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语文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个人语文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个人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动物的“个人卫生”》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课文。是一知识短文,作者用浅显平实的语言清楚地介绍了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习性,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设计理念
这课文是一略读课文。为体现“快乐读书屋”引导学生快乐读书、提高语文素养的特点,在教学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3.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读书,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可热闹了,瞧,谁来了?(课件演示小鸟搞“个人卫生”的画面)噢!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在干什么呢?多有趣,小鸟也讲个人卫生!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动物还有很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动物世界看看动物是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板书课题,动物的“个人卫生”。
(用多媒体播放动物图片创设情境,以可爱的动物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感知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多读几遍,想想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爱讲卫生的动物?同时,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如果遇到没读懂的地方,请标上问号,一会儿提出来。
2.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质疑。
(1)学生汇报文章主要内容。(板书:小鸟、乌鸦、喜鹊、大象)
(2)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3)再说说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同学们通过读课文,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动物讲究卫生的不同方式,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想想:小动物是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学生汇报不同动物搞“个人卫生”的不同方式。小鸟用水和沙子洗澡;乌鸦、喜鹊用蚂蚁洗澡;大象喜欢到河里洗澡。
(1)不同的动物清理“卫生”的方式不同,真是千奇百怪。(板书:千奇百怪)
(2)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
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动物,清理卫生都是件快乐的事情。课文中提到“洗澡是整个象群最快乐的时候”,能把大象的高兴劲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着读一读。
(3)学生自由读,体会大象洗澡时的高兴劲儿。
(4)结合语境理解“羽虱”“蚁酸”“污垢”等词。
(5)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四、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走进动物世界,我们了解了动物的另一面,它们清理卫生的方式各有不同,你还知道其他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吗?(交流汇报。)
2.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登上企鹅岛》,读后回答文后问题。
3.课外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有趣的鸵鸟》《鲸》。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积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二
动物的“个人卫生”
小鸟
乌鸦、喜鹊千奇百怪大象
(黑龙江省桦川县冷云小学杜明辉黑龙江省桦川县教师进修校张淑艳)
个人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两篇例文,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清楚。下面我们就把学会的本领,通通运用到习作中来。
二、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如果你想写一个人,你想写谁?最想写他哪一个方面的特点?你打算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呢?(提示:可参照初试身手中的方法)
2、指导拟定题目。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文章起一个什么名字?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3、起草动笔。
(1)学生开始独立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3。拟题:一般可以以人物特点来进行拟题,在作文题目里就点明要写的人物的特点。
示例:《迷糊的妈妈》《调皮的弟弟》《冷面热心的.交警叔叔》《粗心大意的爸爸》《老顽童》《爱哭鬼》。
三、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四、与人分享习作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五、归纳总结
针对本次习作的经历,畅读收获和感受。教师补充,提出鼓励和希望。
[教学反思]
关于本次习作课,我有如下三点想法:
1、作文习作课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愿意写作文;
2、习作课上注意方法引导,要有针对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目标。切实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3、对于作文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课堂环节都得有目标作为指引。
个人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课后生字。
2、理解“瘦骨嶙峋、筋疲力尽、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阅读课文,体会格拉夫的良苦用心。
4、理解探险队员走出丛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讲四个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文章思路明晰,情节引人入胜。在故事中,箱子是灵魂,使线索,它贯穿始终。文章一开始便设置悬念,格拉夫与四个人永别时留下一只神秘的木箱,要求他们做出承诺——把箱子安全送达目的地,这样他们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为了实现对格拉夫的承诺,这支神秘的木箱成为四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纽带。正是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他们团结协作,历尽艰辛,才使探险队最终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获得了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生命。而箱子里装的是一文不值的石头。
文中的格拉夫可以说是爱心和智慧的化身,当自己生命垂危时想到的是四位伴侣的生命,他又一次及其巧妙的用一个可以实现的希望鼓励他们前进,使他们冲出逆境,走出噩梦,获得新生。箱子是智慧的具体物象,如果没有箱子,就没有四个人共同的诺言,就没有四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没有四个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没有四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更没有四个人重获新生的希望。“它牵制着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牵制:本课指箱子拖住他们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因为他们答应过格拉夫一定要互相换班每次两人,把箱子安全送到目的地。鞭策:鞭打,用策赶马,比喻严格督促使进步。本课指箱子督促他们努力前行,以实现诺言。“策”,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丛林中艰难行进的四个人,“蹒跚的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等词刻画出了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反映了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前行,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里把箱子比做“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写出了箱子在他们旅途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无比密切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深深的疑问继续阅读,便会看到故事的来龙去脉。随着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逐步了解,读者的内心便会升腾起对四个人的敬重之情,他们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生命。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一、故事发生的环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课前可让学生搜集阅读一些有关探险的资料或小故事,对探险有个初步了解。
