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阿Q正传》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阿Q正传》有感 篇1
倘使一个人能做到事事都往积极的方面考虑,那总能保持一份乐观豁达的心态,甚至能为自己所忠爱的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能称的上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值得赞美的人。在《阿Q正传》里曾这么写到:当别人拖他东西时,本该发怒的他竟然说了句:“权当给我儿子了”。随后莞尔一笑,当什么也没发生过。试问:谁能做到如此境界?想想他再想想自己,我顿时无地自容。自己曾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和同学吵的`面红耳赤,跟他比我真是自愧不如,你若问他是谁?他便是伟大作家鲁迅笔下的名人——阿Q。
当我读完《阿Q正传》,不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更使我倍受感动。例如:当他在“罪状”上画押时,笔尖颤抖了一下。他也会害怕吗?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未完成事业的无可奈何?我都无从得知。于是,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
面对阿Q,我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难道他天生就是“乐天派?”可他有时也太乐观了点,以至于感到他有些懦弱,看着别人欺负他,我心里可真不是滋味。不是有句歌词这么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此,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助他一臂之力,真遗憾!
读《阿Q正传》有感 篇2
阿Q,这个惹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小丑,把旧中国的国民之愚昧,麻木,落后,还有那么一股可悲的朴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和王圆路(此字应为:竹字头下面加录)那个道士一样,人们把愤怒的洪水向他们倾泻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事。可悲的是那个黑白的年代,正是那个可悲的年代造就了王圆路也凝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阿Q,再加以先生精心的雕琢,这种愤恨虽隐于笑料之后,就如千钧巨石一般压在心头,然而人们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了阿Q的年代,殊不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伟大的批判,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精准的预言,因为阿Q的后人非常多!而且不仅是阿Q的后人,还有王胡,假洋鬼子,邹七嫂,以及那些零星的看客的后代也不少!
先言阿Q的子嗣。他们的祖上传下一种精神胜利法,“妈妈的,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与状元一样,都是第一,而你是什么东西呢?”如是而已。现在,阿Q的后人把这一点不仅完美的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倘若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事,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听说你考试没考好?”“嗨,我故意的,又不是最后的考试,不争天不争地的,下那么大心思做甚?”说的真漂亮,一句“故意的”,便把自己的失误死死压住了,还让自己成为了深不可测的“高人”,不仅不丢面子,还巧妙的往脸上贴了金!这一点与阿Q不同,他们不仅自己欺骗了自己,还让别人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而阿Q仅仅让自己满意,看吧,这便是继承与发展的巧妙,古人云:今必胜昔。由此观之,如是果然!还有一传统,便是忘却。如何忘却,阿Q做了充分的诠释。受到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欺辱后,把小尼姑当成了泄愤的对象。欺软怕硬!当人们给阿Q鼓励时,阿Q便愈加喜悦,直到把伊弄哭了,才肯罢手,为的是他“十分的满意”和看客们“九分的满意”,而后自己受辱的事烟消云散!阿Q的子嗣们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捧场便更来劲,出洋相,哗众取宠,笑的声音越高,看的人越多,越有面子,把场子捧的越满,越光彩。可是玩弄别人姑且算是玩笑,然而有的人却着实在戏耍自己,就是一种炫耀。为什么当今的人那么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悲不喜,不伦不类,不大不小,不俗不雅,总之就是要引人注目,就是要成为焦点,那是一件多么出众的事!这正是人心浮躁的表现。
说到欺软怕硬,还不得不说一说王胡后人。王胡,他荣耀一个第一,便是第一个让阿Q受辱的人,假洋鬼子则是榜眼了。阿Q与王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癞”。阿Q滋事惹怒了他,他便抓住阿Q碰头,同样是换得一份有喝彩的光荣。到了阿Q中兴回来,他便莫名的表现出一种猥琐,当众听官听阿Q讲“好看的杀革命党”时,阿Q只是夏了他一下,他便几天一蹶不振,何等的愚昧!如果是阿Q中兴之前戏弄于他,他就算硬着头皮也会早早上演一出“人大虫豸”!王胡的后人将其改变,但是那股欺软怕硬的气息却是依然留于心尖。有那么一种人,似乎是天生的明珠碧玉,对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总会送去鄙视,这种不如是广义的,力气,身高,相貌,身材,体魄,运动,成绩,家境,只要有不如王胡后人的,人打虫豸到是不会,但是总会在心里讽刺,三言两语的挖苦!而遇到正值中兴的人,那种摧眉折腰的猥琐使他们变成了奴才相。地主皇帝没了,却剩下了一群奴才!再论炫耀,还不得不说一说假洋鬼子的后人,在阿Q眼里,这没了辫子的人拄着一个哭丧棒,“里通外国”的假洋鬼子,注定要让阿Q深恶痛绝,“妈妈的假洋鬼子!”恨屋及乌,他的老婆和一个没了辫子的人困觉,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除非第四次跳井。这个假洋鬼子,满嘴鸟话,算的上是一个思想较为前卫的先进人物了,大概和他的“洪哥”是一类人,即使“洪哥”与他这个“急性子”说“NO”!在未庄的人看来,他应该算是一个亮点了。他的子嗣也是现代人的亮点,虽不是假洋鬼子了,但是却有另外一副嘴脸了。记得一个叫“什么女”的.节目团体里出来一群时尚的人,人们很喜欢,但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玷污人们的喜悦,把语言进行了改革。一个在外国一个角落待过几天的人说:“其实像‘R&B’啦,‘Hip--hop’啦,‘酱紫滴’音乐我也是有学过的。”“酱紫滴”谓之“这样子的”,是啊,文学有一贵,在简练,这种不伦不类的话出现在网络,谓之网络语言,但是出现一些面向大众的公共场合,该叫它什么?“我也是有学过的”,我一直不明白“酱紫滴”话是哪来的灵感,英文的译之是“I have learned it”,“I”是“我”,“HAVE”那一定姑且算是“有”了,“LEARNED”是“学习”,“IT”为代词,抛弃文法的羁绊逐字译之是“我有学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个玩艺儿,港台的歌星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从发音与语言逻辑上,自有其不同,况且他们也一定在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而大陆的一些人却在“学而时习之”,而且忙的“不亦说乎”!面对这一切,中文的光辉日渐暗淡,他们说的话应该怎样称呼?“鸟语”不雅,“汉语”亵渎,那就当时在新世纪说的一种语言吧,取之“世说新语”,妙,真妙!
