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黄山记》教学设计

2025/09/2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文章。

大家想想看,一般登山的游记是怎么写的,从什么地方写起?明确:都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从山下写起一直写到登上山顶为止。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明确自己的游踪,理清游览的线路。

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曾说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举自己登山的例子。)最险峻的'地方往往风景最美。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人对山的征服。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

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

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

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这是中虚构的写法。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回忆第一课时一、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2.理清第三部分所介绍的几幅黄山美景图,能从调动多种感观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感情诵读,从美读中体味美景。

2.快速默读,提取重要信息,概括美景特点。

3.精读选摘与自我表达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黄山美景图。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练笔,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写一篇自己的《黄山导游词》让中外游人都能青睐黄山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认识到劳动人民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积累运用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悟黄山美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文(5分钟完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欣赏了“黄山四绝”,了解了黄山神奇的传说,我们通读了全文,学完了课文一、二部分内容,现在老师要对同学们上一课时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请同学们做好备战,答题开始:

1.概述全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胜景概貌

(二)登山历程

(三)奇丽风光

2.用两个字概括第一部分中所介绍的黄山胜景之特点。

“奇”“险”

3.“奇”在哪些景观?“险”在哪些词句?(答案略)

4.“封了山”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险)

5.“封山者”是谁?为何封山?

造物主(大自然)它不肯把胜景给予人类。

6.人类看到这些胜景了没有?从第二部分中寻找答案。

“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使人的感觉是“陡则走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直上,直上,直上”……人类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化险为夷”,胜景已展现在眼前,还犹豫什么,来尽情欣赏这优美的黄山奇丽风光吧!

(二)感情美读,理清内容(6分钟完成)

哪些同学敢于饱含激情,欣喜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所描述的黄山奇丽风光呢?

抽几位同学感情美读,其余同学思考归纳,本段作者着重描绘了几幅画面?

云海图奇松图日出图彩虹摄身光

(三)快速默读,概括特点:(5分钟完成)

风景好美,谁能用文中关键的'四字词语概括以上四幅图的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

云海图漂泊无定瞬息万变

奇松图矫健多姿翩然起舞

奇丽风光日出图火球腾空奇光异彩

彩虹摄身光七彩鲜艳光彩异常

(四)精读选摘,自我表达(20分钟完成)

如此美景怎能不使我们激情雀跃,想要把它公布于众呢?快快精读本部分内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美景图,借用大作家徐迟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把你心中至爱的美景用最富个性的方式,用最优美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并谈谈你所引用的文章中的语言美在何处,何以使你对之如此深爱?

提示:品味语言时,可从调动多种感官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进行鉴赏,当然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鉴赏。

示例: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黄山的奇松图。奇松,乃“黄山四绝”之一,进入黄山有迎客松真诚地伸展双臂作出欢迎你的姿式,使你顿觉黄山奇松的热情好客,登上山顶俯瞰黄山奇松,你会发现松与观松人溶出溶入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俄尔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矫健多姿。细看松树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岩一般颜色,一般坚贞。松的形态各异,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似飞翔之翼翅。峰顶俯视其如苔藓披覆岩石;山腰仰视其如天女,亭亭而立。当你意犹未尽不得不离开黄山时,送客松又会高擎着它的双臂向你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鉴赏:我所引用的书中的词语,首先是“溶出溶入”,它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征,再次引用了文中对雾中松树,风中松树,松树树根、树冠及仰视、俯视时松树的状貌。它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山松的美丽多姿,这些都是我们在写景文章中可以用到的好的描写方法。

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集大家的智慧进行组织,比比哪一小组的更精彩,更吸引人。

(五)把握主旨,升华情感(5分钟完成)

本文第一部分提到造物主想要“封了山”,但第二部分,我们人类已“化险为夷”,第三部分我们尽情饱览胜景,大自然对人类也只能“俯首称臣”。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最后感叹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请同学们谈谈从这句感叹中,你读到了什么?放声读三遍,谈见解。

明确:这两句以自豪的语气赞美了黄山的美景,更赞美了征服大山,征服大自然,征服造物主的人类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也让我们以我们伟大的中华河山,以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而自豪吧,拿起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前景吧!

