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傲慢与偏见》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篇1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摘自《傲慢与偏见》
因为班主任布置的经典小说的任务,我拿起了一直放在书架上的那本“外国名著”。——但是我并不喜欢。
对于我来说,那些枯燥的名著里并不会有现在言情小说里的轰轰烈烈,所以我一直对于名著有些抵抗。我也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让我觉得其他小说也理应如此。
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就有些惊讶,它并不像是其他小说一样开头就开始叙述感情线——也许是现在感情线主流小说的原因吧。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语言非常精练,在故事方面有很大的空间,给人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若真用漂亮的词语来形容,我便要说: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让我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里如同掠过竹林的风,带给我竹林般的清凉,泉水般的清澈,让人随时随地沉迷于其中。
我能选择这本小说,应当是因为里面的爱情故事。当今的社会,有太多美好、不美好的故事了,所以当我每次觉得社会冷漠,并没有我想的那么温暖的时候,我就会寄情与网络上的言情小说,便一发不可收拾。
可是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真心觉得——当初的想法错了。
这个世上的事情,总要是看自己用什么角度去看的。在这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里,和我当初看的文章大相径庭。小说围绕班奈特太太如何把五个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书中一共写了四队青年男女的结合,作者一一加以比较,批判,爱憎分明的阐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观。富有傲慢的达西和睿智具有反叛精神的伊丽莎白,温柔体贴的简和有权有势的宾利,以及莉迪亚和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不同的文体风格让我感受了不同的样子,如同一位叫做伊丽莎白的女孩所追求的一样——面包、玫瑰。若两者不可得兼,舍玫瑰而取面包者也。
有的时候,这才是现实,即使我们还不能理解,但是终有一天会面临压力。可是心中追求爱、追求美的欲望却不会停滞。
书中的平等。《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便是在平等的观念下产生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回归眼下,期待能看到更多发展的雏鹰。
“根据我的书本知识,我坚信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和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际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傲慢但不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篇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让我心情激荡的文章的了!开始看的时候除了达西以外对其他人的印象都不太好,感觉这是个很随便放纵的社会,这些中产阶级出身的女士活着的目的就是想嫁个好丈夫,而无所谓生活。但越看到后面心情越加激荡:伊丽莎白聪慧机敏,可爱俏皮,刚出场的西达显得极其傲慢,偏偏遇上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伊丽莎白,于是傲慢与偏见便相应产生了。其实傲慢是处于阶层的习惯,偏见只是自尊的误会,当随着相互的了解增多,误会的解除,这一切便不再存在了,存有的只是深深的爱……在《傲慢与偏见》里,很欣赏伊丽莎白,她的聪慧机敏,她的可爱俏皮,她的善于思考,爱憎分明,她几乎齐全了所有女性的优点。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人人都希望嫁个有声望和地位的丈夫,但她不,她勇敢的不畏世俗,勇敢的去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勇敢的拒绝自己当时还并不喜欢甚至厌恶但尽管富有的西达的求爱,勇敢的突破世俗拒绝母亲强烈推荐的克斯林的求婚,勇敢的认清对西达的误会并对他和对他的感情重新定位,勇敢的面对西达舅妈凯瑟林夫人的羞辱,勇敢的和西达一起努力说服自己的父母而去实现自己的幸福。她,真的很勇敢,很与众不同……
西达是从一开始到最后都很让我欣赏的男人。尽管刚出场的他很傲慢,却是种让我极其欣赏的傲慢,男人就该这样,只接受自己喜欢的。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产生种很强的感觉,不知道是痛苦还是别的什么,尤其是他一心爱着的伊丽莎白一直误会着他,我都深感着委屈,终于明白《大话西游》里的一句话: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也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尤其是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那段到后来伊丽莎白的舅妈加德纳夫人就西达帮助伊丽莎白妹妹和维克汉姆结婚一事写信给伊丽莎白时,看到这里,我竟也忍不住流下眼泪——原来我也这么感性!但故事发展至此,终于“守的云开见月明”了。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篇3
