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025/09/2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但是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现在“百数表”中找规律,再再比100大的数中举例验证。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经过于老师的倾心评课,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思考实践:

1、对学生已经发现的的问题不需再重复,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教学时间。

2、偶数的定义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对奇数的定义理解一定要讲解透彻,为以后分辨质数打下基础。

3、0,2,5排能够被5整除的数要说说排序方法,以免丢漏数。

4、第一题的问题要求再明确一些,学生答题可能会更快。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因此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除此之外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3

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习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从课堂的练习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习。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习我并不反对,毕竟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肯定会得到提升,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总觉得知识的习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习应因学习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4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除此之外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6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但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明确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现在“百数表”中找规律,再再比100大的数中举例验证。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经过于老师的倾心评课,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思考实践:

1.对学生已经发现的的问题不需再重复,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教学时间。

2.偶数的`定义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对奇数的定义理解肯定要讲解透彻,为以后分辨质数打下基础。

3.0,2,5排能被5整除的数要说说排序方法,以免丢漏数。

4.第一题的问题要求再明确一些,学生答题可能会更快。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除此之外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