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黄鹤楼》语文教案

2025/09/30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黄鹤楼》语文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 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 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 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1、 生试读全诗。教师板书全诗。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学习“陵”字。

3、 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 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 学习古诗 总结学法

1、 “知诗人 解诗题”

(1) 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 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 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 总结学法“知诗人 解释题”。

2、 抓字眼 明诗意

(1) 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 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

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 总结学法。

3、 入诗境 悟诗情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练习。

(4) 总结学法。

4、 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 一、“知诗人 解诗题”

二、“抓字眼 明诗意”

三、“入诗境 悟诗情”

四、 背诵并默写

五、 拓展知识 诵读古诗

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故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3、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x,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xxx,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由点到面,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触发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问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初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鸱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渐人文本;美美读词,初人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引导学生读词,说出理解,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恩,读中想,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画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甚至是标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文字投影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B、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此时是什么样?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文字投影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谈理解,谈感受,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读中说,说中品,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谁愿意做做那伤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拉近古近距离。以“演”促读,以评促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图)“相见对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们看,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3、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李白伫立江边,望着一江春水,不忍离去,此时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细观画面,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给景以人的灵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强烈的渲染,学生深受感染,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欲罢不能。)

(五)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盂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设计意图:由乐曲导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同时凄婉惆怅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佳境,学生感伤的情怀随之升腾,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伤感的音乐中学生动情地诵,感伤地读,那伤感的情怀彼此传递,那思念的话语静静地流淌,那感动的真情打动人心直至心灵深处。)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

(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历代诗人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感悟诗意:

(1)、诵读感悟:

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

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

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以桌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2)、理解感悟:

请左边两组的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全诗。请右边两组的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用第一人称,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然后请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看谁能更好的再现诗情诗意。

(三)、品析鉴赏:

(1)、走进作者:用“你”开头写三句话来介绍崔颢,使之构成排比句。

例如:你是盛唐诗人,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你的《黄鹤楼》,情真意切,让诗仙李白折服;你早年为诗,情志浮艳,但晚年风格却雄浑自然。

(2)学生齐读该诗,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讨论题)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或游学的人,你能选用几个意象,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人或物的`思念之情吗?试着写一些。

(2)、积累古今有关思乡的诗词。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有关思乡的名句,学生齐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现场比拼:

(1)、以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的学生最先准确而又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教师讲授记忆的方法:参照板书,理解记忆

(2)、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个背诵一个默写,看哪一组的同学完成得最好。(3)、每组自选一首歌曲的曲调,深情地吟唱这首诗,看谁更能唱出这种乡思乡愁。

(六)、教师小结: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所以,即使我们默默无闻,但只要善于抒真情,论实理,一定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加油吧!同学们!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7

《黄鹤楼》语文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语文教案 篇9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