(六)总结写法,学以致用(4分钟完成)

老师点拨: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想象丰富

2.多种感观,静景变活

3.细心观察,色彩多变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写一篇《黄山导游词》,让你的导游词能使中外游人都更青睐于黄山的美景。(课外完成)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煞费苦心”“悭吝”“糗”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能够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出文章的四个部分内容,即大自然造黄山胜景、古人登山历史、今人登山经过、黄山奇幻景色。

学习作者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描写黄山景色时的独特手法和情感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掌握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黄山景色的方法。

品味文章华美如诗的语言,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黄山景色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山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黄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美景。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对黄山有什么印象?黄山有哪些著名的景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徐迟先生的脚步,去领略黄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文章围绕黄山写了哪些内容?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正音和讲解。如“煞费苦心(shà)”“悭吝(qiān lìn)”“糗(qiǔ)”等。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四个部分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板书:

第一部分:大自然造黄山胜景

第二部分:古人登山历史

第三部分:今人登山经过

第四部分:黄山奇幻景色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黄山的景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描写了黄山的山峰、云海、奇松、飞禽走兽、植物和摄身光等景色,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如“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等,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文中提到的古人登山的事例,并思考:作者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作者写黄帝、李白等人登山的事例,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表现了黄山的险峻,同时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与下文“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

引导学生对比古人登山之难和今人登山之易,体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研读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找出能反映黄山奇险的句子,体会作者面对黄山美景时的心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黄山的“险”与现在黄山的“夷”进行对比,如“果然惊险。但是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甚至还……像公园里那样。”“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等句子,表现了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让学生找出文中使用三个“直上”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作者对黄山美景的`赞美和对征服自然的自豪之情。

研读第四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部分,思考:作者登上黄山后看到了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色的?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描写了云海图、古松图、日出图、摄身光等景色,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溶出溶入”一词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点,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描写句子,进行赏析和交流,体会作者对黄山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对黄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要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外,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4

《黄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欣赏课文描写的黄山奇景,并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方法

点拨教学法

四、教学计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构思技巧。

一、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研究性点拨(明确目标,回顾课文)

检查早读预习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① 黄山位于哪个省份?共多少峰?最高峰是什么?

② “黄山”名字的由来?

③ 古代有谁登上过黄山?

④ 作者赞扬了哪些人?

⑤ 黄山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二个字概括)

三、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鉴赏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黄山“奇、险”的特点:

课文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为四部分拟小标题。

(1)第一部分

① 学生齐读;

② 快速找出体现黄山“奇、险”的`句子;

③ 概括本部分标题:黄山胜景天造就。

(2)分组讨论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拟出每部分标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指正并板书:

第二部分:自古黄山几人登(险),回顾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败兴而归,表现了黄山的险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经过

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理解课文独出心裁的构思:

(1)按游记常见的写法,请你构思《黄山记》的写法;

(2)按时间顺序,列出作者登天都峰的经过:

(3)课文第一、二部分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后指正归纳,并板书: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突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险”字展开。一、二部分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了本文的气势。

四、反馈性点拨(重温课文,巩固提高)

本文写法与其他游记有何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

(1)本文游记与其他游记写法不同,不像其他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课文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黄山“奇”、“险”特点,跳出了以山写山的局限。

(2)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写,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行。只要记游对象固定,特征准确,结构清晰就可以。

五、迁移性点拨(举一反三,转化能力)

按本文思路改写《蒲松龄故居参观记》

六、板书设计

① 黄山胜景天造就(奇、险)

② 自古黄山几人登(险) (正面) 对

③ 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侧面) 比

④ 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过程和方法:诵读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xxx,成因xxx,范围:xxx、xxx这段介绍突出一个"xxx"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五、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情"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这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教学要求: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⑴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⑵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⑶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⑷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⑵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二、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感情色彩鲜明,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且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课内自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一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此我采用“点拨法”。所谓“点拨法”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点拨教学分五步:1、导入2、研究3、鉴赏4、反馈5、迁移。其目的让学生学会然后达到会学。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三、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各部分特点,帮助学生把握训练的重点。

