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5/09/2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四大名著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杰作。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这部著作。故事起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终于三国归晋。书中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有宽厚仁义的刘备、狡猾多疑的曹操、忠肝义胆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猛粗鲁的张飞以及视死如归的赵云,都是尽人皆知。

书中描写的经典故事更让人回味无穷,有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其中我最喜欢“借东风”这个故事。周瑜的“连环计”成功后,准备起兵用火攻攻打曹军,可当他发现外面现在刮得是西北风时,当时就昏倒在地。因为他需要的是东南风,否则火就算烧起来了,被烧的也是东吴自己的.大营。周瑜的朋友鲁肃见大都督一直昏迷不醒,便把诸葛亮请来出主意,诸葛亮没说什么,只是提笔在纸上写下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周瑜醒了,见诸葛亮看透自己的心事,便问:“这病该用什么药医治啊?”诸葛亮笑笑说:“都督若要刮东南风并不难,只要建一个七星法坛,我来做法,一定给您刮一个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周瑜大喜,病马上好了一大半,命人赶快建好了七星坛。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这才有了火烧赤壁的故事。

难道诸葛亮真的会呼风唤雨么?当然不会,其实他早就算好了这几天会刮东南风的。原来诸葛亮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考虑好结果再行动。他为了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觉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诸葛亮的这种精神,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今天用心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明天的成功和收获!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请大家也跟我一起进入三国时代吧,看看谁到底能成为最后的霸主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天下大事,久分久合,自汉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分为三国,分别是西蜀、东吴、曹魏,最终被司马氏一统天下,改国号为晋。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

在这个暑假里,我打开《三国演义》这本书,读了一遍之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禁不住又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几遍。读过之后,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长坂坡》这一部分。在这一回中,赵云、张飞二将各显神威,在得知小主人阿斗不见后,赵云心急如焚,急忙去寻找。赵云在八十万曹军中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多员。后人有诗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陽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在与曹军交锋时,张飞不惧对方人数远胜自己,长坂桥上大喝一声,吓得曹兵连连败退。后人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槍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赵云、张飞这样,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知难而进,这样才会成功。

在这篇小说中,还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刘备、关羽、黄忠、吕蒙……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又称“卧龙”,深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曾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诸葛亮不仅机智过人,而且忠心耿耿。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值得后世人万代敬仰。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不仅学到了怎样做事,还学会了怎样做人。读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挤出时间,读更多的好书,正如台湾作家林海音所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书籍,将伴我共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其中最令我记忆颇为深刻非曹操和刘备莫属啊。

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久别的这个“老朋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就像是一部大戏,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等等,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

虽然有这么多的故事,但是我今天要介绍一下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料想当时的.乱世若没有曹操不知道还会分裂成多少个小国。而且曹操他很惜才,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

再看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在班级内部,不要为了没选上干部而心怀不满,从此孤立自己。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今又读《三国演义》,不觉感悟颇深,中间的不少情节都让人敬佩不已,《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不觉对他可贵的精神感到敬佩,心想:要是现在人与他一样,社会将会多么和谐。

国家的统治不仅需要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智慧无人能比,连聪慧的司马懿也称绝

曹操从积极的方面为结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和军阀混战做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打击了地方的士族门阀加强中央权力,奠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暂缓了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他生性多疑,为人严厉且头顶汉贼大帽,而且曾经有过盗墓,拿人肉充做军粮的丑闻.故历来为中国的文人和传统价值观所唾弃,这些都无法掩饰他作为一个英雄的光辉,这就是一个奸雄的一生。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大名著,而这当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它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其中多数都形象鲜明,不少还让人可亲可敬;讲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常常仿佛把我也带入了那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战场,与英雄豪杰们一起运筹帷幄、冲锋陷阵。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而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正是一个战乱不断、群雄逐鹿的年代,所以英雄辈出: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俊潇洒、机智过人的周瑜,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有骁勇善战、忠肝义胆的关羽、张飞、赵云……每个人物都性格不同特色鲜明,而作者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过五关斩六将、官渡大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长坂坡、单刀赴会……它们个个令我难以忘怀。而桃园三结义的情深意重、志同道合,让我替刘关张一起快慰慷慨;三顾茅庐的远见卓识、举足轻重,让我钦佩之余又替刘备一道高兴和长长舒了一口气;单骑救主的惊心动魄,真是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令我对赵子龙肃然起敬。所有这些都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我认为,当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把关羽安排在华容道最后一关,使其放走曹操,从而奠定三国的基础是不对的。如果安排张飞或赵云在那里就好了。因为曹操他们当时已精疲力尽、人困马乏,凭那时的那点残兵败将,无法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对抗,更主要的是他们不会像关羽一样放了曹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若让他们在那里杀了曹操,曹操的手下们不久也会投降。那刘备他们不就能平定中原了吗?然后,再让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方法安定少数民族,将所有占取领土归还汉室。那样,刘备就真的报国安邦、恢复汉室了,就能安心当皇叔了,而诸葛亮还有可能当汉朝的丞相呢!

读《三国演义》,既能了解历史,又能明理通达,它使我受益匪浅,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