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语文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搭石》语文教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搭石》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
1、同学们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幅画面: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潺潺地流过。美吗?这里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知道吗?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板书:搭石)齐读课题,带着刘章爷爷的心情读出来。
2、“搭石”是什么?(注意这个“搭”字。)
能用课文的话以读代讲吗?注意这一段的这个词“间隔”读音,还有这几个词语你能读准吗?(猛涨、一行人、相背而行、背着老人)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留心这些多音字。
3、这是本课的生字,你预习的时候注意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谴责、暴、衡)
4、还有谁愿意把你读的最好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听她读的是否准确、是否流利?
5、同学们课文读通了,那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二、梳理课文,找出切入点,议读
家乡的搭石留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眼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风景)
切入点:这道风景究竟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用心体会,划出令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如果有的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把这样的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交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乡亲们摆搭石
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摆搭石?(感受没有搭石“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带来的.不便、麻烦,“天凉了”)从乡亲们摆搭石你能体会出什么?(挑选、摆放、时间:抓住“平整方正”人们精心挑选,让搭石更平稳,“两尺左右”的间隔,还有“早早地”来体会山里人的纯朴善良、无私、助人为乐)乡亲们这种无私的奉献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还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赶路老人整搭石
读这句话,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他人着想、善良)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动作;无论怎样、只要、一定、再、才、直到……为止)怎样来找这“合适的石头”呢?(或者说找来“合适的石头”会是哪样的石头呢?)赶路老人为他人着想这种善良的美,不正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吗?留在你脑海的风景还有什么呢?
一行人走搭石
你感受到这幅风景怎么样?很美。从哪儿体会到的?(或者说从哪个词更能体会到?)“协调有序”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如果没有这种协调会怎样?找出这一段前面的话读一读。也就是说一个人走搭石尚且不容易,何况这是——一行人走搭石,所以能走地“协调有序“的确是一道和谐的风景。把这种和谐得读出来。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一行人走搭石的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分别是写什么的?(水波、人影)“漾”就是?连起来。“人影绰绰”的“绰”是生字,预习时查没查它的意思?老师说三种意思你选: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你静下心来,用心地读一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走搭石和走平地是不一样的,踩在搭石上,既不平整还歪歪扭扭,行人要保持平衡……身体会不会摇摇晃晃,在水中的倒影是不是就和跳起了舞一样呢,再吹来一阵习习的秋风,那水中的倒影是不是更像随风起舞了……那画面你想象到了吗?)谁来描绘一下?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进这幅画里?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找个班上读书最好的来读)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起来,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人影在绰绰地摆动呀,真美,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每当上工……”)
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搭石上还有什么动人的情景呢?
面对面让搭石
注意倾听,听他重读了哪几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一起感受这份美。
背老人过搭石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最能打动你?“伏”(弯的意思)通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你又为哪个词感动?什么是“理所当然”?能看出什么?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这种敬老爱老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已经积淀成山村纯朴的乡风、民风。)
正是这一排排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留在刘章爷爷的记忆深处,让我们捧起书,体会着这份感动和赞美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短短的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借石喻人)
三、拓展读
同学们,这一排排搭石连结了五六个村庄,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你想象一下,假如遇上有腿脚不方便的人(残疾人)来走搭石,他们会怎么做?(他们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真是感人的风景!)想象一下,你还会看到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又会有哪些感人的风景呢?假如……(这真是一道连结着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
我们通过这一排排的搭石感受到了作者的家乡景美人更美,摆搭石走搭石的这些人们的行为美心灵美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刘章爷爷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上发现了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其实,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去看、用心去体会,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美。
课后你也来写写在你身边的平凡中发现的美。
《搭石》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绰”、“伏”以及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会用“假如……总要……”说几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重陶。
教学难点
1、从字里行间,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山里人朴实、善良的人性美。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条潺潺而流,清澈见底的水溪,每当刘章爷爷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小溪中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导质疑
1、师范读第2—4自然段
搭石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估计学生能领悟出搭石很美)
2、过渡:课文的第二自然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我一找。
生找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并齐读
相机板书:一道风景
3、引导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想不想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走进课文,一块去发现搭石的美。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生带着问题,默读2—4自然段,圈划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
出示问题:你感受到文中哪些画面描写得美?美在哪里?