四、教学程序

㈠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计算机软件《黄山风光》在屏幕上显示配乐的黄山风景镜头:险峰,云海,日出,摄身光等奇景。用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激发情感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㈡研究性点拨(明确自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全面理解课文)

1、然学生用两个字概括黄山特点:险、奇。

2、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拟定各部分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用诗的语言概括)。

3、学情预测:甲、能概括但语言不简练。

乙、语言简练。

丙、诗句。

丁、四句话连成一首诗。

4、选诗句板书:

①黄山胜景天造就(险奇)。

②千古黄山几人登(险)。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㈢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1、幻灯投出自读讨论题目:课文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有人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删去,三、四部分也可以独立成篇,且不失为一片优秀的游记之作,你怎么看?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3、教师点拨总结,板书要点。

㈣反馈性点拨(复读课文,巩固提高)

1、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道理。

2、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

3、点拨总结: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

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③谋篇独具匠心。

㈤迁移性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是知识转化为能力)

1、导入语:美的表现形式是无比丰富的,徐迟大手笔写黄山气势磅礴的美,同学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雄壮是美,平凡中也有美;华丽是美,质朴同样也是美。

2、让学生将《黄山记》与另一篇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天》(作者叶圣陶)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3、指导方法,教学生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会对比阅读。

板书:

对比阅读

①、对比什么

②、怎样对比:对比要又广度(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

对比要有深度(作者写作目的)

4、幻灯投出阅读对比表格,组织学生自读讨论,发挥群体作用。

5、组织评价,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黄山自古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3)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江泽民饱览黄山美景后,欣然留诗一首《登黄山偶感》(“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赞美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今天我们就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自由朗读

1、检查生字词,自由认读。

2、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

3、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地朗读课文内容。

讨论交流:(按课文顺序板书)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分写——怪石——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

日出

小结:柯蓝话黄山,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穿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现状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非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1)概括特点

峰(秀、奇、高、险)松(奇、古、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石(巧、怪、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惬意舒适)

(2)品味赏析:描写最精彩的地方(结合具体文句)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试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介绍文中的某些景观。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四、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五、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六、课后学习

1、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吟哦讽诵。

2、仿写。在景物描写时,要重视“人”对表现“景”的作用。如课文在写天都峰的高和险时,注意结合人们登山的情景。在写黄山日出的瑰丽、壮观、辉煌时,注意结合人们观日出的表现和感受。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观赏景物的文字。字数200左右。;

【板书设计:】

奇峰

古松

总写——分写——怪石——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

日出

◆释疑“飞红”

《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的“滴翠”尚易理解,而“飞红”什么意思?(似乎从来没听说过黄山有什么红叶,其土壤、岩石也都不呈红色,如果是写其春天繁花盛开的景象,那与文章内容又无关联。况且文章并未着力表现黄山的色彩。)

“飞红滴翠”可以理解:

(1)a.作者在对黄山进行大印象描写时写道:“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见,“飞红滴翠”是作者对黄山俯视时的整体描绘。

b.作者遥望天都峰登山的男女老少鱼贯而上时,把此景化为“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暗点“飞红”二字,即“飞红”是人的彩带,“滴翠”是绿的丛林。红与绿、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使美景有了灵性。

c.历群峰,观黄山之景,从上山到出山,作者是以一名“登山的集体”中游人的身份娓娓谈来,可见,这支游人的“彩带”是从上山连到出山的。

d.“飞红”还主要体现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拂晓,暗红色的太阳,喷薄而出,净化后变成了橘红色,继而灿烂夺目的朝阳将云海霞光染得五彩缤纷,整个黄山便飘荡在红色之中;傍晚,落日消失时,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

(2)“飞红滴翠”不只是作者感性的视觉效果,更是理性的精神体验。如飞的红色,是游人寻山问奇赏景的红色,殊不知自己本身就成了一道风景;如滴的翠绿,是黄山本质自然清纯的底色,更是一种神清气爽精神空灵的境界。”飞红“隐约又清晰,”滴翠“可触又不可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极广的想象空间,让人如在其间行,如在其境游。

