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设计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苏设计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苏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苏设计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设计教案 篇2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 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
苏设计教案 篇3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 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
苏设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下生字词。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备统复备
一一、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什么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轩然大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贝聿铭
(1)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2)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就。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的.著名建筑。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2、交流体会。
3、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五、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要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高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赤诚的爱国之心
苏设计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主体课文写了苏红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弄脏了,又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美丽、有情趣的画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构严谨,呼应对照严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的同时,要抓住满意、端详等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认识本课苏、祥、幅等13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参、详、奖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图画导入,设疑激趣
1。课件演示苏红的画并质疑:你看到了什么,发现图上什么地方画得最有趣?(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画上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2。为什么画上多了一只小花狗呢?这只小花狗是怎么来的?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苏红的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注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桌互助学习,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小心把参加比赛的画()了,在()的帮助下把弄脏的画改成一张()的画。
三、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深入读文,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带有满意的两段话,读一读,体会这两个满意的不同内涵。
(1)出示第1段话:苏红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想一想满意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什么?先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全班同学交流。
②这句话中的哪两个词语说明苏红对她画的画很满意?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满意和端详说话。
④说说苏红的内心感受。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出示第2段话:苏红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给画增添了不少情趣。苏红满意地笑了。
①学生齐读这段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苏红是怎样把画弄脏的?把画弄脏后心情怎样?有感情地读出有关句子。
②爸爸为什么让苏红在弄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读出有关句子(仔细弄脏的地方,很像花斑。)说说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③苏红满意地笑了中的满意包含了哪些意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小结过渡。
2。再读课文,升华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9自然段,想一想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爸爸和苏红肯动脑筋?课文中所写的坏事指什么事?好事指什么事?(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的句子,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3)说说苏红和爸爸是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四、诵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学习本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9苏红的画
变
坏事好事
动脑筋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学习《苏红的画》,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出字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歌诀、字谜、换偏旁、加减偏旁等方法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把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2。指导学生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1)让学生谈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如何占格。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评字,学生先书空,然后在生字本上认认真真写评字,同桌互相检查,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写字情况。
(3)按照上面方法指导学生写拾、脏、梯3个字。
3。指导学生写上下结构的字和独体字。
四、学生练写
1。要求学生把本课中的10个生字再分别写3个,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2。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对写得好的提出表扬。
五、课外实践
收集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故事,筹备召开一次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