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登山》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登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揭题
(课前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钗头凤》、《青玉案》等古诗词,然后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
师:同学们,刚才的谈话,表明大家搜集到了不少的名人名言、格言,好多也是我所喜欢的。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课件展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番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段话选自——
生:(齐)《登山》
师:对!(点击课件,出现“——选自《登山》”字样)
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要提两个问题,抢先举手的同学才有发言的机会。第一个问题是:这段话是谁说的?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重现式提问,突出主人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故事背景。
二、初读课文
师: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
三、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基本方法。
二、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三、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四、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 )的阳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雾。远处( )的湖水开始发出( )的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 )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 )下,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
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转化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厚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延伸
师:这是一条美丽的的小路,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小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小路……正是因为经历了小路的险,列宁和巴果茨基才会觉得这景色更加绚丽多彩。其实我们的学习就像这登山,遇到的困难就像这小路,我们只有鼓起勇气去克服它,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愿同学们能经常登上山顶,享受美景!
从“险”到“美”,从紧张到愉悦,这种先抑后扬的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独特动力。
《登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登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在制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画一幅登山线路的游戏图,进行登山游戏比赛活动。
教具准备:范作、彩泥、彩色笔等。
学具准备:彩色橡皮泥、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组织教学。
2、欣赏老师的制作的登山图,请个别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3、揭示课题:登山游戏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书本的图例,说说他们做的'和老师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忆,班级以前组织秋游登山活动,所走过的线路,或自己和父母出游所爬过的山,可以分为几个停靠点和终点。
3、组织各小组讨论,怎样把登山线路图绘制成一张登山地图,制作初稿。
4、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5、教师结合学生的想法,提出几点意见和看法。
6、师按照个别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同在黑板上绘制一张登山游戏图,稍做示范。
三、综合实践
1、作业:学生分小组进行绘制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同时用彩泥制作下棋必需的棋子。
2、要求:路线清晰、构图完整。
四、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制作
五、总结
1、汇报游戏: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登山游戏玩一玩。
2、展示作品,交流心得。
3、总结,布置下节课工具并要求同学整理好教室,做好保洁工作。
《登山》教学设计 篇4
《登山》(六年制第八册)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写、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一、画一画,认识小路的险。
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画,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
师: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危险的路。
师:对!请你们当当小画家.根据第10小节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教师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师:(指着图)面对这么窄、这么险的小路你相刻了什么?
生:我想,走在这么险、这么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发慌、眼发花。
生:我想,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有简笔画的形象作直观的支撑,就丰富了学生对“险”的形象感受。)
二、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三、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用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图意表现了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时的坚决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围绕“毅然决然”写一段话,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提高其表达能力。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踩上了小路。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到最险的地方,列宁两手扒得更紧了,他屏住气,小心翼翼地侧着脚步,顺利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四、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充分认识列宁两次走险路的胆识和毅力。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登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登山》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详细描写,突出了小路的危险;再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日出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喜悦之情;最后再走小路返回,并以列宁的话点明中心即“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可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二、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中山小学)教学设备较齐全,具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我班学生共有68人,大多来自城市,基础较好,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学习。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读,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略读课文——14课《登山》。
(板书:登山)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山?怎么登山?为什么登山?)
