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的寓意,明白这个词含有贬义。
教具准备:
自制一只小鸟、一只青蛙,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课。
1、理解题目。
“观”是什么意思?
2、题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范读,学生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思考:青蛙和小鸟争论什么问题?结果怎样?
(2)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读课文思考:青蛙坐在( ),小鸟飞来坐在( )。
理解“井沿”意思
3、自由朗读2—7自然段,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文中小鸟和青蛙有几次对话?分别在那些自然段?
4、学习第一次对话。
(1)注意区别:渴、喝的读音和字形。
(2)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
5、学习第二次对话。
(1)思考: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理解词语:“大话”“无边无际”
(3)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呢?
6、请带着问题自学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思考:青蛙为什么笑了?它笑得对不对?
小鸟也笑了,他笑什么?他是怎样帮助青蛙的?
四、拓展。
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
五、交流。
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理解寓言的含义。
3、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础上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4个会认字及“井沿、坐井观天”等词语,会写“喝”和“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生书空,齐读课题。
2、提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答)
3、游戏复习会认字。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交流汇报)
2、齐读第一自然段,请生在黑板上贴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理解“井沿”,拓展(碗沿、河沿)
3、观看视频,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问题?(天有多大?)
4、合作学习:用方框划出青蛙对天的看法,用圆圈划出小鸟对天的看法。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分段指导朗读。
(1)句型训练: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2)比一比: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拓展:大海、沙漠、草原、森林)
7、想一想,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
8、小实验。
9、理解:最后一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都笑着说,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以为是、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10、分角色表演。
三、拓展:
1、填儿歌,朗诵。
2、小组合作: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填练习卡)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自主学习生字“喝”和“渴”。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3、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懂得课文“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知道它们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四、教具准备:
(青蛙、小鸟图片,小猴、苹果玩具各一个,青蛙和小鸟头饰,课文录音带。FLASH制作的CIA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入。
出示小鸟和青蛙图。谁能用小鸟和青蛙这两个词说一句话?谁能上来贴青蛙和小鸟图?
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出示CAI,看小鸟飞过的草原、城市、田野、大海等处)让学生学小鸟飞。
(二)学习第一次对话
1、学生自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分别抽学生读课文2—7段。指导朗读。
3、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读课文2—5段,边读边找答案。
4、小鸟和青蛙到底争什么问题?(天有多大)(出示CAI,看小鸟和青蛙各自说的话)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惊奇的语气)
6、小鸟又是怎样回答的?
(三)学习第二次对话
过渡: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我们来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CAI 动画)
1、读、思:朗读它们的第三次对话。思考:那么远指的是多远?“大话”是什么意思?
2、朋友,别说大话了!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不相信)(学生分别试读)
3、连起来把青蛙说的两句话读一读。
过渡:这是青蛙的观点,他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又是怎样认为的?(无边无际)
[1]、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出示CAI)哪个小朋友能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出示CAI)仿照这个句子练习说话。
出示实物:小猴(小猴可爱得很哪!)
[3]、又出示实物:苹果。让学生分别按颜色、形状、香味,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的味道,分别练习说话。(苹果……得很哪!)
[4]、有感情地朗读它们的第二次对话。
齐读。加上动作读。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三次对话
过渡: “他们到底谁对谁错?”“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它们的第三次对话。(出示CAI)
1、小朋友们,可以结合讨论学习。边学边思考。
2、检查自学情况。
它们各自争论的理由是什么?
(1)他们谁对谁借?
(2)青蛙为什么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3)出示CAI:井壁。再做实验:把本卷成筒,用一只眼睛看上去,会看到什么。(学生用手比)
(4)谁能用“一……就……”说话。(出示CAI)
(5)抽读第三次对话。
(五)引导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么说?
(六)齐读全篇课文。再分角色读。分角色戴头饰表演。
(七) 归纳寓意:刚才我们仔细读了课文,讨论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还看了几个同学的表演,在想想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归纳寓意。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评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趣味性较强的寓言故事,童话色彩较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贴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小鸟和青蛙各自所在的位置。动画演示小鸟飞过的哪些地方,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运用看、摸、尝实物说话,引导学生理解和加强学生感叹语句的训练,进行说话练习;投影展示对话,进行朗读表演,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连线。
葫芦lín jū蚜虫guà mǎn
邻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挂满gèng duō
花谢qí guài几次yá chóng
绿色的葫芦藤开了蚜虫
细长的葫芦叶生了葫芦
高高的葫芦架挂了小花
二、比一比,组词。
挂()语()居()次()
娃()说()古()吹()
三、写出反义词。
哭——买——谢(凋落)——部分——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坐井观天》。
齐读课题。“观”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3、要想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就要检测同学们的生字认读情况,看那位同学预习的最好,生字认读的最好。(出示课件)
三、课文讲读。
1、看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的都很好,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以上要求。(课件出示)
2、青蛙和小鸟各在什么地方?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说这个“落”用得好在哪儿?能具体说说,井沿指哪一部分?
