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演讲稿
文学网整理的科学演讲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科学演讲稿 篇1
尊敬的各们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能够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分享你们人生中这个最庄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并代表华师大校友,给大家作一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刚才我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同学在拍照,记下这个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你们的家长,亲人朋友们,都在为你们能从这所亲爱的的大学成功毕业而骄傲。你们也许在握手,拥抱,与老师告别、与同学互致祝贺,寄语未来。你们也许在回味昨天美好时光,在校园中奔波于不同的教室听课,在图书馆夜自习。我猜你们也会有一丝焦虑。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为自己的未来的担忧。
回想当年我从华师大毕业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开心。那是我人生的一个低潮。我对拍照,留言不感兴趣。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30年后的今天,会让我在这里给大家作毕业演讲。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我一直在想,给大家讲些什么好呢?
首先,我要说一句你们的老师都不愿讲,你们的家长都不愿听的话:就是你们在华师大学到的书本知识,90%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是没用的。这是事实。你们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早年毕业的华师大校友,或者任何一位大学毕业20年后还在做事的人,就是不能问你们的老师。
那么,华师大到底让你们学到了什么呢?华师大的几年经历,到底在你们的人生留下了什么印记?也许你们现在不一定说的出来。作为老校友,今天我想给大家谈谈自己在华师大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回想起来,我从华师大所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华师大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
大学毕业了。你们现在一定被一种很实际的氛围包围着。大家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赚点钱。男同学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买一辆车,甚至买房子。女同学在想找一位高富帅。“理想”这个词离现实生活实在太遥远。但是你们知道吗,金钱,名誉,地位,甚至成功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为理想活着的人,再穷再苦也觉得很充实,很精彩。他们是活得最幸福的。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种可以用一生来追求的事业。理想不一定要很伟大,但一定是高尚的。你的理想可以是做一名受同学们爱戴的中学老师。在去年华师大60周年校庆时我遇见过一位华师大附中的校长。听说她多少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校门口迎接上学的学生。大家也许觉得她很辛苦。其实她在追求她的人生理想:把微笑和关爱带给每一位学生。她才是最幸福的。
有人说,理想是要有现实基础的。等到我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经济能力以后,再去追求理想吧。错了!理想是马,成就是车。你把马放在车的后面,其结果可想而知。理想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并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的理想,是在华师大四年求学中找到的。大一的时候,我听了生物系周绍慈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好像是大脑边缘系统对情感的调控什么的。我就在想,我们的脑子奇妙无比,可以研究很多东西,但用人脑可以来研究人脑的吗?这是一个悖论。我被这个想法激动了很久。后来我就努力学习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越学越有兴趣。大四的时候,我到脑功能研究室做毕业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对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到了迷恋的程度。于是就想我应该致力于解开人脑的秘密,要成为一名神经科学家。这个理想激动着我,直至今天。
科学演讲稿 篇2
Secret identities aren’t just for superheroes anymor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a protein present in everything from amoebas to people is living a double life. Once it binds to DNA, the protein, called RfaH, rips apart—and then refolds into a different shape, to do a different job.
RfaH is a transcription protein—attached to or freed from a stretch of DNA, it determines if a gene is expressed or not. But once the protein has carried out its task, its helical structure unravels. Within seconds, it refolds into a barrel structure, which has a new role, this time in translation, where it helps the cell produce amino acids for new proteins. The study is in the journal Cell.
[Bjrn M. Burmann et al, An α Helix to β Barrel Domain Switch Transforms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RfaH into a Translation Factor]
The next step is to find out if the barrel can refold into the helix. After that, researchers want to see if proteins similar to RfaH—which are present in all life on Earth—are capable of comparable molecular contortion. Which would mean a lot more bang for our protein buck.
