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在草原上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在草原上教案 篇1
1、草原
教材简说
《草原》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课文中新词"渲染、襟飘带舞"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并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板书预设:
风光美
欢迎远客蒙汉情深何忍别
草原人情美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天涯碧草话斜阳
联欢话别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风光美,并能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西部,走进大草原。
2、板书课题:草原有感情地读题
3、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
4、老舍笔下的大草原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认读难读的词语:渲染、迂回、翠色育流、襟飘带舞、羞涩、拘束、陈巴尔虎旗
3、学生交流草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景色美丽、人们热情。(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分别是哪些段落?
2、学生交流:风光美(第1自然段)人情美(第2--5自然段)
3.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教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域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域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预设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理解"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
(2)指导朗读: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袤无垠的美。
★预设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
(2)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结合课件图片来理解。
(3)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绣)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
(1)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什么特点?图片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其中那个词写得特别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积累:说说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域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给人们带来的饱满、润泽、柔美的感觉。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五、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六、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熟背课文第1自然段。
在草原上教案 篇2
音乐教案:《草原上》教学设计
一、设情激趣。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生:草原上有蓝天。
生:有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绿草。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和清清的水。还有壮壮的奶牛,肥肥的羊儿和奔驰的骏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风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吧。请坐。
1.听辨节奏。
××︱×—︱××︱×—︱
师:现在,我来打一条蒙古族歌曲节奏,你们能试着模仿吗?由强—弱。由弱—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现在来静静地听一首蒙古族歌曲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音乐,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我们前面练习的节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师:好,这些节奏型就是这首乐曲中的基本节奏,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的重点节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打这条节奏。《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现在我们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好吗?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动)。
二、学习歌曲,走进音乐。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有点蒙古族感觉,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师: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蓝天
生:羊儿叫
生:草原好热闹。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抒情,激动。
生:甜美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草原上》。
师:首先,来认认我们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3。
生:3.
师:这个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5。
生:5.
师:两个都说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音,大家一起说好吗?做出手势6。
生:6.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学学这三个音的音高位置。同过这三个音的学习来学唱《草原上》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边唱边用手势体会音高。
师:356,216,51653.
356,216,12516.用手势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乐谱,乐句学会后连起来唱。
师:我们现在用身体来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高的位置来用身体感受。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歌词,大声有感情的来朗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再有感情,声音洪亮的'来读读歌词。
生:朗读歌词。
师:老师领你们读一遍好吗?
生:和老师一起很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很好。现在我们小声的跟着钢琴来试一试唱歌词。
生:和着音乐小声唱歌词,一段。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不错,我们现再勇敢点再来唱一唱歌词吧。
生:1遍。
师:请同学们再唱的跳跃活泼一点,注意声音位置。
师:弹琴伴奏。
生:唱。
师:注意长音的位置,发音要准。
生:唱。
师:让我们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激情饱满的再来做一回小牧民。还记得我们的节奏么?请你们在歌曲前奏部分打着节奏加进来好吗?(试一下老师带学生边哼着前奏曲边打节奏。)
生:听着音乐唱。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草原上的天气会不会总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呢?如果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小牧民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即兴表演一下,老师来弹一段旋律,你们听到了什么,尽情来表现?《暴风雨》
师:亲爱的同学们,暴风雨来的这么猛烈,你们能勇敢的来面对,并用热情来战胜它,你们真是草原上的小英雄!让我们用激情饱满的歌声来赞美他好吗?大家穿上皮靴,带好头巾,骑上骏马,奔驰在草原,做一个勇敢的小牧民!
生:骑在小凳子上表演唱。打节奏为自己伴奏。
师:我的小勇士们,你们可真棒!看!这是什么?蒙古包,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吧。
三、了解蒙古。
师: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那里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绿草。静静的湖水和肥壮的牛羊。人们说着蒙古话,喝着马奶酒,吃着烤全羊,住着蒙古包,骑着骏马,挥舞着长鞭。潇洒的再草原上飞奔,所以也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正如诗中所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垄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播放PPT配音乐天堂)
师:谚语
说的蒙古话,穹庐做居家,男人会三艺,妇孺能飞马,
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烧柴用牛粪,渴了喝奶茶,
无歌不成礼,进门就是客,奶食不分家,户户养牛马!
师:同学们,男人会三艺说的是哪三艺?
生:(骑马,射箭,摔跤)
师:妇孺能飞马是什么意思呢?
生:妇女和小孩也很会骑马。
师:这些谚语充分的体现了蒙古族人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和民俗风情的画面。
四、拓展
师:我们唱了蒙古族的歌曲,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我们也学学跳蒙古族舞好吗?谁上来做做动作(3)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和我们刚才做的律动很像噢。
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带好头巾一起来跳舞好吗?
五、大家一起跳起来。(播放音乐)(圆圈位置)
同学们,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音乐总是那么美好,请同学们记住我们今天的蒙古之行。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天天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在草原上教案 篇3
活动领域
音乐、艺术、社会、常识
活动前评析
幼儿对各民族的服装特别的感兴趣,特别是蒙古族的服装更是喜欢,在适穿蒙古族衣服的同时,我请幼儿欣赏蒙古族的歌曲,观看蒙古的大草原,孩子的兴趣非常的高,产生喜爱之情,有的孩子,跟着欢快的乐曲学起了小马在草原奔跑的样子……于是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草原上的歌》这节音乐领域的综合活动,让孩子们对蒙古风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掌握节奏并会创编节奏。
2、幼儿欣赏歌曲让幼儿感受草原的美丽,及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3、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课件、歌曲、头饰、小鼓、手玲、沙锤、蒙古服饰、节奏图、圈、幻灯片
活动过程实录
一、律动:《草原小骑手》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一起骑着小马去好吗?
