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人之初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1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追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
3.教师引言:这个故事出自我们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三字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现阶段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借助语境认识9个生字,会写“之、远、近”3个字。
2、诵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节奏。
3、初步了解“教”“习”的重要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识字与读文 教学难点:朗诵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网、日、燕、伞”发现了什么特点?
2、指生读课题“人之初”天鹅图识记“之”, 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指导写“之”
二、分解
1.大屏幕出示三字经,学生自由读,要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2.指学生分行读
3.认读生字,与汉字交朋友(指生认读,大屏幕圈生字)
4.生读文,边读边圈生字
5.分行读文、学字
(1)初:左右结构,字理识字,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刚刚开始的意思,春天刚开始叫初春、初夏,人生刚开始:人之初,性本善。
(2)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3)善:上下结构,字理识字,为什么“善”与羊有关?善良,友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理解:班级哪个小朋友做什么事,让你觉得她善良呢?帮助别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尊敬老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爱护花草树木,夸我们机自己,读:人之初,性本善。
(4)习:独体字,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字理识字,小鸟学飞行,你和妈妈学会了什么?出示图,小宝宝和狼妈妈学会了什么?生活环境不同,人就不一样了,读:性相近,习相远。和妈妈在菜市场长大,孩子会什么样子?读:性相近,习相远。在做学问的人群中长大,会什么样子呢?读:性相近,习相远。
(5)多种形式读前两行
(6)教:字理识字,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上下结构,“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独体字,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多种形式读后两行
6、明白意思会读得更好
7、多种形式读文:拍手、踏步、同桌拍手、古人读法 间休:《三字经》动画版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内容,通过讲故事进行的人文教育,也引导孩子理解了三字经的含义,还巩固了汉字的认识。
三、展开
1.认读生字:独体字(习、专)习、习、习是独体字,我把习字送回家。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近) 3.把生字送回田字格:指导写字“远、近”
【设计意图】
通过归类识字,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有利于识记生字。
四、提升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著名的大学者,今浙江宁波人。它用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既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习国学极好的读物。建议同学们多读、多理解、多运用它。
【设计意图】
拓展三字经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多理解、多运用,为阅读写作打基础。
五、小结:今天呢们跟谁交了朋友?(说说认识的生字)
六、板书设计
独体字:习、专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近
人之初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之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3
一、课前导入
1.课前拍手小游戏。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以前读过《三字经》吗?有谁会背呢?(指名背诵)她背得真好,太厉害了!《三字经》是我们的国学经典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8课就是从《三字经》里选出的两节内容。请大家翻开课本!(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出示PPT,指名大声朗读PPT上的自读要求。
“大家都听清要求了吧?下面大家就开始自由朗读吧!”
2.指一名学生说说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课文共有4句话,大家请看白板。第三句在这儿是个问号,表示这一句是个?(生答:问句)那课文有几节呢?”再指一名学生回答。“非常正确,两节。请问你是怎么分出来的呢?”(生答)
师总结评价:“你真是爱观察的小朋友,请坐!大家仔细看,第一句和第二句紧紧地挨在一起,第三句和第四句也紧紧地挨在一起,但是第二句和第三句的中间却?(生答)没错,这就是空排的格式。就像自然段前面会空两格一样,诗歌每一节的前面就会空排,大家明白了吗?”
3.指名分别朗读四句话。(强调要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4.男女生配合读文。
师:“以上几位同学一个比一个读得认真,大家肯定也都想读一读了。下面请咱们班的男生和女生比赛读,看哪一队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标准!”
5.拍手合作朗读。师引导学生同桌之间拍手读,再指名一组站起来表演读。
三、品读课文
1.师引导:“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也会读了,那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三字经》里的'内容吗?”指名回答,师引导小结:“因为《三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呀,里面都藏着很多大道理哦,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课文里有什么道理等我们去发现吧!”