上流社会所谓的潜规则,及文章细节为读者提供自由想象空间。
读名著使我学习和明白一些事理。我喜欢从中品味,并学会改变自己。从故事情节里我饶有兴趣地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有的朋友说的没错,这部小说启蒙了许多女孩子的爱情故事。我不会改变我对它的喜爱。它就是有
这么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丽萃和达西都会处理事情,每次对话都栩栩如生。引用书里其中一段话:“在每一个人性格里都伏有某种消极的东西,一种天生的缺陷,就是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也未必能将其克服。”丽萃很会说话,这是她对人性
格的研究。
当我想的已经没有话题可想可说的了,因喜爱都开始对作者评头论足了。
有个疑问我一直找不出说服自己的理由。达西没有怀疑的爱好,而丽萃在某些事上最初对达西的不信任并没被达西看作是怀疑,看来爱真的能纵容一个人,是达西的品位使他俩有了爱的基础。
尤其是在上流社会的贵族,是不允许自己名誉和地位,财富受损的。如果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或事物上出了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利用珍贵的时间用更好的方式去结束或圆满。
我总有一种感觉,换作现在,越是生活在乡下的姑娘都保持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尊严;而生活在城里的豪门子弟低调的不受媒体控制。大多男士风度翩翩。只有这样,一个公正的普通人才会把这样表现的人理解为正常。
著作的表达很是尊重热爱理想热爱追求的人们,让更多人能共同体会并一起分享这茶余饭后可以侃侃而谈的故事。
但这本书里,我没有觉得故事表达或发生的事那里有不公平。似乎都很合情合理。关于上流社会社交潜规则表现最多的是圈子,舞会、虚荣心、讽刺、举止、谈吐、品位等。有的真实有的虚假,人、物、事、真实存在。
真实产生正面历史变迁,虚假推动真实产生负面和阴影。就像地球习惯了太阳与月亮的陪伴。所以宇宙允许‘存在’拥有价值。
简·奥斯丁的表达一丝丝透露出甚至无意地已给予人物角色评论了。作者表达出的想法也体现出自己拥有上流社会的一些特征和本质。使读者有很大范围按自己的意愿去评论。著作大结局就像我看到了中国一代女皇的无
字碑,或是像手中萍果被咬了一口的效果。谁又晓得人物主角如何想呢?因为豪门深似海所以才有说不完的话题;真像个未解之谜风靡全球。
《琥珀》里说到,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如果不被了解没关系,很多伟大的事物都是从面对质疑开始。而时间为我们的人生安排的刚刚好。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篇4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这段话选自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一本以四段姻缘爱恨纠葛为线索的小说。
作者简·奥斯汀,出生于英国斯蒂文顿小镇,英国著名女小说家。她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本书以男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恨纠葛为线索反映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舞会上遇见了仪 表堂堂的达西,达西因伊丽莎白美丽的眼睛和敏捷的智慧而着迷。后来伊丽莎白的姐姐简被邀请到内瑟菲尔德吃晚餐。简因为淋雨得了感冒。伊丽莎白立刻步行到内瑟菲尔德去照顾姐姐。在内瑟菲尔德的日子里,伊丽莎白赢得了达西先生越来越多的好感。宾利履约在内瑟菲尔德举行舞会。他和简整个晚上都呆在一起。达西先生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科林斯先生在舞会上对伊丽莎白十分注意。第二天,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
伊丽莎白与威廉·卢卡斯爵士及其女儿玛利亚一起去拜访夏洛蒂。一天,在散步的时候,费茨帕特里克上校告诉伊丽莎白达西刚刚帮助一位好朋友从一场不慎重的婚姻中解救出来。伊丽莎白又气又恼,决定不去罗辛斯赴晚宴了。但达西却突然来拜访。他告诉伊丽莎白,她卑微的家庭背景提醒他尽力不要去想她,但他还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并想娶她为妻。伊丽莎白严词拒绝了求婚。达西没有料到会遭到拒绝,大为吃惊。第二天达西找到了伊丽莎白,递给她一封信就走了。
后来伊丽莎白和加德纳夫妇一同度假,第一站是彭贝利,达西的宅邸。在他们参观彭贝利的时候达西突然出现了。达西对伊丽莎白和加德纳夫妇都很热情,并且希望能把妹妹介绍给伊丽莎白。宾利也来了。看得出,宾利对简仍然很关心。与此同时伊丽莎白收到姐姐简的来信,说莉迪亚跟威克姆私奔了。伊丽莎白和加德纳夫妇立刻启程赶回朗博恩。第二天加德纳先生前往伦敦与贝纳特先生一同寻找莉迪亚的下落。威克姆同意和莉迪亚结婚,伊丽莎白从莉迪亚那里得知达西出席了她的婚礼,于是伊丽莎白写信给她的姨妈,加德纳太太回信说莉迪亚和威克姆是达西找到的,同威克姆谈判让他娶莉迪亚的人也是达西。