请大家带着问题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美丽的波浪线划出美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读读。
(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轻声读,培养语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师:老师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2、生读读自己发现的美,师引导感悟美
.(指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析美)
(1)体会老人摆搭石为人着想的心灵美。
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衡,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找出文中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
再用上关联词读一偏。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抓住老人摆搭石时动作的词语“放下”、“搭上”、“踏上”体会作者的留心观察和老人的细心、为人着想)
这是一道为人着想的风景。
相机板书:为人着想
②指导朗读: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2)体会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的和谐美。
过渡语:这里的人心灵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出示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找的是十分优美动人的画面,请大家轻声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浮现什么情景。
①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
理解“协调有序”
文中写什么“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师生配合着读,选一组配合。
(不好走啊,注意节奏要跟上、要读得“协调有序”,读不好,可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速度渐快,反复三次)
师:一行人这样走着,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不是有人指挥呢?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②这句话中你还从哪几个词体会到画面的美的?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一生声情并茂读词语,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身临其境去感受)
师小结: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影之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美,这是一道和谐的风景。
相机板书:和谐
③配乐朗读:多么美的画面,犹如一首清丽的小诗,请大家用读诗的韵味,读出这幅美的画面。(师在句子下用“/”画出提示)
(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3)体会谦让、敬老美
师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①学生读语句“如果两个人……才相背而行”
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淡淡你对这画面的感受吗?
(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板书:让搭石,谦让(或互助,团结)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请男同学一起来感受份美。
男生读
2、过渡: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哪些词语能打动你,理解“伏”“理所当然”
②齐读“伏”字遍,理解字义
③活动加深理解:现在老师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
请个小伙子
男生弯下身子,师手搭在生的背上
你真是个很棒的年轻人,有了你,老人定能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得过小溪。
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老人没有道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想象:这位老人年轻时他也一定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
④透过“伏”“理解当然”看出这里的人怎样的情感?
师小结:家乡的人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尊老敬老淳朴民风,这是一道尊老敬老的风景。
板书:尊老敬老
小结:这里有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⑤拓展:展开你们的想象,这一种排搭石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馨的场面?
口头说话:
(出示提示)假如__来走搭石,__总会__,人们把这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如:胆小的孩子,外乡人,残疾人等)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说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过渡:这美撞击着刘章爷爷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出示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作者赞扬什么?(搭石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的什么?(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心灵)
从哪里体会到这些?(联系上文)
相机板书:美好心灵
(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2、齐读这一句,读出内心的赞叹与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过渡: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伯不起眼的小事中
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美的小事
请大家读读句子: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一句风中的问候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一个关怀的眼神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弯腰捡纸时的身姿
……
……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回家后把你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写出来。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为人着想
和谐
一道风景互相谦让
心灵美
尊老敬老
《搭石》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通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通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构成了的一道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搭石》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通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搭石》语文教案 篇6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搭石》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4、培养边读书边感悟的能力,初步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方法。
5、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
重难点:
1、初步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方法。
2、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过程:
一、引出美:
导言: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生活场景的美文,让我们用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去品味那些生活中的美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一课《搭石》。
板书:21.搭石
请大家齐读课题:21.搭石
二、铺垫美:
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生1:“搭石”就是在水中摆上石头,使人们过河方便。
生2:我是这样理解搭石的:作者的家乡有一条小溪,每当秋季天气变凉水位猛涨的时候,人们就在水中摆上石头,让大家踏过,这就是搭石。
三、感知美:
(一)过渡语:远山萦绕着晨雾,似一幅典雅的水墨丹青;座座农舍掩映于林木之中,更添几分韵味:清澈见底的溪水中一块块搭石稳稳地摆放着,等待人们踏过。家乡的一切,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怎能不撩拨着作者的文思,去发现美,描绘美呢?
板书:美
(二)请大家把书打开103页,听同学读课文,边听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围绕搭石描绘了那几个生活场景?谁来按顺序说一说?
