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2025/09/26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六年级语文课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平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

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

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怎样?(学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中等生)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作业:

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音字组词,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

⑵大组讨论交流。

⑶教师适时点拨。

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 探望西蒙 勤劳、善良

20、穷人 抱回孩子 乐于助人

渔夫 侥幸回来 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担心、害怕;窃喜、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情境,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正当我回想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我:“好好好。”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说:“你真棒!”②心情不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错了一道题,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柳笛。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伤心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我轻轻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学习“习作例文”。

1.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欢得不舍得放弃。)

(3)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

2.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据情境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3.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第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第二个.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

2.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板书“注释”。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政治上,他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五、课外延伸。

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诗人常常借助景物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立体侧面。我们再来欣赏几首唐诗。

《渔歌子》

1.这首诗是作者厌恶了官场污浊的生活,而宁愿过那种“不须归”的隐居生活。

2.自己根据注释,读懂这首诗。

3.背诵古诗。

《枫桥夜泊》

1.根据注释自己读读这首诗。

2.猜猜看,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背诵古诗。

六、 总结。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篇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