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

2025/09/2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书中的莉迪亚短暂的一生,没有摆脱父母对她的期待,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也许在自尽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气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书,又想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束缚,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父母一旦错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将影响他的一生。父母都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寻自己失去的人生及梦想,他们追寻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视角无条件的转嫁到孩子身上,由此来树立孩子的价值观。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当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压抑和漠视时,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来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玛丽林的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都没有认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们自以为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亚,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责任人,这副担子太过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认为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我。

我们好好反思,为人父母者,该如何为之,如何找寻自我,换一种思维,即换一种活法。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在成都游玩的几天,除了外出看景,剩下的时间都窝在酒店沙发上读这本书,细嚼慢咽,花了将近11个小时。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记住里面所有主人公的名字,久久无法忘怀,这本书实现了。于我而言,5颗当之无愧。

以前看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看了开头几段,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去看结尾。因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这样做往往会一下子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半本书在我的书架里越堆越多。而这本书从最开头,就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莉迪亚死了!主人公死了,然后故事结束吗?并没有,故事反而在结束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徐徐道来为什么莉迪亚会死?怎么死的?谁该负责?故事不断的穿插着过去和现在,跳跃的时间线没有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反而衔接的恰到好处,好像都是为彼此量身定做的一样,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感受到的文学魅力。

对于莉迪亚一家来说,她的死换来了家庭的重生,生活好像开始有了希望,一切好像都开始步入正轨,母亲(玛丽琳)原谅了出轨的父亲(詹姆斯),也开始关注可有可无的小女儿汉娜,而杰克对内斯的感情呼之欲出,只是缺少开口的机会。莉迪亚用生命换来了全家人的自由,她也将永远活在家人心中,时时刻刻被怀念。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本书强烈推介给每位父母看,书里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缩影。父母将毕生没有达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着的是“为你好”的旗号;孩子为了讨父母欢心,努力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从不说不。最后,当孩子认识到自我的迷失,意识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时,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期望可以重新开始。青少年自杀,这个悲剧不停在这个世界上演的剧情,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爷爷奶奶那一辈,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这一辈,吃饱穿暖,但也仅限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条件优越。可是,大人们似乎都没有看到,孩子越来越多的作业培训班、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以及越来越迷茫的童年。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似乎一停下来就会落后,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马不停蹄的奔跑,却忘记了为什么奔跑、奔跑的终点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业的期许,妈妈说“我就是为了你才放弃了……”爸爸说“我拼命工作就是为了你………”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说“我生你养你,是为了完整我自己。

我对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从内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并旁观孩子独立地过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呢?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无声告白,如果有声,或许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好在结局不算太坏。

莉迪亚背负了母亲的梦,父亲的期待,所有的“爱”压的她喘不过气来,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是个孩子。我很好奇詹姆斯跟玛利亚为什么没有交流,从没有讨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她们两个人的自由恋爱爱的是什么?詹姆斯从小敏感,自卑,种族文化的差异,被当地群众取笑,羞辱,无法融入这个美国圈子。父亲期待拥有蓝眼睛的莉迪亚融入这个圈子,强迫她交朋友,还会监督女儿打电话给同学,每天这样的假装是有多累。

母亲无声的离开,给这个家抹上了一层阴影。莉迪亚把一切怪罪于自己,渴望抓紧母亲,忽略自己的感受,只为不看到父母脸上的那份失落,说到底还是害怕母亲再次无声的离开。汉娜一直敏感,在这个家就像多余的,没人注意到她,她可是一个孩子啊!内斯心中是有嫉妒莉迪亚的,莉迪亚拥有了父母极度的爱,剩余两个孩子被忽视。一个被压的喘不过气,一个我行我素,一个小心敏感。如果能分摊,多一些交流可能就不会有悲剧了。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梦强加给自己的家人,那个梦是自己的,应该自己去实现。家庭成员一定要有沟通互动,能观察家庭人员的习惯,性格,能聆听她们的想法,感受,听取她们的意见,理想。要会表达自己的爱。

我们终其一生,只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为什么我又没哭?确实沉重的一本书,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莉迪亚,汉娜,内斯,玛丽琳和詹姆斯,莉迪亚的违心且不安的讨好,得到父母全部的关注却失去了家庭本该有的温暖与美好,汉娜的胆小怯懦被漠视,从小就蹑手蹑脚生怕打扰了谁,总会躲在房间里,沙发后或餐桌底下等不被发现的角落察言观色,内斯的梦想被无视甚至嘲笑,在学校被看为特殊,难以建立健康快乐的友谊,深深懂得妹妹的痛苦与无奈,无力改变。还有玛丽琳的一次次成功前的放弃,求而不得的医生追求,统统压到女儿身上却以为是女儿自己的需要,詹姆斯把孩子当作儿时的自己,一再鼓励孩子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给孩子送礼物总会加上类似这个东西一定很受欢迎的话语,让原本熠熠发光的礼物添了沉重与讨厌。

莉迪亚最终意识到她应该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再害怕,却采用了独自过湖的这一具有摆脱过去的仪式感来突破自己,她以为小时候落水有哥哥搭手帮助,现在哥哥也要离开家庭去大学生活,且不再对她关注开解,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重新开始,不会游泳,却一直记得哥哥小时候对她说的,一直蹬腿就好,就这样,一颗生命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