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核枣》的教学设计

2025/09/25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核枣》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2、有关主题。3、设置悬念。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八、相关资料:

一、《那就是我》歌词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二、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九、板书设计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枣核》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整体感知的授课反思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3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 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 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 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 掐(qiā)指一算 , 殷(yīn)切, 调(tiáo)皮, 嫣(yān)红, 山坳(ào), 拐(guǎi), 掀(xiān)启, 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 感慨(kǎi)良深,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 泛舟, 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余老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习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预设:“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

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点明主题

《核枣》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