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望岳》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望岳》教学设计 篇1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 理解诗意
4. 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 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三、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望岳》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习《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望岳》教学设计 篇4
录制工具和方法
微课使用PPT软件制作,电子白板软件录屏,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并
插入辅助教学的短视频、音频,通过网址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通过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去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微课中还通过文字材料助读和方法点拨,配以视频朗读,声画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学会通过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结合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设计
环节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目标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PPT1-2)
二、听读,初感知
(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PPT3-4)
(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xxxx,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如不能连接网络,预设超链接PPT15-17)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接着我们来关注《春望》的写作背景,也请看到书下注释,其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四、再听,悟情感
(一)带着对诗歌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次观看并聆听这两首诗的朗读视频。请大家细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情感,感受它们不同的感情基调。PPT9-10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你体会到了吗?
五、自读,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随着音乐,感情朗读《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最好读两遍呢。PPT12
六、小结,明学法PPT13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两首古诗,了解到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请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杜甫的第三首诗《石壕吏》。
诗歌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今后请多一些诗歌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Ppt14配乐结束微课的学习。)
今天的微课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打开本课的“进阶测试”,自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祝学习愉快,再见!
《望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过程及方法目标):
通过诗歌赏析——明义——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骤的方法
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通过欣赏诗歌,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活动
一、【导入】了解诗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与杜甫同行,去聆听他笔端流淌的心声。
二、【讲授】诗歌鉴赏
1、《望岳》背景介绍
二十多岁的杜甫,曾壮游齐赵,广交朋友,游历山川。听,泰山脚下,年轻的诗人正浅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马扬鞭,我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线;看这如黛青山涨满了我的眼帘。强盛的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梦想!
2、一读《望岳》(齐),望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正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望见泰山,诗兴大发,不禁脱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请同学们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吟诵《望岳》吧。
请一位同学诵读《望岳》,其他同学展开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出示投影)
投影:1、朗读《望岳》,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拿起笔来,在书上圈点勾画。(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设问)
总结:看来杜甫不但望到了云层、归鸟等景物,还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时出示幻灯)
3、二读《望岳》(散),体会心情
那么,望到如此壮阔景象的年轻的诗人,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朗读2—3遍,体会一下吧。(学生自由朗读2)
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讲解位置二:我们来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引导:“凌绝顶”是什么意思?你有“凌绝顶”的经历吗?能想象一下“一览众山小”时的心情吗?诗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顶?“会当”是什么意思?试读一下这句好吗?)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小”的不仅是众山,“小”的还有天下,可见泰山之高峻。我们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雄伟高峻。杜甫此次并未登上泰山之巅,但这两句诗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表达了诗人定要登上人生顶峰的远大理想。
4、三读《望岳》(散),融入情感
下面让我们把刚才同学们交流时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再来放声朗读《望岳》。(学生朗读3)
5、四读《望岳》(独),望到杜甫
(指明学生示范朗读4)在这朗读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诗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投影:2、再读《望岳》,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学生回答)
(可连续请5-6位同学回答。望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充满雄心壮志的杜甫。)
6、过渡到《春望》
过渡:诗歌学到这里,我们已然被诗人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所感染。但是岁月是无情流逝的,曾经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杜甫,已四十多岁。此时的他早已远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他曾身陷囹圄,后流亡长安,经历了一场惊天巨变。(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绍
“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军的铁蹄,踏破盛唐的美艳,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满眼,是胡人的烧杀抢掠;不绝于耳,是官军节节败退的消息。这还是那个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锦的.长安吗?
一读《春望》(散),望到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春望》。
投影:1、朗读《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2、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望岳》的学习,这两个问题就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反复朗读这首诗,在书上把你的认识批注出来。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我发现同学们都已做出了批注,那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回答。杜甫在饱经战乱的长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么?
学生会回答:望到了花鸟、国家破败,战争连续不断,亲人分离等。
合作读《望岳》《春望》(师生),比较不同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学法总结:
在上面这两首诗的学习中,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师紧扣两个诗题中的“望”字,提出了四个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赏析诗歌的方法称为:解题提问法
将《望岳》与《春望》放在一起比较赏读,我们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迈和沉郁顿挫两种诗风。这种将两首或几首有关联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比较赏读法。
过渡到《旅夜书怀》
不知同学们能否掌握这两种赏析诗歌的方法,下面我们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诗作实践一下。
晚年的杜甫虽然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时间仍是贫病交加,漂泊于西南,最终病逝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解题提问法和比较赏读法赏析《旅夜书怀》这首诗,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四、课堂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首诗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表现了诗人自伤飘泊之意,但诗中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诗句。可见杜甫之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诗作与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长,奏出了盛唐诗坛告别历史舞台之前的最强音。
朗读诗歌结束
五、作业:
1、课外阅读与杜甫有关的文章。
2、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鉴赏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后反思:
这篇诗文上完后,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研讨品析
1、诗题叫《望岳》,说明什么?
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望“。 2:望哪里?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 “岳”“岱宗”“齐鲁”
2、了解“五岳”: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①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小结: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① 那么是诗人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五、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人们常说心中有笔下才有。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他的远大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有济世苍生的情怀。杜甫一生各种求官之道都试图找过。他曾给当时的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写过两首诗以求他的援引,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诗才,但没能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此时他已在长安求功名三年,结果处处砸壁,素志难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才一年左右。(武则天时设的,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荐举人才的。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 (屏幕)杜甫人生四个时期
总结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望
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岳
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尾联:想像,登山决心——期盼
《望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 ————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