◆背景资料

《话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摄制组集体编写的解说词集,本篇由柯蓝撰写。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是介绍祖国山川,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为其中的一篇,当然也是如此。

◆黄山形成的历史背景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千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伏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像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黄山的人文历史

关于黄山有着太多的文人迭事,从黄帝游黟山改山名为“黄山”,到唐代大诗人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一对白鹇,再到清初“敢言天地是吾师”的渐江“结庵(黄山)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遂创中国画中的新安画派,黄山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因缘重重叠叠。(同上)

◆黄山主要景点

天都峰:黄山第三高峰,海拔1 829米,高度仅次于莲花峰、光明顶。位于玉屏楼东南,在上玉屏楼山道的东侧。其高虽不是第一,但其登山道路的艰险,山上风光的秀丽,黄山其他诸峰难以相比。尤其在云海茫茫之际,峰顶高耸于云海之上,远远看去犹如“蓬莱仙境”,故有“天庭都会”之称,名曰“天都”。

莲花峰: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 873米,为黄山绝顶,也是安徽省的最高峰,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处在黄山中部,玉屏楼西北,距玉屏楼约3.5公里。这里主峰高耸其中,周围群峰簇拥,形如一朵初绽的莲花仰天怒放,故有此名。

玉屏楼:位于前山中部,海拔1 580米。原是一座古寺,祀奉文殊菩萨,寺已早废,后人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宾馆……取名玉屏楼。这里南有天都峰,北有莲花峰,遥望光明顶,附近高峰林立,奇松众多,山道崎岖,峰峦雄秀,风光旖旎,体现了黄山雄、奇、险、秀的特色。

◆黄山富有特色的景象和景物

怪石:黄山已有名称的怪石达一百二十多处,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禽,有的若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如北海的“猴子观海”,西海的“仙女操琴”,后山的“天鹅孵蛋”等,无不神态肖妙,令人赞叹。如在半山寺前看天都峰侧有一小峰如“金鸡”,形成“金鸡叫天门”妙景,而到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变成“五个老人”,成为“五老上天都”了。同一景点,因在不同角度观赏,变成两种景象。

古松:黄山多松树,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盘根错节,姿态奇特优美,形成了特有的品种,人们称为“黄山松”,并评出十大名松。如舒枝迎客的迎客松,弯腰送宾的送客松,展翅欲飞的凤凰松,比翼生长的连理松,冠盖山冈的蒲团松,威武雄壮的黑虎松,枝如麟角的麒麟松,五枝紧抱的团结松,俯身前瞻的探海松,龙游天外的飞龙松等,美妙多姿,各展其态。其实黄山上何止这十大名松,有的郁郁苍苍,松林似海,如北海的万松林和云谷寺眉毛峰上的松林等,有的单株挺立,风姿绰约。不论在山谷、山坡,还是在山顶上,到处可见,既奇且秀,美不胜收。

云海:黄山多云海,一年中雾日有二百多天,每当雨过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谷中就云腾雾起,铺天盖地而来,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大观。似海又非海,如烟不像烟,日出则五光十色,风来则气象万千,真是奇妙无比。

温泉:黄山有两处温泉,一在前山紫云峰下,一在后山松谷庵南。黄山温泉水大温高,水质清澄,水味甘美,人们多在此品茗啜饮,沐浴游泳。

(陈浩然:《天下第一奇山》《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迎客松:这棵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上,破石而出的迎客松,身高10米,它的侧枝缓缓前伸,既像伸出手去与客人握手,又像张开双臂拥抱客人,更像对客人做出一个幽雅的“请”的手势,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说来也奇,此老者当初却也是借藉无名,并未列入旧志九大名松之列。它初为人知,是在民国年间编纂的《黄山指南》一书中。

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安徽省组织芜湖几位铁画老艺人制作了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准备安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不知怎么这幅画被周恩来总理看见了。抗日战争时期,到皖南检查工作的周恩来曾在叶挺将军的陪同下游览过黄山,对迎客松印象极深。当时,周恩来一眼就看中了这幅《迎客松》,指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见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从此,迎客松挺拔苍劲、儒雅风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形象便伴随着国家领导人在这里的外事活动而进入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