1、秋凉之后摆搭石
2、赶路老人整搭石
3、协调有序走搭石
4、溪边止步让搭石
5、背负老人过搭石
(三)拿起你们的笔,默默地、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美,觉得它是一道风景,就把那几句话画下来。
(四)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其中流淌着的美。
(五)交流勾画的句子,欣赏“美”。
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抽读课文,投影出示:我们再来看看众人过搭石是怎样的场景?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
B、引读,感悟。
(1)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冲破晨雾,投向大地的时候,人们早早地来到了小溪边,他们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指名一男生读)
(2)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人们收工回家了,一行人说说笑笑地来到了小溪边,他们走搭石时候,动作是(指名一女生读)
(3)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又来走搭石,他们的动作是(全体男同学读)
(4)这是个雨天,秋雨如丝,人们撑着伞,戴着草帽来到了小溪边,他们的动作是(全体女同学读)
C、小结点题:这么多人过搭石,却能做到协调有序,节奏一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美。其实,我们知道过搭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家乡有句俗语(引读相关句子)一个人过搭石都那么难,你觉得一行人过搭石怎样才能做到“协调有序”?(前面和后面的人互相配合,心中有他人)板书:和谐
过渡:踏踏的声音,漾漾的清波,绰绰的人影,这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具体的“美”。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美”,同样也是一道风景。哪些同学找到了?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读一读,比较一下两个语段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投影出示)
(2)想像一下上了点年岁的人他们可能会急着干什么去?
(3)总结引读:同学们设想了种种情况,是的,任何一种情况下,乡亲们只要看到哪块搭石不平稳,都会。所以课文中用了“无论一定会”这样的词语,从这儿你读出了什么?(心中想着别人,热心,助人)
(4)你还能从其他的词语中体会到一些什么?(几个来回,直到,才肯)
(5)激情诵读: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平实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板书:热心(助人)
3、课文第4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写的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浏览课文后说说看到了那些动人的的画面?
(2)“理所当然”的意思是在你的印象中哪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在课文中,年轻人把什么事看做是理所当然的?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谦让敬老
(3)还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呢?小练笔(投影出示)
(4)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话)
四、升华,感动于“美”:
这小小的山村,这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体现出生活中这么多看的见,看不见的美,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让他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互议。
生:这句话借赞美搭石默默无怨无悔地为乡亲们提供方便,而赞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乡亲们的这种美,在我们身边不是也有吗?
你身边有没有看似平凡,却体现了心灵美的事呢?
生叙述事例。
感情朗读每五段。
四、拓展延伸,留住“美”
这儿有一首描写美的小诗:“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我们来读一读,写一写。
五、最后,老师有几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
1、一个不为别人奉献的人,无权要求别人为他奉献。
2、小雨点嘲笑大海没上过天,大海却亲昵地把它揽在怀里。
3、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做一块铺路的小砖,未来的道路就会多添一些平坦。
六、板书设计
秋凉之后摆搭石勤劳
赶路老人整搭石助人
21、搭石(美)协调有序走搭石和谐
溪前止步让搭石谦让
背负老人过搭石敬老
《搭石》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美”、“创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等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努力体现语言回归课堂这一特色。
【年段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听欢快的音乐)老师:快乐的心情你准备好了吗?带着这份心情,我们来到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配乐,师旁述)同学们请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二)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搭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复习旧知,是为了从整体入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识搭石,寻找美
(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脱鞋绾裤)理解“绾”。
(二)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什么是搭石。
(三)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答。
(四)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个描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找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就能统领全文,学生的读、疑、析、议也能轻易激出来了。)
三、重点精读,品味美
老师:搭石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呢?咱们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来交流交流。
(一)品味“摆搭石”的美
1、你觉得这句美,美在哪?生自由谈自己感悟的美。找你的好伙伴一起来读读。
2、(出示关键词)感受老人摆搭石的美,师读带点的关键词,生接句读。
3、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4、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想着,还这样做着:(课件出示句子)
他首先(),接着(),然后(),他深情地(),仿佛()。
5、你从老人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指名说:奉献美
(随机板书:奉献美)
6、想读出奉献美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读读吧!(师带生读)
(二)品味“走搭石”的美
1、一行人走搭石
(1)指导读准“行”、“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些字词。
(2)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自由说。
(随机板书:协调美)
(3)理解“协调有序”:小组模仿走搭石。
(4)“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谈感受到的美,深情朗读,重点体会“绰”字。
(5)指名朗读此句,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6)推荐同学朗读“走搭石”的小诗,师评价总结: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老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句子。
(1)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各抒己见。
(2)重点体会“让对方先走”,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谦让的美德。 (随机板书:谦让美)
(3)请两位学生上台模仿走搭石,体验谦让美。
(4)分两个大组朗读这几句话,读出感情。
3、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1)“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答。引导多读此句,说说哪个词打动了你?