2.指名读第一句,并解释“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师评价:“初”就是指人刚出生的时候,他回答的很不错。
3.课件出示《孟母三迁》,师解释题目意思并加以提问:“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块儿看一下这个故事,但是老师有两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听好:①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搬家?②孟子的母亲认为搬到那里住是的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看视频。”
4.指名回答第①个问题。师评:“你真是既会看又会听的好孩子!孟子的妈妈因为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搬了家。那她觉得哪儿最适合孟子居住呢?”再指名回答第②个问题。师评:“对,你很会思考。孟子的妈妈也是认为住在学
校附近对孟子,所以一直定居在这里。那同学们,你们也和孟子差不多大,谁来说一说,你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加以引导:“是的,好好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现在就是在孟子妈妈和你们妈妈认为的的环境里,既然坐在学校里,就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大家的性格就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差别就会很大了。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了。”
5.师:“那“苟不教,性乃迁”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苟”指的是小狗吗?”(生答:不是)师出示课件,再引导:“这里的“苟”指的是如果,“迁”是改变、变化的意思。那谁能来说一说这句“苟不教,性乃迁”的意思?”师指名回答,再相机评价,再全班齐读句意。
6.讲解“教之道,贵以专”。师引导:“如果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老师教育你们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专心。你们读书、学习要和老师教育你们一样认真才行啊!”
7.课件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并加以讲解。师先解释“非、宜”的意思,然后指名说说这句话的全意,再用课件出示句意并分男女生读句子及句意。接着提问:“这一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谁能用火眼金睛将它们找出来?”(生答:幼、老)师评价再提问:“那幼、老二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师解释“何为”的意思并利用课件出示
字义。指名说说句意,然后利用课件出示句意,再让男女生分别读句子和句意。
8.讲解最后一句。首先课件出示句子,师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这两块玉石,大家喜欢第一块还是第二块?”(生答)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你喜欢第二块?”师指名回答再小结:“对啊,我们都喜欢这块精美的玉佩,但是大家知道吗,它一开始就是这一块普普通通的玉石,但是经过打磨、雕琢以后,它就成了这一块精美的玉器。所以玉石如果没有经过这么认真地雕琢,那它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了。那我们人呢?人不学会怎么样?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人不学,不知义”这一句的意思?”指名说,师再小结。“那谁能站起来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好好学习。
9.师配乐朗诵古诗。师:“同学们,老师已经会背诵这篇课文了,请大家听老师背一遍好吗?”师背诵,再让学生跟着音乐背诵。“老师觉得配上音乐以后,课文读起来都变得很好听了,同学们想不想试着背诵一次?”学生背诵以后,师评价:“大家的声音真动听,配上音乐以后更加美妙了,老师忍不住给你们两个大拇指,你们也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四、指导书写
1.PPT出示书写的规范姿势图并提醒:“坐要坐直,头要摆正,手脚放平。”
2.课件出示生字“相”,请学生试着讲一讲生字的结构、读音及组词。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相”字,观察好以后,老师会请一个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个字!”学生观察。师指名说说生字的读音、结构、偏旁、组词。学生说后,师再提问:“这位小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大家表扬他!还有没有小老师来提醒一下同学们,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师评价:“你的小眼睛真亮,观察得非常仔细哦!老师就喜欢你这样认真的小朋友!”
3.课件出示生字的拼音和组词,师范写生字并及时指导。板书“相”字,师:“写这个“相”字时,左边的“木”要比右边的“目”长,起笔要稍微高一些,右边的“目”起笔竖画是和“木”字旁的横画一样高的,里面是两横,不要写成“日”了哟!”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行评价,师再总结。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现阶段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借助语境认识9个生字,会写“之、远、近”3个字。
2、诵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节奏。
3、初步了解“教”“习”的重要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识字与读文 教学难点:朗诵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网、日、燕、伞”发现了什么特点?