还有太多的小角色的后代继承发扬着那些嘴上“深恶痛绝”的传统,前一阵我住院了,出院时有人说“咱们校的说你一定会瘫痪的!”“那谁告诉我说你一辈子躺在床上了”,我淡淡的冷漠了这些话,仅仅是告诉他们:“回光返照!”到底是谁传播的谣言,我无从查证,只好用“老谁家小谁”代替,但是一定是邹七嫂的后人吧。还有那些与对自己有利的人拉关系弄个“转折亲”,那一定是“举人老爷”的香火了,也可能是赵白眼的。还有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给予赠送的一些人,一定和他们的先人一样围着一个桌子,当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看客。还有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趁机敛财的人,不知道他们祖上的那个秀才和假洋鬼子“革命”“革”来的宣德炉祖传到了谁的手中!
还太多太多,怎么说的完,读罢《阿Q正传》,我的心情也很恐惧,生怕在那些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对于自己身上灵魂的空洞,也只能直面其暗淡,哪怕把自己弄的鲜血淋漓。在阿Q的可笑可鄙之后,我对阿Q更多的则是怜悯和同情。为什么要让他生活在那样的暗淡污浊当中,怎么不能施舍他一点幸福?让阿Q革命,我视其为一种“逼上梁山”,但是他的革命却着实是为了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他生计的悲哀,中兴的悲哀,末路的悲哀,爱情的悲哀,生命的悲哀,将那个时代的悲哀无情的揭露,有时真的想跳进书本间帮一帮。在看到阿Q钱被抢时,我多想进去帮他讨回,哪怕是一半;在看到阿Q被打时,我想像着阿Q的惨叫和看客们的狞笑,我多想进去“手持钢鞭把这群无赖打”,即便阿Q本身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无赖;在看到阿Q跪在堂下含混不清的解释时,我真想进去帮他喊一声“他是冤枉的”;到了阿Q被枪毙时,我却只想替他喊一声“救命”!我知道,枪声过后,只会留下一声“好”,或是一声咒骂,“妈妈的,一句戏也没唱,白跟着了!”或是纷纷的议论,“阿Q被毙了,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看着,想着,思索着,回忆着,我流下了哀痛的类,就算是读阿Q寄予的哀思。同时心底也怀念着鲁迅先生,先生一生奋斗于文艺事业,为了一个新纪元。然而旧时代走了,人性依旧。如果先生那激发一代又一代堪称为民族脊梁的不屈毅魄归来立于云端,看着这一切,会说一些什么呢?笑化成恨,恨化成痛,痛化成静,静化成思,思化成警。人们往往鄙弃尘封以久的悲哀,却不知自己也即将被未消逝的污浊所掩埋。倘若会神于一些现实,怎不会在与过去的对比中引发感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仍有瑕疵,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反到付诸一笑,仅仅是耐人寻味。物欲横流是物质的喜剧,颓废沉沦则是精神的悲剧。《阿Q正传》,这伟大的批判与精准的先觉,但愿人们能够机警于心。对于自己,我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妄自菲薄,只好在苦叹之后冷漠:“妈妈的,————满门抄斩,————嚓,嚓!”
读《阿Q正传》有感 篇3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自《呐喊》,他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已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的社会,在这个人与人已经互相歧视,侮辱的社会,人性已经冷漠,正是如此,鲁迅先生才弃医从文,开始了他文学史上的康庄大道。
阿Q的心理活动可谓是深入人心,在文章开头之时,便有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啦”,好借此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自己的心里给自己了一个胜利的金牌!
还有一次,阿Q看见王胡光着膀子在捉虱子,他也觉得自己有点痒,于是他也脱下破夹袄,捉虱子,可是捉了老半天才捉到三四只虱子,而且都是又弱又小的。王胡这时候却是一个又一个,而且个个都是大的。阿Q很失望。从这里看阿Q的进取心是很强的!
文章的'结局是阿Q被送上了刑场。在这一部分,阿Q的心理活动描写,也是非常细致的。像画押的时候,阿Q不会写字,于是用圈代替,他画的圈据自己的心理反馈,是他画过的圈里最圆的一个,他不知道自己是要去枪决的,当知道要去刑场时,他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他认为人生不免要游街示众罢啦!字里行间体现了阿Q逆来顺受的思想!
我很欣赏郑渊洁在《白客》中提到的一句话:“在当时的社会,阿Q本无其人,然而人人都像阿Q。”
读《阿Q正传》有感 篇4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两个组成部分:对于真正强势的人则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来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对弱者,则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中国人。
读《阿Q正传》有感 篇5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