(以提问的方式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表白自己的想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鼓励,鼓励孩子们从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去感知课文。)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让学生养成在读中思考的习惯。)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自主探究,学生与文本对话。
动笔读书:画出文中描写小路很危险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假如这条小路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画出描写列宁是怎样走小路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培养默读能力,边读边画边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方式。)
2、学习小组交流后汇报,师生与文本对话。
选两组同学表演第一次走险路的经过,走进文本,用心感受。
(板书:窄、危险、深渊、背贴着、扭转头、慢慢移动,头昏目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通过学生的创造表演、亲近文本、走近文本,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假如你是列宁,你会怎么做?(指导品读)
(让学生用心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赏读课文,品味体会。
1、指名读“日出美景”这一自然段。
2、结合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自然美景。
3、配乐诵读,品味体会。
假如你是他们俩,历艰险后,饱览这一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指导赏读)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出示课件,再伴以和谐的音乐,使孩子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体会思想。
1、返回时,列宁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毅然决然)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板书:锻炼意志)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朗读拓展,升华理解。
你知道列宁坚持锻炼意志,领导革命的事迹吗?(教师简介列宁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坚持锻炼自己意志的事迹,增加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读量,使学更好的理解文本)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组的讨论。
联系实际谈体会,并说说在生活中(游泳、登山)怎样才能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2、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小结,齐读列宁的话。
3、课外拓展:收集有关锻炼意志的名言。
(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教学自我评价
(1)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3)学生表演,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4)“日出课件”形象地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在实际组织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写”的机会相对而言偏少;不能顾及全体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改进、去创新。
附板书设计:
窄
危险
深渊
锻
登
背贴着
扭转头
慢慢移动
炼
山
头昏目眩
毅然决然
意
志
《登山》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登山》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详细描写,突出了小路的危险;再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日出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喜悦之情;最后再走小路返回,并以列宁的话点明中心即“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可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二、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中山小学)教学设备较齐全,具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我班学生共有68人,大多来自城市,基础较好,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学习。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读,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略读课文——14课《登山》。
(板书:登山)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山?怎么登山?为什么登山?)
(以提问的方式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表白自己的想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鼓励,鼓励孩子们从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去感知课文。)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让学生养成在读中思考的习惯。)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自主探究,学生与文本对话。
动笔读书:画出文中描写小路很危险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假如这条小路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画出描写列宁是怎样走小路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培养默读能力,边读边画边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方式。)
2、学习小组交流后汇报,师生与文本对话。
选两组同学表演第一次走险路的经过,走进文本,用心感受。
(板书:窄、危险、深渊、背贴着、扭转头、慢慢移动,头昏目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通过学生的创造表演、亲近文本、走近文本,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假如你是列宁,你会怎么做?(指导品读)
(让学生用心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赏读课文,品味体会。
1、指名读“日出美景”这一自然段。
2、结合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自然美景。
3、配乐诵读,品味体会。
假如你是他们俩,历艰险后,饱览这一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指导赏读)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出示课件,再伴以和谐的音乐,使孩子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体会思想。
1、返回时,列宁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毅然决然)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板书:锻炼意志)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朗读拓展,升华理解。
你知道列宁坚持锻炼意志,领导革命的事迹吗?(教师简介列宁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坚持锻炼自己意志的事迹,增加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读量,使学更好的理解文本)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组的讨论。
联系实际谈体会,并说说在生活中(游泳、登山)怎样才能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2、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小结,齐读列宁的话。
3、课外拓展:收集有关锻炼意志的名言。
(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教学自我评价
(1)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3)学生表演,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4)“日出课件”形象地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在实际组织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写”的机会相对而言偏少;不能顾及全体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改进、去创新。
附板书设计:
窄
危险
深渊
锻
登
背贴着
扭转头
慢慢移动
炼
山
头昏目眩
毅然决然
意
志
《登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在制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重点:画一幅登山线路的游戏图,进行登山游戏比赛活动。
教具准备:范作、彩泥、彩色笔等。
学具准备:彩色橡皮泥、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组织教学。
2、欣赏老师的制作的登山图,请个别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3、揭示课题:登山游戏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书本的图例,说说他们做的和老师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忆,班级以前组织秋游登山活动,所走过的`线路,或自己和父母出游所爬过的山,可以分为几个停靠点和终点。
3、组织各小组讨论,怎样把登山线路图绘制成一张登山地图,制作初稿。
4、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5、教师结合学生的想法,提出几点意见和看法。
6、师按照个别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共同在黑板上绘制一张登山游戏图,稍做示范。
三、综合实践
1、作业:学生分小组进行绘制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同时用彩泥制作下棋必需的棋子。
2、要求:路线清晰、构图完整。
四、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制作
五、总结
1、汇报游戏: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登山游戏玩一玩。
2、展示作品,交流心得。
3、总结,布置下节课工具并要求同学整理好教室,做好保洁工作。
《登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山》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