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带着几分思考,随着余先生匆匆的步伐,奔赴阳关。
余先生说,他是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阳关的。正如文中老者所说,阳关没什么好看的。那里沙丘纵横,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滩。虽然不解但我能了解这份执着,就像我欢喜《傲慢与偏见》而去看遍简奥斯汀的著作和所有续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姑娘,对水乡自是情有独钟,说实在的对西北荒漠真真是没什么兴趣。余先生的执着也让我对阳关提起了一丝兴趣,今日且随着他去一瞧。
之前随余先生的见识了莫高窟的圣洁和玄秘,但是同处西北的阳关给我的只有沧桑和悲壮。茫茫一片的雪白,什么也没有,除了空旷还是空旷。这里的雪没有中原内地的柔美,显得凄迷和厚重。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碾过,赋予了它特有的沧桑与悲壮,就连胡笳和羌笛,也悲凉,成了士兵们的心头哀音。那地上凹凸的沙堆铺陈的有点令人惊骇,这都是古战场留下来的坟堆啊!余先生在文中问道:“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自然是没有,厚厚的二十五史只是沉埋了这土堆。这土堆下的人啊,都是艰苦守卫边疆、抗御外侮的英雄啊,在腥风血雨中,在战士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而化作沙坟一座,没有人立碑,没有人祭拜,甚至没有人记住他们。
站在这样一个西北风呼啸着迎面扑来的荒原上,看着这铺天盖地的.沙堆,余先生有点踉跄,冷的牙齿打颤,鼻子通红,更别提我一个见惯了山清水秀、温润的江南的女子了。其实寒得是身也更是心。但就是这样一个阳关,王维却能望着客舍外的青柳,温厚地举着酒杯而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到阳关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贬谪至此的,王维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大多自信豁达,沉着安详的,带着唐人的那份风范。
他们才华横溢却不受当权者的重用,像王维这种诗画皆称一绝的文人,也只能在长安的宫殿中制造点娱乐供王公贵族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更甚者最后惨遭贬谪。唐朝可以说是中国最鼎盛的时候,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像李白、杜甫这种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在唐朝都没有的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惨惨淡淡度过余生。当唐朝在赵氏王朝的兴起之时轰然倒地的时候,阳关见证了历史的一切。纵然才情万丈的文人比比皆是,中国的文化,在保守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再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闹腾的时候,不知是在唐朝的多少年之后了,但是今天的欧洲文化发展的是何其灿烂,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就震慑了海内外多少人。而中国呢,本应该为中国文化的灿烂添砖加瓦的文人骚客却流落至凄迷的阳关。阳关依旧是阳关,但终因那么多的哀怨而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倒塌。这里有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但终究被人们隐在心底。
阳关,气魄壮丽,夺人心魄,在历史中继续沉默下去,背负着沧桑与哀怨。
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暑假在家无聊,于是跟着余秋雨先生走进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长河。
《文化苦旅》书写了文化之苦旅,描述着历史之盛衰。余老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流着中国文化色彩的莫高窟,逐渐消失在大漠风朔中的阳关雪,古代文人荟萃的庐山,恩泽天府之国的都江堰,声势浩荡的长江三峡……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奔向浩瀚的太平洋。在这儿,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
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触人心弦的还是莫高窟及其大门外的道士塔。余老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是的,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不同的色流记录着不同的年代:青褐浑厚的北魏,畅快柔美的隋朝,流利喷射的唐代,精细温煦的五代……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历史的河流、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可是堂堂一个佛教圣地却交给区区一个道士来看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民族悲剧!当余老先生在心底痛苦地呼喊“住手”,并想跪下来求他等一等时,我的'心灵也震撼了。但是当作者说他脑中一片惨白时,我也只能做无奈的叹息。是啊,等又能等什么呢?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纵然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我们可以在道士塔前唾弃,但就像余老先生说的:“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都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催人泪下。
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残留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作文
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触很多。想抓住什么,伸手却握了满手空气,只有淡淡的哀愁与丝丝的寂寞弥散在周围,一如余秋雨先生行走时孤寂的背影。
一路行行止止,一路的思索。从黄沙漫天的大漠边塞到温婉细腻的江南水乡,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再到远离国土的异乡—新加坡。一路走来,一路的见闻,都记录在这一本小册子中,它凝聚的是思想的升华,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风景。
文化,在我看来是一个沉重而又艰涩的字眼。上下五千年的积累,使文化的沉积愈加深厚。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最为珍重的事物。如果一个民族连文化都不存在了,那么便不足以被称为一个民族。评味文化,余秋雨在文化中行走,又在行走中思索。
站在莫高窟的石洞前,看石洞依然壮观,观壁画依旧不言。他静默地站在石壁前,如同它们曾经静默地看着敦煌千年之间的变迁。当千年前的无心第一刀划下,便已预示了当千年后,莫高窟的开启会是怎样的一种壮丽。即使它曾经遭遇巨大的劫难: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守住了千年的敦煌,流落到了不安好心的外人的手里。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本应该守护它的正统的炎黄子孙却将这美丽而珍贵的艺术瑰宝弃而不顾。那伫立千年的石窟默默地看着那一马车、又一马车的艺术珍宝源源不断地输往外国,流失在为人的手中,不知该有多么地悲伤啊!直到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才终于得到了它本应得到的重视和地位。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那炫丽的外表,而是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一种仪式,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一种人性。它的隐藏在深处的底蕴,我们看得到,却又看不到。它的美,既是宗教的体现,也是人性中对美的向往的体现。它是承载着中国千年历史的'标本,是炎黄子孙千年的艺术的结晶。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交换,他依旧是无价之宝。