井沿指井的边。井沿就是井边。那么桌子边叫什么?——桌沿;床的边呢——床沿;小河的边——河沿;帽子的边——帽沿;
“沿”这个字怎么写呢?要注意什么?谁来说说?
三、学习第2——第7自然段
1、下面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的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并完成以下问题:
(1)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3)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2、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
3、我们来看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请同学读)
(1)小鸟飞了一百多里路,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到底有多远呢,谁知道?大约是从我们曲阜到济宁的距离,远不远?大家一起读一读。
(2)、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
它们产生了争论,谁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你知道它们各自的观点吗?
4、男生女生合作完成它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读。
(1)“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小鸟的哪句话是大话?它为什么认为小鸟说的这句话是在说大话呀?
所以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疑惑不解。
(2)青蛙实在难以想象,它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思是——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这里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肯定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它的观点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用不着飞那么远。
(3)师:谁来做青蛙,告诉小鸟。(指名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做小鸟,讲给青蛙听——指名读。
师:小鸟,你想告诉青蛙什么?谁知道“无边无际”?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鸟飞一回,我们出发了——(播放各
小鸟飞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5、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听了小鸟的话,你觉得它说得对吗?(对的)但是,听了小鸟的话,青蛙却笑了,说——
(2)、青蛙为什么笑?他是怎样认为的?
(3)、青蛙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用纸做一口井,我们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花板有多大?
真是一只————自以为是的小青蛙。我们来齐读小青蛙的话。
(4)、用一......就说一句话
(5)、师: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读一读,说——小鸟笑青蛙什么?
(6)师: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前一次在哪里?我们来读一读。
由此可见:
小鸟是:目光远大,见识广。
青蛙真是:目光短浅,见识少。
这就是坐井观天的故事
三、总结全文
1、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2、谁能说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吗?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4、所以我们要对小青蛙说:
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说天只有井口大。
小青蛙,你错啦!天是无边无际的,你快出来看看吧!
小朋友,记好了,不学固执的青蛙,看待事物全面化。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 篇6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片:
(1)图上都有什么?
(2)指出"井沿、井壁、井底、井口"的位置。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问:观是什么意思?
那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那坐在井里看天,天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看汉字读,不会的字看拼音。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圈出田字格里的生字。
2、有感情的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3、回答问题
三、朗读课文2—7段
1、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
2、自己挑一段最喜欢的读给同桌听。(评价方法:如果觉得同桌读的好,就伸出大拇指或者微笑点头)
3、质疑(无边无际、坐井观天。)
四、细读
1、第一次对话
⑴分男女声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⑵读了小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小鸟飞的很远)
⑶全班情境表演(出示相关图像),体会小鸟飞的远:小鸟飞呀,飞呀,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它口渴了,落到了井沿上。(板书:井底、井沿)
⑷自己读第一次对话,读出小鸟飞的远。
2、第二次对话
⑴指名读,注意语气
⑵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论呢?(天的大小)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板书:只有井口那么大、无边无际)
⑶出示句子:朋友,别说大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①把"说大话"换个词,意思不变(吹牛皮、撒谎。)然后读一读。
②理解"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a、让学生用纸筒当井看天,体会青蛙的话,知道是因为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b、朗读并加手势,加深理解。
⑷①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无边无际"。(没有边,很大。)
②指名读,读出天的大
③联系生活,选词填空
教室海洋麦田沙漠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⑸朗读第二次对话,加动作,注意争论的语气。
3、第三次对话
⑴分组读
⑵它们为什么都笑了?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小鸟是怎么想的。
五、体会寓意
1、分角色朗读、听音乐朗读,用自己的掌声给朗读的同学打分。
2、假如你是青蛙,跳出井口,你会看见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练一练)
3、带头饰表演。
4、假如青蛙上天,小鸟下井,那么会说些什么?
5、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相互补充)
六、总结全文
指名看板书总结,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同学补充。
七、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讲这则寓言,表演一下。
看看其他的书,像《成语词典》开阔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