2、指生读课题“人之初”天鹅图识记“之”, 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指导写“之”
二、分解
1.大屏幕出示三字经,学生自由读,要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2.指学生分行读
3.认读生字,与汉字交朋友(指生认读,大屏幕圈生字)
4.生读文,边读边圈生字
5.分行读文、学字
(1)初:左右结构,字理识字,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刚刚开始的意思,春天刚开始叫初春、初夏,人生刚开始:人之初,性本善。
(2)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3)善:上下结构,字理识字,为什么“善”与羊有关?善良,友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理解:班级哪个小朋友做什么事,让你觉得她善良呢?帮助别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尊敬老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爱护花草树木,夸我们机自己,读:人之初,性本善。
(4)习:独体字,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字理识字,小鸟学飞行,你和妈妈学会了什么?出示图,小宝宝和狼妈妈学会了什么?生活环境不同,人就不一样了,读:性相近,习相远。和妈妈在菜市场长大,孩子会什么样子?读:性相近,习相远。在做学问的人群中长大,会什么样子呢?读:性相近,习相远。
(5)多种形式读前两行
(6)教:字理识字,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上下结构,“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独体字,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多种形式读后两行
6、明白意思会读得更好
7、多种形式读文:拍手、踏步、同桌拍手、古人读法 间休:《三字经》动画版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内容,通过讲故事进行的人文教育,也引导孩子理解了三字经的含义,还巩固了汉字的认识。
三、展开
1.认读生字:独体字(习、专)习、习、习是独体字,我把习字送回家。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近) 3.把生字送回田字格:指导写字“远、近”
【设计意图】
通过归类识字,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有利于识记生字。
四、提升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著名的大学者,今浙江宁波人。它用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既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习国学极好的读物。建议同学们多读、多理解、多运用它。
【设计意图】
拓展三字经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多理解、多运用,为阅读写作打基础。
五、小结:今天呢们跟谁交了朋友?(说说认识的生字)
六、板书设计
独体字:习、专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近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内容选讲
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 乃:就 迁:变化 道:方法、规律 贵:可贵
以:认为、以为 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
老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
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
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四、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汉字。
3、大致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选编文本的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读本。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三字经》书本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本书:古时候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
2、师激趣:古时候儿童学习的课本,今天我们学起来也会十分有趣。《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
3、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画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平捺,注意运笔的变化。
4、指名生朗读课题,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交流听后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
2、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学习第一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卡片:性、善、相近、习、远,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近—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2)学习第二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卡片: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
学习“教”这个多音字,生说说这个字有哪两个读音,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师小结:在“教师、教室、教育”这些词中读第四声;在表示“教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读第一声。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
(3)学习第三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三句,出示生字卡片:幼,指名生认读,说说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幼小、幼儿园。
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
全班齐读第三句话。
(4)学习第四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出示生字卡片:玉、器、义,指名生认读。并为它们口头组词,以便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全班齐读。
4、生再次轻声自由练习朗读文本,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位之间相互练读。
5、指名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读出课文三字一停、朗朗上口的节奏。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与同位合作朗读,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师再次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3、独立出示本课13个生字,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或在其他的词语中也见过这些汉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意思。
4、师小结:在识记汉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偏旁、与形近字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样归类识字,效果会更好。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之、相、近、习、远、玉、义。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这些汉字,交流书写要领,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行重点指导:“近、远”是半包围架构,其中“斤、元”书写时要略小,最后写走之儿;“义”字先写中间的点,再写撇、捺、注意撇画比捺画略高。
4、师范写,生认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习。
5、生自主描红、临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书写情况并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字经》的内容,还读熟了其中的`几句话,认识了很多的汉字。那么,《三字经》中的这些句子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值得古代和现代的小朋友没学习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三字经》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质疑导入
1、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
2、指名生朗读课文。
3、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熟读了《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那么,这些句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使它们成为古代小朋友必须学习的内容,同时又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呢?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三字经》。
二、精读句子,理解意思
1、学习第1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一句话,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师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词组、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初:刚出生;性:本性;善:善良;相近:差不多;习:性情和行为;相远:差别很大。
(3)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适当小结: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纯洁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性情和行为就有了好坏之分。
(4)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5)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这句话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师适当讲解:“苟”是如果的意思,“迁”指的是改变;“贵以专”的意思是指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
(7)在弄懂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适当小结: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
(8)生齐读第二句话。
(9)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体会,师相机点拨:小朋友们刚出生的受都差不多,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0)生有节奏地齐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1)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并尝试与同位相互交流。
(2)指名生交流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太明白。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
非所宜:这是不应该的。老何为:长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琢:精心打磨;器:物品、器物;义:知识和道理。
(4)鼓励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大致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5)师适当讲解:小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长大了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玉石不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物件,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6)师小结: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7)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学习都有哪些好处,师予以鼓励。
(8)全班有节奏地齐读第2小节。
3、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位对读、拍掌伴奏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读出《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味。
三、练习背诵,适度拓展
1、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在背诵过程中,师适当指导:可以先分句背诵,再连起来背诵;再背诵的时候结合句子的意思帮助记忆。
2、指名生分句背诵,分小节背诵,全文背诵。
3、适度拓展。
(1)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了《三字经》中的四句话,但是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三字经》中丰富的内容,难怪古代、现代的小朋友都要学习它呢!接下来,老师再从《三字经》中选两句话,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
(2)师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师范读,生自主读一读。
(3)指名生说说在这两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师适当补充,讲述“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4)生齐读出示的两句话。
四、课堂小结
《三字经》不仅读起来郎朗上口,易于背诵,而且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丰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一读,相信你从中一定会得到很多的收获。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过程:
完成配套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8。人之初
重视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善于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