宾利和达西回到了内瑟菲尔德庄园,几天后,宾利向简求婚,简接受了。其间,达西去伦敦办事。他走后,凯瑟琳夫人来到朗博恩,她听说达西要向她求婚,就力图阻止伊丽莎白接受求婚。伊丽莎白拒绝作任何承诺。达西回来了。他告诉她,他对她的爱仍与上次向她求婚时一样丝毫未减。伊丽莎白承认她对达西的看法与以前已大不相同,并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求婚。
小说到这里已经处于尾声了,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丰富的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的聪明机智,还是达西先生的高傲内敛;在书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自由追求爱情的伊丽莎白与不愿受门第和财富的达西最终促成了美好的婚姻。小说运用喜剧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严肃批评,探索了伊丽莎白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心理过程。
《傲慢与偏见》不仅仅讲述了书中人物的爱情观念,也折射出现在人们所扭曲的爱情观,财富和门第不是衡量爱情的东西,两情相悦才是真正的爱情。
“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
“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篇5
我第一次读完这本《傲慢与偏见》是在小学,当时的我觉得这本书晦涩难懂,到头来也只是佩服达西被拒绝后,能够改变态度进行第二次告白的勇气。时隔几年,再次捧起这本书,竟让我耳目一新,着实有种“书别三秋,当刮目相待”的意境。书中无论是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还是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都让我觉得意犹未尽。
故事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在那个讲求门当户对的英国乡村,“傲慢”和“偏见”成为了使伊丽莎白和达西爱情的绊脚石,但即使是处在21世纪的我们,就能保证不被这样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了么?我们往往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过早的给他人放上一个标签,而造成了许多彼此之间的误会。但这个“第一印象”并非不可改变。
达西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伊丽莎白拒绝达西求婚时,达西说的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虽然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曲折,但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在爱情面前都选择了坚持真实的自己。时隔几年再次捧起这本书细品,发现奥斯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极少有好人坏人的区分,更多的是聪明与愚蠢的区别,女主人公便是理智,活泼的象征,作者常常借用伊丽莎白的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书中的伊丽莎白是灰姑娘,她最终获得了真爱和幸福,但细细想来,她也没有能逃脱奥斯丁设定的带有金钱性质婚姻的怪圈,这就不得不说书中的另一个人物——韦翰。
比起在爱情中达西的真诚,韦翰却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俊美,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绅士”,一心想通过婚姻发家致富,以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了一笔客观收益。而一向理智,聪明的伊丽莎白,即使面对韦翰漏洞百出的辩解,却也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即使这样我也并不认为伊丽莎白是一个“愚蠢”的人。毕竟因为思想上对达西“傲慢”的先入为主,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而韦翰不同于达西的翩翩君子的风度,让伊丽莎白着迷。但韦翰却为了金钱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灵魂即已被出卖,那韦翰又怎么获得幸福呢?而伊丽莎白也通过自己的反思和达西的解释,放下了对达西的“偏见”,完成了灰姑娘和王子爱情生活的美满结局。“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或物时,不应该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也不应该以貌取人。要用真心去对待他人,才能赢得真心,那么“傲慢”“偏见”就不会成为彼此之间的隔阂。
这本书表面看起来奥斯丁用诙谐,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英国乡村灰姑娘的故事,可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发现奥斯丁幽默的语言下包含了多少人情世故。小学的我,初中的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真理,不知大学的我,有了婚姻的我又能读出怎样的收获。好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书别三秋,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