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水浒传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水浒传的读后感 篇1
秋风打着旋的飘来,调皮的抓着几片叶子掠过。读罢《水浒传》这本书,我感受着微凉满怀。脸上似乎还带着意犹未尽,心中亦是思绪万千。
犹记惊鸿照影来,那是一百零八梁山好汉齐聚一堂,山林青青,鼓声阵阵。“替天行道,忠义双全”八个大字闪烁着别样的光彩。伴随着众好汉的震喝声,一曲跌宕起伏,豪迈悲凉的英雄史诗奏响了。那一天,皇权受到了挑战。那一天,众好汉踌躇满志。那一天,独属于百姓的光彩尽皆绽放。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注定了这首史诗只能是一部悲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白胜所吟的这段诗句道出了当时社会的.万般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句诗的引用在此更是恰如其分。梁山好汉不满奸臣当道,他们抗争。不愿卑躬屈膝,他们战斗。“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曲好汉歌,道出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豪情。他们像水,狂风暴雨之后,天晴雨歇,只有那路边的小水洼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梁山好汉是不幸的。他们生活在那个乌云遍地、戾气横生的时代。百姓苦不堪言,看不到一点希望。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新中国,与其相比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啊。而这一切,都是那些拥有水浒精神的革命先辈为我们拼搏出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梦游梁山泊,众好汉的吃酒声与大笑声似乎还是不绝于耳。我如雾里看花的感受这一切。突然,笑声停止了,酒碗也放了下来,只听见那太监尖锐的读昭声在忠义堂中回荡着。我朦胧的望着,望着各位好汉。各好汉的脸上皆是怒色与愤慨,高高扬起的拳头拿起又放下,最后颓然的散开了。我知道,他们妥协了。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翻开《水浒传》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
水浒传的读后感 篇2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是,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去带不走这样一个中国人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个为人所敬佩,为人所赞赏,为人所不解的'人物——宋江。
宋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政治腐朽,奸佞当道,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被逼上了梁山,走上了反对封建暴政的斗争。宋江用两个字来阐释了他的人生价值。一是“孝”,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在堂,宋江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为孝义黑三郎。第二个就是“义”,宋江平时好结识江湖上的好汉,凡是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所不纳,当有人因遇到困难需要接济,他从不推脱,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被人们称作“及时雨”。
宋江为了梁山泊的发展,便收纳卢俊义;可卢俊义一心认为梁山泊一伙全是贼人,当吴用把卢俊义“骗”到梁山泊后,他不屈服于梁山泊,宋江便把他送下了山,可是卢俊义的家人诬陷他与梁山泊贼人私通,官府还把他抓了起来,宋江听闻后赶紧派出石秀等人去营救卢俊义,这使卢俊义深深感动,投奔到梁山泊去了,在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后,率领好汉去攻打方腊,可损失惨重,一百零八位好汉只剩下七十几位了,还走的走,残的残,这下朝廷中四大奸臣可带到机会谋害宋江等人了,他们赐给宋江“毒酒”,宋江知道这是毒酒,但他还是毅然的喝了,而且还让自己最好的兄弟李逵也喝了,宋江明白如果李逵知道自己是被奸臣害死的,绝对会报复朝廷的,那样会死的更惨,还不如他们一起死了,死后依然做好兄弟,宋江临死还为自己的兄弟着想,这难道不是“义”吗?
虽然宋江接受了招安使梁山泊更加破碎了,但他最初的想法却是好的,他想与朝廷和平相处,减少双方损伤,所以他对梁山泊有功也有过,毕竟功大于过,他的“义”让我们很佩服,但他身上也体现了当时那种封建统治下的人们的心态,他不敢抗争,只能屈服,不敢起义,只能屈服于朝廷,不敢开创一个属于他们的天下,他的软弱并不值得我们效仿,但我仍赞赏他的“义”和“孝”!