愈是思索这路途,思索这文化,愈是觉得文化的艰涩。蔓延在空气中的苦涩,无处不在,压在心口,漫上胸膛。遥想余先生当年,是否亦是如此感觉?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一个偌大世界的僻静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就像那句话一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我看到沙原隐泉中“水面之下,飞舞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了水鸭带动湖水时清脆的声音,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想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撒发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那就去读《文化苦旅》吧。它会让你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种不一样的文化气息。相信古代的天一阁是由一个范氏家族所支撑的,但现代的天一阁可以由我们共同支撑。
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当《文化苦旅》刚问世时,我也是读得饶有兴味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后来,当“山居笔记”在《收获》刊出几篇后,我读了便颇有些失望,认为有些空疏,浮泛,有些“为文而造情”。当时,在与一位作家的对话中,我肯定了《文化苦旅》,也对“山居笔记”有所非议。时隔八年之后,我重读了《文化苦旅》,感受与初读时颇有不同。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总体上已不能令我很满意了,只是其中的有些片断,我仍然觉得很精彩,例如,《青云谱随想》中对朱耷的赏析,足以证明余秋雨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并且善于把这种感觉真切地传达出来。
如果说对《文化苦旅》的重读,使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降低,那另几篇写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现实”的文章,如《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家住龙华》,则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上升。我觉得,余秋雨作为一个散文家的`才华,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更切实的体现,而且,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一定程度的闪现。
可惜,人们对余秋雨散文的褒贬,集中于那些所谓的“文化散文”,对这几篇文章都很忽视。当然,更可惜的是,这类文章余秋雨写得太少。我相信,写这类文章的题目,余秋雨肚中有很多。倘若作为散文家的他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所谓的“人文山水”上,而是多写一些当代现实中的悲剧,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将高得多,在有识者眼中,他的“文化人格”也会光辉得多。当然,代价是他不会那样走红,尤其是不会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中有什么影响,甚至还会令某些人反感,因为“非我族类”,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东西。我想,这样的代价余秋雨是很难付出的。
在《山居笔记》序言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被批评表示了不解:“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仅仅针对几篇并不触及现实的散文,也没有上面号令,怎么能形成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其实余秋雨真是错了。他竟然不明白之所以遭受那么“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并不触及现实”招致的。
倘若他的文章多多地触及现实,即使写得再差,我敢说,也决不会引来如此“密集而猛烈的批判”。不妨再说得切实些,如果余秋雨写的,是巴金的《随想录》那种品格的东西,即使有再多的“硬伤”之类,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指正”。
—您想,有谁忍心到《随想录》里去挑硬伤呢?对余秋雨的批评,尽管有些具体文章我颇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在整体上是显示了文化界的良知和道义的。
分明是对人类良知的一声呼唤――《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广阔的陆上,孕育着大群大群的生灵。灵长的猿慢慢进化成两腿站立、会用火,最终会思考的人类,他们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走在千年的路上,频频回首,只为寻找最初设下的答案。——题记
《文化苦旅》,确如书名和绿色的包装一般,甘苦的味道弥漫在方正的汉字间。说是杯中的热茶还不够,应是山顶的草药,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汤汁。
厚厚的一本,从东海之滨到白雪皑皑的阳关、再到风吹浪打的北欧,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的追寻,从来不屈服于脚下凹凸不平的土地。书中几处的`记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伟人的足迹,又是遗憾物是人非。
说起文化,思绪总忍不住飘忽到洋溢在耳边、千年古国的赞美之辞去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似乎已是一个信手拈来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聊天中会配上一个“佩服佩服”的表情包。学业中“语文”也是极为重要的科目,若剖去功利性质的课文考点解析,余下的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历史长河中个性鲜明的诗人、一心热忱向红星的革命家……十多本的《语文》,何尝不是中华的骄傲呢?
西行,《文化苦旅》中阳关便是详细之至了——“天是天,地是地,侏儒变成了巨人,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西北没有南方的阴湿之气,与人满为患的厌倦。天拢在地上,密的不透风——但风起时,又咂着尖锐的沙,讽刺着每一个孤身前往的执着的傻瓜。太阳升起、落下,日复一日,不知何时起,近在眼前的过往成了历史,鲜明的脸庞变成了月光下的影子。
生活在南方的小城里,曾有幸到千年古都西安一访。登城墙,人们说要在傍晚去最有历史味,我却喜欢天空亮透时的样子。介绍说,城墙两边都有门,从外城进,要过两个门才能进到内城去。敌人攻击时,守军就在城墙里埋伏着,等敌人进了城墙,一网打尽。我有些惊讶,却又觉得是在意料之中。耳边突然传来喊声,火光扑面而来,才恍然大悟——文化的深处,原来又是人性的结。
再西去,知道余老有关于中东的著作,却未收集在《文化苦旅》中,只好作罢。一下到了欧洲,记叙并不多。慢下来的节奏,咚咚咚、一声声拍打在岛屿上,杯子里晃悠着的是啤酒还是咖啡?一片依赖了千百年的海洋,冬天会结冰吗?
人类是一个整体,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文化。尽管很久以前,这一片广袤的地上战火纷飞;尽管很久以前,这厚土也曾深深地伤害过相信它的人们。可人们还是相信和平的鸽子生生不息、相信入土为安、魂归西天。
文化是什么?海洋中的一个沙岛,亿万年的积累,最下层的最古老;但文化却不是这样。余老先生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有高山长河的土地上,别了那钢筋水泥,寻找最上层的印记。
文化自然是苦的。鲜血淋漓的伤口,愈合在繁复的竹简和单薄的纸上,留下浅浅的墨迹,告诫着回首的人们:良药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