二、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交箱子——做承诺——艰难跋涉——走出丛林”的行文线索。
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条理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学生默读课文,出示中心话题: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提倡在书的空白处旁注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1、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格拉夫在临终时留下一只神秘的箱子,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在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便会明白,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靠自己的智慧,把四个人聚在一起,正是这支充满智慧的箱子,牵制着他们的身体,鞭策着他们的精神,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得以生还。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写了格拉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第四自然段是对格拉夫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格拉夫的内心世界,感受其高尚品质,要读出坚定、期待、命令的语气。
2、感悟四个人的信守诺言、团结协作。
抓住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对“四个人”和“一只箱子”简要而深刻的描述,通过“蹒跚、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感受四个人处境危险,且近乎于绝境。读“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负担又是鞭策,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第七自然段描写了他们濒临崩溃时的心理,“在他们的脑子里,反反复复的出现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对丛林和死亡的恐惧,甚至对同伴的怀疑。”这段话展示了四个人在极度疲劳、极度危险时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用课件和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这四个人此时的种.种复杂心情。“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的拴在一起。”直到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文中对四个人在艰难的行进中所克服的困难描写不多,可以启发学生想想:他们在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在想象中能更深刻的体会他们信守诺言、团结合作的高尚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活着走出丛林,是因为“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和“共同承担的一项义务”。这便是格拉夫赠送给他们的礼物。第十九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引导学上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他们的可贵品质。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
四、本课生字不多,但读写都有难度。“渍”读zì,不要读成zé;“怔”读zhèng,“嶙峋”是形声字,要读准字音,尤其是“嶙”字右半部分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对、写好。“噩”字很有特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课文中一些词语不好理解,可以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嶙峋:形容人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也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如怪石嶙峋。
噩梦:噩,凶恶惊人的;噩梦指可怕的梦。本课比喻四个人的处境危险。
溘然长逝:溘kè,忽然,突然。长逝,一去不回来,指死亡。溘然长逝意思是突然离世。
五、开展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编演课本剧,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课外阅读有关信守诺言、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文章。
个人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动物搞“个人卫生”的方法,从而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几种动物是怎样搞“个人卫生”的。
2.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不常见词语:如羽虱、蚁酸等。
教学准备: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出世图片小鸟用水搞“个人卫生”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鸟在干什么。激发他们的兴趣: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让我们去动物世界看看,动物怎么搞“个人卫生”的。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小组内“开火车”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结合图片、理解课文。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通过看、读、议,了解不同动物搞“个人卫生”的不同方法。
(2)学生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有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拓展延伸。
动物搞“个人卫生”的办法,你知道吗?交流汇报。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搜集有关动物种种仿人行为的资料。如:睡觉方式、安家等。
(2)阅读《阅读》中。
个人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信的教育。
2.学习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的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教学准备
1.查找刘墉的资料
2.查找名人成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老师最欣赏的现代散文家是谁么?(刘墉)是的,他的才华,他的幽默,他的潇洒,他的风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能介绍一下么?他的成功和一个人有关,想知道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词语并理解在文中的意思:浓眉大眼、斑白、翻版、璀璨、按摩、逃避、叛逆、闯祸、大发雷霆、捣蛋、感慨、狂傲、编辑、笔墨纵肆、气韵、脚踏实地、诧异、宝藏、别有风骨、沾沾自喜、
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
三、指导熟读课文
学生读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基础。
四、作业
查阅古人成才的故事。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读课文,看文中讲了几个人成为天才。
他们成为天才的条件是什么?
我把王鼎钧先生说的哪句话称为“金言”?为什么?
