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大禹治水》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大禹治水》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大禹,他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故事讲述的是在尧帝时期,中国大地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水。这场洪水之大,是你无法想象的。尧派鲧去治理洪水,鲧从天上偷来了息壤,不但没有治理好洪水,却遭到天神的一顿责骂。到了舜帝的时候,洪水变本加厉,百姓民不聊生,尧于是派禹去治理洪水,禹是鲧的儿子,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不再用堵塞的方法,而是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奋斗,洪水被治理好了,后来大禹带人民排除淤泥,修复植被,填补深渊沟壑,教人们在平原上种庄稼,在山地上种果树……渐渐的,一片大好河山呈现在人民眼前,舜认为禹很有才干,就把自己的`首领位置让给了禹。
大禹治水过程中,留下了一个成语,叫“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他13年治理洪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口却没有进去,就连他那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也没有去看望。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大禹的这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去做一件事,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善于动脑、敢于尝试,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大禹治水》读后感 篇2
读了《大禹治水》这篇文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也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四千多年前,在尧统治的年代,黄河流域爆发了一次很大的洪水。老百姓田里的庄稼被洪水淹没,房子也被冲毁了,还有很多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只好搬到山上去住。
为了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尧把所有大臣召集到一起,研究治水的办法,大家一致推荐“鲜”去治水,可是连续九年治水没见成效,而且水灾越来越严重了。
后来,舜接替了尧的位置,他亲自到灾区去考察。舜看到鲜对洪水束手无策,便问他:“难道普天下竟没有能治理洪水的人了?”于是鲜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禹前来治水。
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没有用父亲的办法治水,而是开凿水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最后禹和百姓一起,不怕辛苦劳累,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
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治水上,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懂得了“一个人做事要一心一意,善于动脑,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大禹治水》读后感 篇3
看完《大禹治水》这本书,我明白大禹是一个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光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没了,房屋也被淹没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可是不少地方有毒蛇猛兽出来伤害人和牲口,使人们更加害怕。尧决定派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的.时间,仍然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坎,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尧当部落盟着领以后,亲自到鲧治水的地方看了看发现,他办事不力,就让他儿子禹去治水。大禹发言烃他父亲的做法,决定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洪水最终被引进了大海时,地面上又能够种庄稼了。
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我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婴儿正哇哇地哭,当时大禹正好打门外经过,也狠下心来没有进去探望。这几次,大禹连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凭借这种不懈地努力和忘我的精神,他才帮忙人们战胜了洪灾,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大禹爷爷,我想如果你还活着的话,必须会对当时所作的倍感自豪,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大禹治水》读后感 篇4
今天读了小学二年级——新语文读本4里的课文《大禹治水》,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黄河一带闹水灾,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大禹开始治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制服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组织人民治理洪水,齐心协力,共同战胜灾难,那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然而,故事的编写者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描述,不知是表扬还是批评,老婆在家里哭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生小孩路过家门而不入,后来看到儿子,也是挥挥手就走,难道13年的时间进一下家门就会耽误大事,又不是住上两天。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与爱心;配偶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这才是自然而健康的展现。然而文中却看不到夫妻的情爱和对子女的爱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教育孩子凡事从小事做起,既爱家,又爱国家,做到有血有肉、又有丰富的情感,让每个家庭的小和谐来促成整个社会的大和谐,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暖。
《大禹治水》读后感 篇5
今日,我读了大禹治水这故事,让我懂了许多道理。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家。
尧派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这是因为鲧虽然花费了好长时间,但都做了无用功,他没有利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舜接替尧选禹去治水,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齐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最终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能够供人种庄稼了。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把大水治服了。
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不一样,大禹父亲用的是堵,大禹用的是疏通,治水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仅仅要有毅力和决心,还要充分利用原理,发挥自我的智慧,不能像大禹父亲那样。
我的学习也不例外,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草率解决,不遵守规律,这样都是不行的。以后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要有不怕挫折的精神,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把各科的学习成绩搞好,也能把生活中的事情解决好!
《大禹治水》读后感 篇6
今天,冯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读后感的作文。我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我想起前天看的历史故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这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的读后感。
看完整个故事,我觉得大禹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精神能影响我们周围的每个人。比如说大禹看见洪水把房屋、庄稼都淹没了。人们无处可逃,葬身鱼腹。他就马上找众人商量如何治水。众人提出了很多方法都没用。这时,大禹想出了一个法子。首先必须对地形有所了解,于是,他为了查清地势,探明河道,带着一些人,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经历了无数风险,足迹遍及九州大地。大禹在治水十三年里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都没有进去看一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非常感动,治水信心更足了。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大禹有难走到北,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样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经过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填平了。
像大禹这种不怕困难,不怕艰险劳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是每个人都能像大禹这样,人民会变的强悍,祖国会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