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古诗《春晓》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1
古诗《春晓》是一节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它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小结。
我觉得托班的古诗课应该要更具有趣味化,我们可以将整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从而来了解这首诗。而我只是将整首古诗用简短的语言解释一下,如“飘落了下来”他们了解吗?不了解。所以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提问上、讲解上,语言太干练、深奥了,不适合托班年龄段的幼儿来理解。所以在以后古诗的教学中,我上课用的语言可以更浅显些,更生动些,语速还可以再慢一点,留点时间让幼儿可以思考、吸收,这样会更好。在我刚开始第一遍让他们接触这首古诗,是通过视频来了解的。视频播放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就已经开始跟着视频念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背一些古诗,但他们理解诗意吗?对于托小班来说,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可以先让幼儿了解、交谈更多的关于春天方面的特征,这样一来才能让幼儿更好的知道诗人在写这首古诗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之下写的这首古诗。古诗的学习,不一定要学习如何背诵、朗诵,可以是让幼儿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之美,体会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教幼儿学习古诗课,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探讨、改进,这样才能把一节好的古诗课带给自己的学生。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2
关于《春晓》这首诗的教学,课后,教研组组织了课后研讨。现将参加研讨的老师们的反馈归纳成以下几点:
1、准备比较充分,设计完整,教学程序环环相扣;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特别是识字方法的指导,处理的比较好;
3、对于诗句意思的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渗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诗歌的朗读,教师进行了指导,也想让学生能多读,但没有很好的引导,效果不好;
5、生字的书写没有指导好,只进行了板演,没有书空,学生掌握的效果一般;
6、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时要适时进行表扬激励。
我的反思: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读诗入手,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接受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能按指导进行朗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唱读”阶段。识字教学阶段,教师很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识字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写字教学上,教师指导没有到位,多数学生对于笔顺不甚了了,仅能靠已有的经验书写。研读古诗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3
这样的教学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于第一个环节。自从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直截了当的告知,几乎从课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学生自己探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会扼杀学生的发展。可是将近三年的实践,不禁让我们思考:有时候为什么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弯抹角呢?淡化了双基的音乐教学,路走得长吗?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生就了解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够感受到《春》是回旋曲这一点,是非常乐意接受和引以为豪的。(如有一张量化的表格来衡量该多好!)这一点从学生认真聆听的表情、态度和言语上体现的很明显。教案的实施过程中,三个教学班的纪律都非常好,课堂注意力很集中。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题音乐的教学设计,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结构的介绍,直奔主题,比较省事、省时。了解主题音乐共安排了四个环节,唱——听——再听——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强感受,春天的音乐印象被牢牢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在初听主题时都面带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说:“我觉得仿佛春天的万物都在复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徐阳说:“好像小草欣欣然张来了眼,小动物们在忙碌着,大家都很开心。”蒋紫嫣:“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好像在春游,很热闹。”……而寻找“春天”时,三个班的学生几乎全都能高举手臂,快乐的哼唱,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乐的通感有时是建立在一种直觉表达上的,当你要学生回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则更多的是建立于生活实际的感受中,于是音乐便从生活与色彩间淡出了。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将联系的着眼点放在音乐上,围绕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乐的情绪等音乐要素出发来谈谈感受,这很有必要。比如学生在表现第二插部的音乐时,颜色感各不相同,那么不妨再来聆听一遍音乐,再次感受一下音乐的特征。学生都说这段音乐很柔和,很优美。交流中刘蕊同学来了个总结:“我觉得音乐很柔和,淡雅的颜色都很适合。”真让人心花怒放。
这节课花了大约三十五分钟的时间欣赏《春》,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如果参照教师用书的建议,我显然是大大超时了,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注意的集中度来观察,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烦躁不安或者不愿意继续聆听的感觉,相反,听完一遍,学生还会有所担心的、着急地恳求:“再听一遍!我们还要再听一遍!”究其原因,我觉得当学生觉得能够清晰的了解音乐要素,并且明白音乐要素所要表达的含义时,也必将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兴趣。原因之二,器乐的演奏在音乐诸要素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观看录像时,就等于给了学生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在录像欣赏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种乐器的配合。尤其当小提琴表现小鸟的鸣叫和大提琴表现春雷声声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颤音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来,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则让人感受了那尽情投入的演奏。录像的现场表演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这样的配备。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4
古诗《春晓》是众所熟识的名诗,在学习之前我就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其实好多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课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着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的兴致高涨,(我以睡得不想醒来的表情为开头,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话的诗意解释),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
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5
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是一个过渡语,能让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能对古人笔下的春天产生兴趣,既而有学习的欲望。
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一年级学生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很难进入这个情境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6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习的外延。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春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 篇7
教完了《古诗两首》,学生似乎对《春晓》的学习更为积极些,因为在理解与领悟上,孩子们对第二首的学习略胜一筹,理解起来,也相对简单些,所以,现在就《春晓》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作者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从而使孩子们喜欢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在教学中,我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试着一些简单的教学,把句子或词语硬生生的拿出来让孩子们去理解,结果孩子们不仅不理解,而且往日课堂上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此时却放得规规矩矩的,可见,低年级的孩子学古诗,光靠老师的逐句讲解,根本行不通,必须要更多地是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春晓》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