各项数据所反映出的各项关系。

(1)远近:近距离四颗星球均为岩石表面,远距离四颗星球均为气体表面。

(2)大小:靠近太阳的星球大小,远离太阳的星球大。

(3)自转:靠近太阳的星球自转较快,远离太阳的星球自转较慢。

(4)公转:离太阳越远,公转速度越慢。

四: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1、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我们已大致了解,可是它们离我们太过于遥远,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把它们摆放到我们面前吗?

2、制作模型,该如何制作,直接按照书本上的数据制作吗?那么,你们想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制作呢?

3、各小组商讨制作比例,并计算。

4、公开展示各小组的比列尺及计算所得数据,选择其中较好制作的一组或几组进行制作。

5、各小组展示模型,并讲解制作思路。

6、提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太阳系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 ; 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3 、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 2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 3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 4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2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 1 )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已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 :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 2 )提问:

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2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 1 )认识九大行星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

③观察:

(学生观察课木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约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儿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①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约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具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 2 个卫星,土星有 10 个卫星,木星有 13 个卫星。

( 2 )认识彗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哈雷碧星。

②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③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例如有一颗名叫哈雷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 76 年,上次看到它是 1986 年,下次再看到它要到 20xx 年。在太阳周围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其他彗星。

( 3 )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流星。

②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③讲解: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除了大行星、小行星、鸳星、卫星外,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摩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瞬息便消失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石头。(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称为铁陨石)

( 4 )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①提问:

现在你知道在太阳周围有哪些天体?

这些天体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转动?哪些天体围绕行星转动?

②讲解: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由于这个天体系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太阳系。

③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④提问: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以什么为中心?

在太阳系中有几类星?(恒星、行星、彗星、卫星)从它们的相互运动关系看,哪类星在中心?哪类星在第二层?哪类星在第三层?

3 、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九大行星的一些情况

( 1 )讲述:以前,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了解得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特别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拍摄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照片(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部分行星的照片),观测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情况。

( 2 )阅读:课本第 52 页中关于九大行星的数据表。

(为了帮助学生看懂,教师需对“表头”做简要说明,并说明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标准的。)

( 3 )讨论:从这些观测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些观测数据,你能推想出什么事情?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像,广泛联想,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再参考课文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有更多了解,并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怎样使用数据分析问题。)

(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2 、提问:

( 1 )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 2 )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太阳系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天空中有关星星的基本知识,知道太阳系里的家庭成员,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科学的兴趣

2. 让幼儿在快乐和谐的氛围里学习成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许多灯笼,挂在空中。晚上眨眼睛,闪闪放光明。

二、 请星系宝贝们作自我介绍

1、 我是水星,住在第一条轨道,离太阳妈妈最近。

2、 我是金星,住在第二条轨道,我最爱干净。

3、 我是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我最精彩。

4、 我是火星,住在第四条轨道,和地球关系最好。

5、 我是木星,住在第五条轨道,我个子最大。

6、 我是土星,住在第六条轨道,我最漂亮

7、 我是天王星,住在第七条轨道,我最乖

8、 我是海王星,住在第八条轨道

9、 我死冥王星,住在第九条轨道,离太阳妈妈最远。但是我们最勇敢,和海王星一起说。

三、 教师问学生答:

1、地球地球在哪里?你的邻居都是谁?

2、木星木星在哪里?你的邻居都是谁?

3、天王星天王星在哪里?你的邻居都是谁?

4、 浅黄色的是什么星?(金星)

5、 血红色的是什么星?(火星)

6、 蔚蓝色的什么星?(地球)

7、 重量较轻的是什么星?(土星)

8、 个子最大的是什么星?(木星)

9、 最近最小的`是什么星?(水星)

10、最远的还有什么星?(冥王星)

四、教师小结:

小朋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好多小朋友多说想当一名宇航员,你最想到哪颗星球上看以看呢?为什么?

太空中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开发,老师希望你们认真地学习,长大后做一名真正地宇航员,到太空探索更多的秘密。

太阳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太阳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太阳系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关于恒星、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和流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提问:

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认识九大行星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学生查阅资料后回答)

出示九大行星的图片。

观察: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的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水星)哪颗离太阳最远?(冥王星)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几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的有九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 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

⑤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一些情况。

(2)认识彗星

出示彗星的图片

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3)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出示流星的图片

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体: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存在着很多比较小的天体。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的形成: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磨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在瞬息时间内就看不见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之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

(4)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

巩固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提问:

(1)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