—Ian Chant
科学演讲稿 篇3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宏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许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意,经过很多次试验,发觉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觉。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30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著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终最终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觉放射性元素镭。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学问的海洋中游览,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究,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隐秘。
由于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觉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由于居里夫人忙于试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试验,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要取得好成绩,是不简单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需付出艰难的劳动。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常开头,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索,仔细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肯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坚韧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顶峰。盼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富强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将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虚心的一代”。
我肯定要仔细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科学演讲稿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身边到处有着科学的影子,它随时留在我们身边,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见,科学对我们还是挺重要的。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科学?我想科学就是此刻还没发现的,需要我们去发现、研究、探讨的吧。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带给人们的帮忙,人们怎样去发现它,利用它。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我想你有可能是未来的“爱因斯坦”。
记得有一次,朱老师叫我们说说生物的应急性,我说完了螃蟹的应急性,刚坐下,突然想起海参的应急性但是个好例子,我怎样给忘了?这时赵树宇站起来说:“我明白有一个动物,但我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它如果遇到危险,就会把内脏喷射出来”。我一听,哈,这就是海参嘛!于是我又举起了手。老师让我发言,我说:“他说的这种动物就是海参,而且过了50天后,它的内脏又能长出来了”。老师听了后就对赵树宇说:“这个小朋友比你懂得多一些”。这句话让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从此我更加喜欢科学课了。
科学课不仅仅仅让我懂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也让我有了对更多科学探究的想法。最近我望见其他科学书上有水中点蜡烛的实验,我也很想试试。我和妈妈找来蜡烛,滴了几滴蜡油在碗底固定蜡烛,然后点燃蜡烛,最后加水。蜡烛一向在燃烧,就在水面之下也没有熄灭。这是为什么呢?我查了科学书,明白了答案: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熔化的蜡遇水会构成一个“固体保护圈”,不让水进入里面。水还会将逼近”固体保护圈“的热量带走,一向保护着火苗,所以水中蜡烛也能点燃。
其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会成为我们的必需品,每时每刻都会用到它。
科学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所有热爱科学的朋友们:
你们好!
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前,回首地球以及人类所走过的漫漫历程,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我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几十亿年前,地球也曾经是一个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它们无忧无虑愉快地栖息、繁衍。然而,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原本和平的世界。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霎时火光四射,天崩地裂。巨大的撞击把无数尘埃抛向空中,遮住了阳光,大地一片漆黑,地表温度骤然降低,一个原本繁荣的世界就这样转瞬即为一片冰天雪地,万物顷刻灰飞烟灭,地球无奈地沉寂了下来。试想,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若人类能预测并改变其他天体的运行轨道,几十亿年前的地球会遭受如此悲剧和灾难吗?这不禁又令我想到20xx年8月24日那个至今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的日子。一个巨大的天体从地球上空240万公里处幽灵般悄然掠过。240万公里,这个看似遥远。实际上对于天体来说却只是极其微小的`一丝间隔,使人类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假如有一天,当巨大的天体真的撞向地球时,人类又该怎样呢?答案仅有两个字:毁灭!没有科学技术,我们拿什么来抵御外来空间的人侵?没有科学技术,我们又拿什么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人类掌握了科学,并以科学为武器,才能避免灾难,才能把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回想历史,我们曾以我们的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自豪,我们曾为四大发明享誉全球而骄傲。然而到了近代,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列强欺凌,山河破碎……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类没有科学,只能听天由命。社会没有科学,其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国家没有科学,其最终命运必然是衰亡和被欺侮。科学的力量是伟大的,科学的力量是神奇的。我们的世界需要科学,因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国家需要科学,因为中国要振兴要富强,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要挺起腰杆堂堂正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呢?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无疑,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争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几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今天,在深人进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及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电视、电脑、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已深人千家万户。人类的生活需要科学,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祖国的腾飞更需要科学。作为青年一代迎接时代挑战的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更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让科学的春天来得更灿烂些吧!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我也可以自信而骄傲地说:“只要给我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我就可以让地球沿着‘美好’的轨道自由运转。”
最后,让我深情地说一句:“我爱你,科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