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2025/09/27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反思(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1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2

《孙权劝学》中写道:“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试想吕蒙若还是昔日的“吴下阿蒙”,鲁肃会吗?从它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人的关系已是较为亲近,到鲁肃却是此次会晤之后才有此举。这么一引导,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要赢得向鲁肃那样儒雅之士的青睐,自己必须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才能成为知己。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上又有同学应合:“是的`,士为知己而死,古往今来,多少可歌可泣的事值得我们品读。

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觅的知音,种子期如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岂能有伯牙摔琴以示知音难觅?诸葛亮若非通晓天文地理,又岂能让刘备三顾茅庐?马克思与恩格斯如不是因为他们互相赏识,有怎能携手并肩作战?瞿秋白因得鲁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慨,就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我趁势引导:“环视班中,也有一些同学渴望与某些同学结友,却总是可望不可即,还一味埋怨同学不理解,试问你准备好了吗?如还没有准备好,也不妨学吕蒙,终会有一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3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我自认为值得肯定的是:“检查预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各个环节均有体现,衔接自然流畅。教学重难点突出,解决得也比较好。尊重学生的意见,指导点拨比较及时。拓展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语言简洁,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缺点是:分组讨论时分工不明确,缺少分组讨论的训练。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缺少课堂环节前后的'照应。由于时间未能控制好,拓展训练未能在课内完成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比如在质疑阶段,我安排学生们对文言字词部分质疑得多,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方面却总有替学生思考的嫌疑,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另外,我认为新时期的教师还要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大赛课的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这一活动开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针对性,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教研氛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4

《孙权劝学》是一篇难度适中、篇幅较短的文言文,比较适合讲授公开课。在我校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比赛中,申老师授课时不仅串讲了字词,也欣赏了人物的语言和对话;杨老师主要夯实基础,主抓字词和翻译;我选择了公开课讲授第二课时,把字词留在了第一课时。两位老师都选择在平行班讲授此课,于是,我选择了在七四班,也是平行班,我自己的班级。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读发现亮点。因此,这节课,我制定的目标是: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品读,学生能读准节奏和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2、通过小组合作和自己思考,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得到感悟。首先,课间时,我为同学们播放了《孙权劝学》的动画片,片长约5分钟。(后来细细想来,课前课堂反差较大,是不是容易让七年级的孩子们对课堂兴趣不大?)

正式授课过程中,我的教学环节基本为: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把整篇课文的`标点符号去掉,然后让同学们齐读,以此判断同学们断句情况。结果,发现个别同学读的不够整齐,于是我顺势介绍了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这个“高分锦囊”上有。这个环节比较有新意,但是,断句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不够全面。

我的第二个环节是:二读课文,赏析对话美。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同学们可在对话旁边作批注,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上台展示。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圈点勾画做批注的习惯。实践证明,这个环节执行得还比较到位。

我的第三个环节是:三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体味人物心理。由于前面比较拖沓,这个环节缺乏充分的准备和酝酿,敢主动展示的同学较少。于是,我降低难度,挑选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句子,让同学们读其中的一句。譬如(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让同学们读;课堂气氛渐渐活跃了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譬如刘洁、吴嘉仪等同学回答都非常好。可惜离下课越来越近。

然而,比较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是在第二天的第三课时授课时,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于是,我反思:对于普通班同学来说,一定要把握学情;没有充分的酝酿或者说发酵,孩子们回答问题往往不够自信;如果有充分的酝酿和积淀,同学们一定会表现非常好。

我的第四个环节是:四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句式:通过____句(或词语),我感悟到了______。这个环节设计的是开放性试题,一般能激发同学们的回答欲望;如果运用得当,会精彩纷呈。可惜,时间关系,这个环节留作了课后习题。

反思我的整个课堂,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因此课堂语言不够流畅,有的环节不够熟练,这节课虽然也有部分优点可圈可点,但是,我认为,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继续努力。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5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7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名师和校长对我这节课中肯的点评,总之,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 文言文教学思路的确定。

潘老师在对我这节课的指导过程中,逐步明朗了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我也在这之中豁然开朗。

(1)以读烘托气氛。

(2)抢答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文章重点分析

①理思路,从人物到事件,用一句话该落文章的内容。

②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明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探写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做阅读打好基础。

⑤启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什么?是否能结合自身?

⑥作比较,同为内容的文章可以作比较来学习。

二、 突出语文课堂“读”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尤其是这样,从初读的`“分清节奏”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层的体会人物的语言、语气,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升华。也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 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过渡自然。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各项环节,导致各个环节、问题之间过渡生硬,问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但我却没有让学生层层深入的自然渗透,这其实还是我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今后,要读透文本,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过渡,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揣摩,多学习。

四、 启示应联系到现实意义。

我们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往往这样的大道理让学生认为离他们很远,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身,而不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比如,这篇文章当中,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多读书,要谦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真切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读书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收获,现身说法。

五、 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我们的公开课都在向新课堂靠拢,认为新课堂就等同于小组合作,但往往变成了重流程,轻方法,既然小组讨论就应该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展示,学生来补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而不是又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另外,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也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小组回答后的评分机制没有落实,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多说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多样化等等。

总之,这节公开课特别是之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后,也要把每节课都当成这样的公开课来认真准备,全情投入的上课。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8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篇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我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示等环节,层层推进,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具体如下:

一、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9

教罢《孙权劝学》一课,心中因教学产生的些许愉悦久久散不去。不禁自问文言文真的如大多数老师认为的那样: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理解课文;在读中悟,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其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提问问题,教师引导探究文本,师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多媒体协助教学,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由于学生在译读环节所花时间稍多,导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讨论不详细。而且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同时借本文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深入,应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联系自身学习,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