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9/25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一本书?当然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到三国归晋,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接下来,我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刘阿斗真的扶不起吗?并不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后主刘禅好几年没有讨伐曹魏,兴师动众了。所以百姓们其乐融融,农业收成直线上升,大家都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根本没有人再想打仗这个事情了,但这也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直到魏军终于攻打到成都时,刘禅为了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才选择投降。所以,并非刘禅扶不起,只是当时的敌人曹魏太强大了。

曹操最得力的战将是谁?第一个反应一定为五子良将。确定吗?其实非也,那是谁呢?他乃上古刑天转世,后被曹操招入麾下。起先曹操看他长相不好,不用他。后来郭奉孝道:“此人乃刑天转世。”曹操听后大喜,开始重用他。他击退吕布,在宛城战张绣时,他一个人抵挡万箭,最后被敌军杀害。他就是曹操最得力的战将——战神典韦。

孔明为什么以死相报蜀汉呢?因为是刘玄德的一份真诚感动了孔明先生。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倘若不答应,如何对得住刘备的这一份诚意呢?刘备临死前托孤给孔明先生,让他辅佐刘禅,如果刘禅不成器,可以自立为王,又让他其他2个儿子刘永、刘理拜孔明为相父,刘备对于孔明的信任,让孔明必须辅佐蜀汉到死为止。

刘备告诉我们人要以“仁”为王。周瑜告诉我们人不能气量过于狭小,否则路会越走越窄。曹操告诉我们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一些。张飞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粗中有细。关羽告诉我们不能太过于骄傲。荀彧鄂高速我们不能招惹地位比自己要高的人,不然没有好下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以为是刘备,因为曹操集多疑、残忍、权谋、机诈于一身,是大家眼中的非正派人物,当时曹操是三国里魏国的丞相,在他统治期间,魏国在三国中是人才最多、疆土最广、文学成就最高的。因为曹操会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在刘备并不强大的时候,他带着张飞和关羽去投靠曹操,而曹操看出了刘备的内在才华,他日必将成为自己的对手。手下的谋士都劝他把刘备给杀了,但曹操却没有杀他,他说如果杀了他就没人敢与我一起打天下了,这也使得许多人慕名而来,追随他。创造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张辽原来是吕布手下最好的将领,他对吕布十分忠诚,当吕布开始衰败了,他仍然对吕布忠心耿耿,直到战败被曹操俘虏,张辽本来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但曹操看到了他忠诚、骁勇、武艺高强,于是放了他,委任重托,让他成为自己手下的大将,而张辽也不负众望,张辽曾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为曹操安定东吴一方的战乱。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大军击败当时北方最强的敌对势力袁绍,在收集战利品时发现一大沓曹军将领的信,打开一看都是说如果曹操败了别杀我的意思,当时曹操将领异常恐慌,以为曹操会以军法处置,可曹操并没这么做,却把信给烧了,他说连我自己都想不到会胜利,何况他们呢!曹军将领感激不尽,更加忠心跟随曹操。

这样的故事很多,曹操打破封建社会下官宦之家才能入仕的专制制度,从而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恢复经济生产,奠定了三国后期坚实的基础。如果能知人之长处,补人之短处,将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什么是好书?被时间这条长河淘洗过的,历经数百年而畅销不衰,这就是好书。《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家争权夺利,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一些历史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说一代枭雄曹操吧!

真实的曹操历史上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但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曹操被描写成一位狡诈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人物。曹操为人奸诈而且多疑。下面我就举小说中一个例子:“曹操杀董卓未成,逃跑途中和陈宫借宿在吕不奢家。听庄后有磨刀声以为别人要杀自己就拔刀杀死八口人。后得知人家只不过准备杀一头猪。”你说曹操多疑不多疑?

曹操不仅心多疑,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如赤壁之战前,东吴大将黄盖行苦肉计,派阚泽密献诈降书,曹操熟读兵书已识破苦肉计,但还是被阚泽等所迷惑,相信了黄盖、阚泽等是真投降,导致大败而归。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并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读书要心存疑问。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家喻户晓。这句词是明代大才子杨慎所做,三国里的英雄,就像后浪推前浪,数也数不尽。

读完《三国演义》至今,有许多让我过目不忘的人物。例如:荡气回肠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簿云天的关羽、忠心耿耿的赵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武乡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英敏善辩、诚恳谨慎、执法严明,是封建时代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在“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使用了一次大名鼎鼎的计谋——空城计。他临危不惧,让军士扮作老百姓,打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自在地弹琴。嘿!诸葛亮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可以弹出美妙的曲子,在我们平常在家里却只能弹出种种不和谐的音乐声呢?

在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中,讲了孔明“草船借箭”这一计谋。读完这张,我不禁想到自己。一次考试,自己没考好,不去找原因,反而像周瑜一样妒忌考好的同学,希望他们下次也考砸了,让老师不再喜欢他们……回想起诸葛亮孔明,他压根都不恨十分妒忌他的周瑜,反而答应他提出的种种条约,并且每次都立下军令状。这是由于他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个个说的头头是道。孔明它料到三日内必有大雾,所以才答应三日……孔明这种精神十分值得我学习。

当我重重的把《三国演义》的最后一页合上,书里的那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第一次读三国,我就喜欢上了这首诗,感叹罗贯中“惯香秋月春风”的沧桑,喜欢“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洒脱,折服于他“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情。在三国短短的九十六年里,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从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大贤良师张角到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也出现了无数广为流传的故事:七擒孟获、三顾茅庐、望梅止渴······是非成败空转头撇下他们的邪恶与正义、成功与失败,他们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三国演义中,张角是一个大反派,但是我却觉得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得志的悲剧英雄。东汉末年,昏君当政,重用十常侍,皇帝甚至叫张让为阿父。朝廷甚至将卖宫公开化。这是如何的腐朽啊。张角,一个不第的秀才,偶遇仙人,得授《太平要术》。

他一腔救国救民的激情被点燃。望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他心急如焚却无力改变这样的局面。他只能靠治病来救治世人,朝廷越来越乌烟瘴气,奸臣把持了朝政。他最终决定了要起义。他高喊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天下的人民站起来,反抗腐朽的东汉王朝,建立一个清明的王朝。他是一个英雄,却不是一个帅才。他约束不了自己的手下,导致黄巾军到处烧杀劫掠,引起了天下人的反抗。经过多方势力的围剿,他的人马已经精疲力竭,他也已经山穷水尽。黄巾起义失败,他背上了千古的骂名。

三国的篇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三国的英雄豪杰们正式登场,他却被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中。从张角的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他那种“济世救民”的情怀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但从他身上,我也得到了很多教训。首先,他不懂得任用人才,导致黄巾军的将领都是一些草包,往往被别人一刀斩于马下。他还不懂得赏罚分明,导致黄巾军中的很多人到处为非作歹,为黄巾军的失败埋下伏笔。我十分崇拜张角我希望我能用另一种方式去为国家做贡献,替国家消灭那些社会的蛀虫。让我们中国的政治真正地做到清明,实现真正地民主。张角让我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那颗为了理想而努力的心。我将用我的青春去追逐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