(2)师生角色扮演“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3)体会“理所当然”,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感情,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随机板书:助人美)
(三)展开想象,自由说句式:假如遇上……来走搭石,……。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还有很多的“假如”,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真是石如其人啊!这样的搭石和这样的乡亲,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3、总的感悟搭石默默无语的奉献美。
(随机板书: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读读悟悟、想象说话、角色扮演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体会到了课文表面写的是搭石无私,其实赞颂的是乡亲们的默默无闻与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老师:是啊孩子们,搭石这么小的事物中都饱含着美,我们从这篇美妙的文章中发现了作者善
于观察的好习惯,你发现我们身边有美吗?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
(生自由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美,说说身边的美,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人性美,更能感受到生活中身边的人性美。)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老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美和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语言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动去感动他人,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处处充满爱,人生是如此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激情总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得到升华。)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能活学活用,运用文中的写法,抒发心中的情感,积累并学习运用优美的词句,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作用,彰显语文特色。)
七、板书设计
21搭 石
奉献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 协调美 爱
谦让美
助人美
结语:教案是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准备好的材料,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材料。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搭石》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搭石》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通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出示小溪流动图,并插入《秋天溪流之歌》歌曲)
“哗啦啦,哗啦啦”,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向前流淌,它流过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土地,浇灌着良田,它就像一条铺满水晶的路,蜿蜒曲折,缓缓向前,咦,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石头是谁摆放的?它为人们带来了什么?我想学了课文《搭石》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学习《搭石》。
二、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1)搭石是什么?
(2)怎么搭?
(3)谁在什么地方搭?
(4)为什么要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出示课件)
脱鞋挽裤谴责懒惰伏下协调有序人影绰绰间隔猛涨理所当然平衡汛期
2、自学生字,会组词,并注意字的书写(出示课件)。裤惰隔衡谴
四、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搭石?(课文第一自然段)
2、怎么搭?(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稳方正的石头,根据水的深浅……)
3、谁搭的?(家乡的.人。)
4、为什么搭石?搭石的作用?(方便了家乡的人从河的对岸到这边来。)(出示课件)
五、小结。
六、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了解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围绕搭石发现搭石的美,从中感悟搭石的美。
二、学习课文,从课文中发现美,寻找美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一句话从整体上概括了搭石的美,是哪一句话?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慢慢感悟美,品味美。
三、欣赏美,品味美
(出示课件)“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2.课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指什么?
举例说说我们身边哪些是“理所当然的事”?
3.通过这个“伏”,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
5、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要求把美放在句中读。
四、感悟美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1、找到的句子读读,好好体会(出示课件)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才相背而行。”请生说说这幅画面的感受。
3.“在家乡上了点岁数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为什么“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块搭上而且还要在再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这是什么美?所以这一段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这句?
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摆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读读,从这些关联词中你读懂什么?
4.这里的人心真美。还有哪些句子是写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请找出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轻声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出示课件)
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给我们画一般的美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人们走搭石的美景。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美,变换成诗的语言。
6、生练习朗读,读出美感,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五、拓展思路,深化主题
1、同学们,你们觉得搭石仅仅是石头吗?(不是)那么作者借搭石赞扬了什么?
2、如何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者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出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