二、看课件,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
小朋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到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草原)
我们一起听一听草原上的`歌吧!这首歌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会把你听到的看到的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提问: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是谁的家吗?(是蒙古族蒙古人的家)小朋友在听这首歌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实录:此环节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温馨、宽松的环境“草原我的家”,大大的背景图,当幼儿坐在地毯上时,就好像自己做在草地上一样,孩子们听着优美的歌曲,感受着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三、幼儿随音乐学习蒙古族的基本舞步。
1、教师介绍蒙古族的特点。
广阔的草原可真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们勤劳、善良,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喜欢吃乳制品、羊肉,喜欢骑马,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今天我们来到了大草原上,那我们也一起来学一学蒙古族的舞蹈好吗?(1)、骑马、2摔交(小骑手)3、哄羊(蒙古族)4、雄鹰(蒙古人)
幼儿学习的舞蹈动作:硬肩、笑肩、小跑马步、踏点马步、勒马、扬鞭、甩鞭、哄羊、奶挤……
2、幼儿听歌曲,创编动作。
现在我们是草原上的舞蹈家,我们一起把舞蹈动作编到歌曲里好吗?
我们一起跳起来吧!
实录:由于我班幼儿非常好模仿与表现,因此这个环节我就设置了全体幼儿表演的机会。孩子们认真的学着老师的样子学习各个舞蹈动作,认真的做好一个小骑手,在听音乐创编的时候,孩子们有的蹲着做笑肩、有的做踏点马步、有的干脆趴在地毯上做一只小羊羔,看着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我真为他们高兴。
四、出示节奏图,和幼儿一起学习打节奏。
小马跑起来也是有节奏的,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节奏图,
《大班综合活动教案:“草原上的歌”》摘要:适穿蒙古族衣服的同时,我请幼儿欣赏蒙古族的歌曲,观看蒙古的大草原,孩子的兴趣非常的高,产生喜爱之情,有的孩子,跟着欢快的乐曲学起了小马在草原奔跑的样子……于是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
在草原上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是在幼儿通过观察马、认识马、了解马蹄的特殊作用和它的特殊声响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背景下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马蹄声并逐步感知节奏的过程。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的节奏运用一定的乐器,进行简单的合奏。
2.学习看图谱练习节奏,感受草原上马蹄声的粗放和豪迈。
活动重难点
活动难点
根据音乐的节奏,运用乐器进行简单的合奏。
活动重点
学习看图谱练习节奏。
活动准备
1.响罐、响铃。
2.马、草原、音乐路牌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在农场里》
幼儿一边欣赏ppt,一边进行歌表演《在农场里》,模仿小动物的简单动作和叫声,要求幼儿踏准节奏表现出不同动物的姿态,愉快大声地演唱。
二、敲敲打打,小马去运粮
1、倾听音乐,猜猜什么动物来了?
2、边倾听《赛马》的音乐边出示马儿奔跑的ppt。
3、“原来是小马,瞧,它奔跑的.时候多神气呀!你们听,小马向我们走来了,教师用手掌击腿,模仿马的脚步声,引导幼儿一起做做学学。
4、“除了用手来拍腿,发出马走路的声音,我们身上还有哪里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孩子们用舌音、跺脚、拍身体其他部位等模仿马蹄声)
5、教师和孩子一起说说念念使用身体各部分模仿马蹄声。
6、教师念儿歌:小马 小马摇着 尾巴(口技:滴笃滴笃)去玩耍。东边跑跑 西边 跑跑,(口技:滴笃滴笃)真快乐,幼儿配合用动作表现马蹄声。
7、幼儿听着音乐(《赛马》的旋律)学学做做小马跑步的姿态,听着音乐的节奏(变快变慢)学小马走走、跑跑。
8、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脚步声、拍腿声还有嘴巴里发出来的声音来表示小马的马蹄声,其实,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件小乐器来,响罐。”
三、教师示范敲击响罐,幼儿分辨节奏的快慢
1、“你们猜猜我的小马在干什么?”(跑步、散步、喝水……)
2、幼儿人手一只双响筒练习敲奏节奏,幼儿可以尝试创编节奏。
3、合奏表现大马和小马。
4、熟悉森林中的音乐路牌(什么路牌解释一下)
5、教师告诉幼儿“今天,马妈妈带着你们一起去运粮食好吗?你们看路上我们要经过很多地方”(出示ppt,情景:“广阔的大草坪”、上“小山坡”、 “下山坡”。
6、出示节奏谱,看看说说。
7、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一起在故事情景中演奏。(按ppt出现的节奏谱)
8、教师和幼儿分大马和小马(响罐和响铃),首次合奏。———“森林中的两行脚印”。(教师使用响铃和幼儿配合。)
9、教师引导幼儿要看着音乐路牌走哦,别太快,会迷路的,“妈妈和你们一起过森林,妈妈走的慢一点,你们要快快跟上来哦”。
10、让幼儿听着音乐骑着马到户外去散步。
在草原上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到过草原吗?请见到过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可以换掉“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说明了什么?(来的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地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在草原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到过草原吗?请见到过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可以换掉“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说明了什么?(来的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地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在草原上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草原上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草原上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草原上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