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2025/09/2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

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史实,也有自己的理解,既进行了研究,又不要读者也跟着板板正正,将历史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血有肉,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

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

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

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

但是,不简单。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名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本书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刚开始看时还没有什么写感想的习惯,后来越读越有感触,于是也忍不住写上几句自己的想法。

整个明朝从残忍的朱元璋开始,让我对这个大明公司的创始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明白了要开创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不光得有才能,还必须得心狠手辣。后面朱棣的奋斗史和朱元璋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几个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无能,但却涌现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应该是王守仁,心学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没问题,可以称为圣人。第二位于谦,在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于谦本人清正廉洁,最后被诬陷而死之后抄家,竟没有多余的家财。就人品和政绩而言于谦确实让人敬佩。

第三位是张居正,就政绩而言他可以称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当首辅的十余年里,大明王朝欣欣向荣,国力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可他私生活却比较乱,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谦之后也合情合理。当然明朝还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无论如何,强盛的大明王朝也没逃脱灭亡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一切千秋霸业、万古流芳都是粪土。最后读到徐霞客,让我觉得人在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今天感觉怅怅然,很失落,一时之间还沉浸在一种历史的感觉中,因为我终于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一个月来,我一脚跌落进明朝里,再也出不来了。随着当时明月那独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笔,或悲或喜,或惊或叹。不知多少次,我会摇着头自言自语,“原来张居正是这样的人”、“原来袁崇焕是如些的性格”、“崇祯真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会为作者那幽默的文笔而莞而,“他无法逃脱,因为他的面前有一条大河,波浪宽。”;也一次次为他的独到的见识所折服,“历史是精彩的,但无一例外是悲剧,正常人读历史,只能是看故事,却很难以之为鉴,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千年后,他们依然会死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篇文章,纯粹原创,绝无抄袭,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们眼见得它高楼起,高楼塌;眼见得他牛了,又怂了;眼见得他兴了,又废了。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想起了曹雪芹的话,“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如何做好自己这篇文章,如何写好自己这点事儿,还真是个事儿,也不算个什么事儿。不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未来抱一分善念,一分坚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这篇文章也不至于糟到哪里去。

谢谢当时明月,谢谢您写出这么一本千古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