水浒传的读后感 篇3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结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义”字当头;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义”字当头。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浒传》英雄中:李逵。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李逵这一角色的刻画,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
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招安时,李逵不愿受招安,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杏黄旗,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
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已经没有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水浒传的读后感 篇4
燕青燕小乙,似乎并不像《水浒传》里其他人物那么著名;然而在我看来,他还是颇了得的。
小乙哥不仅精通吹拉弹唱,填词赋诗,而且人情练达,“说得诸路乡谈,省得诸行百艺的市语”,所以有“浪子”之誉。他曾填过一只《减字木兰花》,后来见天子时唱出,乘机在御前求得赦书,并且为梁山泊美言,在梁山受招安一事上立下大功。
燕青的武艺也十分高强。他出门常带三支短箭,百发百中,“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个虫蚁”。此外,他还善于相扑,曾经打败过虎背熊腰的相扑教师任原。李逵顽劣粗暴,除了宋江几乎不服任何人的管,但也怕小乙,原因就在于此。一次李逵寻衅滋事,“被燕青抱住腰胯,只一跤,攧个底朝天”,只得随顺。因此宋江令燕青相守李逵,“若不随他,燕青小厮扑,手到一跤。”
燕青是卢俊义家里养大的心腹,对卢俊义十分忠诚。卢俊义回北京途中,“燕青痛哭,拜倒地下,拖住主人衣服”,告诫他入城便会中贼人圈套。而卢俊义却不信,“一脚踢翻燕青,大踏步便入城来。”后来卢俊义果受陷害,发配充军。押解途中,两公人欲加害于卢俊义,一路暗中跟随的燕青放箭——箭法极准——射死公人,“抱住卢员外放声大哭”。尽管之前卢俊义那样待他,他却毫不记恨于心,继续暗中保护主人,其耿耿忠心感人肺腑。
燕青也十分聪明伶俐,了时达命。梁山诸将剿灭方腊,衣锦还乡后,燕青劝卢俊义不应留恋荣华富贵,趁早辞官,全身而退;告诫他如果留下,早晚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无奈卢俊义不肯听,他只得只身潜去。临行前,卢俊义问他要去哪,他说“也只在主公前后”,究竟忠心一片。后来果被燕青言中,卢俊义含冤而死。书中说燕青“知进退存亡之机”,果然不错。
纵观《水浒》,像小乙哥燕青这样文武双全、忠肝义胆的.人,大概也称得上是真正的“好汉”了吧。
水浒传的读后感 篇5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内容生动情趣,形象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外貌与性格。例如宋江的正义,吴用的足智多谋,都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出来。这本书主要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个好汉聚义梁山泊,之后受到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杀灭方腊却又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武松打虎,因为这个故事让我看出了武松面对老虎的勇敢,临危不惧,要面子的性格。武松见到老虎并没有逃跑,而是和老虎开始了撕打,从这里可以看出,武松十分勇敢。当然,梁山泊好汉与朝廷那一次大战也令我十分难忘。梁山泊好汉让人站在战车下跑动,利用车上的许多武器来杀敌人,最后赢得了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前的'军事条件多么不发达,武器是多么落后,取胜是多么艰难。
这本书揭示了宋朝时期朝廷的腐败、无能及懒惰。有一次,高太尉为了攻打宋江等好汉,上当地百姓连夜做渔船,而自己却在外游玩。当百姓做得精疲力竭,腰酸背疼的时候,太尉却命令手下,谁不做谁就遭打。这时的百姓,有的轻则身体酸痛,受些小伤。有的重则累昏过去,甚至死亡。这让我想到了张养浩所做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此,梁山泊好汉几乎所有人都反抗朝廷。他们一个个英勇顽强,无所惧畏,一个抵十个,可为什么到最后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呢?在我看来是因为好汉们的人数不够,没有足够的能力反抗朝廷。就算他们再怎么厉害,每一回的拼打中,肯定会有失误,可这失误代表着受伤,失败,甚至死亡。这样下来,一次战斗就会失去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日积月累,人数自然由多变少,梁山泊好汉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水浒传》,他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水浒传的读后感 篇6
《水浒装》,这是一本众人皆知的书了,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今年寒假,我重温了一遍。这本书主要讲了108位铁铮铮的好汉因受到小人陷害,陆续被逼上梁山起义,后归顺朝廷。帮助朝廷平山贼,斩方腊、东征西讨,位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遭遇奸臣高俅所害,没有战死的好汉也都被害死了。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却被人们永远歌颂与传扬。
正可谓“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每读一遍好书,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读完这本书,我的脑里印下了两个字:“忠”、“义”。
一个“忠”字就包含了对自己的国家、亲人、朋友的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宋江在重重威逼利诱下,仍然只效忠于自己的国家,可谓是忠心耿耿;林冲是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后,面对高俅之子的调戏,欺凌宁死不屈,最后上吊自杀。这,也是“忠”的表现。
而“义”呢,也包含了很多内容。108个好汉为兄弟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就是“义”.为人民,为国家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在108个英雄之中,我认为最能体现“义”的就是花和尚鲁智深了。他虽然生性鲁莽,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但是他路见不平就拔“斧”相助的精神;令那些丧尽天良的恶人们闻风丧胆。他也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部分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打三骂,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他却有着“富贵不能淫,贫困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其实也不光是刚才提到的那些人,不管是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能表现出“忠”和“义”的人。
俗话说:“小孩儿不让读水浒,读了学打架。”可我并不是这么认为的,这部书更多的是放映了当代的平民生活状态,并告诉人们忠义的精神,大家若是细细的品读水浒传,也一定会深深的陷入进去,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