读读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1. “没有好的家世,只要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学校,只要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只要有上进的志气!”
2.你要相信上天给每个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个角落,等着你的老师或是你自己把它发掘出来。
三、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看你是否发现并努力去展示它,发掘它。
四、拓展与运用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天才,你发现了么?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五、作业
1.把名人成才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听写书后词语
个人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课后生字。
2、理解“瘦骨嶙峋、筋疲力尽、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阅读课文,体会格拉夫的良苦用心。
4、理解探险队员走出丛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讲四个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文章思路明晰,情节引人入胜。在故事中,箱子是灵魂,使线索,它贯穿始终。文章一开始便设置悬念,格拉夫与四个人永别时留下一只神秘的木箱,要求他们做出承诺——把箱子安全送达目的地,这样他们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为了实现对格拉夫的承诺,这支神秘的木箱成为四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纽带。正是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他们团结协作,历尽艰辛,才使探险队最终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获得了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生命。而箱子里装的是一文不值的石头。
文中的格拉夫可以说是爱心和智慧的化身,当自己生命垂危时想到的是四位伴侣的生命,他又一次及其巧妙的用一个可以实现的希望鼓励他们前进,使他们冲出逆境,走出噩梦,获得新生。箱子是智慧的具体物象,如果没有箱子,就没有四个人共同的诺言,就没有四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没有四个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没有四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更没有四个人重获新生的希望。“它牵制着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牵制:本课指箱子拖住他们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因为他们答应过格拉夫一定要互相换班每次两人,把箱子安全送到目的地。鞭策:鞭打,用策赶马,比喻严格督促使进步。本课指箱子督促他们努力前行,以实现诺言。“策”,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丛林中艰难行进的四个人,“蹒跚的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等词刻画出了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反映了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前行,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里把箱子比做“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写出了箱子在他们旅途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无比密切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深深的疑问继续阅读,便会看到故事的来龙去脉。随着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逐步了解,读者的内心便会升腾起对四个人的敬重之情,他们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生命。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一、故事发生的环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课前可让学生搜集阅读一些有关探险的资料或小故事,对探险有个初步了解。
二、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交箱子——做承诺——艰难跋涉——走出丛林”的行文线索。
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条理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学生默读课文,出示中心话题: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提倡在书的空白处旁注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点:
1、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格拉夫在临终时留下一只神秘的箱子,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在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便会明白,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靠自己的智慧,把四个人聚在一起,正是这支充满智慧的箱子,牵制着他们的身体,鞭策着他们的精神,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得以生还。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写了格拉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第四自然段是对格拉夫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格拉夫的内心世界,感受其高尚品质,要读出坚定、期待、命令的语气。
2、感悟四个人的信守诺言、团结协作。
抓住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对“四个人”和“一只箱子”简要而深刻的描述,通过“蹒跚、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感受四个人处境危险,且近乎于绝境。读“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负担又是鞭策,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第七自然段描写了他们濒临崩溃时的心理,“在他们的脑子里,反反复复的出现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对丛林和死亡的恐惧,甚至对同伴的怀疑。”这段话展示了四个人在极度疲劳、极度危险时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用课件和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这四个人此时的种.种复杂心情。“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的拴在一起。”直到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文中对四个人在艰难的行进中所克服的困难描写不多,可以启发学生想想:他们在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在想象中能更深刻的体会他们信守诺言、团结合作的高尚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活着走出丛林,是因为“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和“共同承担的一项义务”。这便是格拉夫赠送给他们的礼物。第十九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引导学上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他们的可贵品质。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
四、本课生字不多,但读写都有难度。“渍”读zì,不要读成zé;“怔”读zhèng,“嶙峋”是形声字,要读准字音,尤其是“嶙”字右半部分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对、写好。“噩”字很有特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课文中一些词语不好理解,可以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工具书理解,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嶙峋:形容人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也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如怪石嶙峋。
噩梦:噩,凶恶惊人的;噩梦指可怕的梦。本课比喻四个人的处境危险。
溘然长逝:溘kè,忽然,突然。长逝,一去不回来,指死亡。溘然长逝意思是突然离世。
五、开展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编演课本剧,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课外阅读有关信守诺言、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