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雪人》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堆雪人》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1
一直以来,创新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广大音乐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也便是“如何在音乐欣赏课、综合课、创作课中体现创新”,而“唱歌课中如何体现创新”则似乎已成为冷门。
昨日在网上欣赏flash动画时,不经意间打开了一首用flash制作的《雪人》MTV。就在看着动画中的雪一片片飘落下来,内心感怀作者高明创意的一刹那,我忽地回想起上学期结束时的一节唱歌课:《堆雪人》;再仔细地回忆自己当时的教学过程,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也在某些环节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于是马上翻开旧教案,细细地再读读想想,感觉挺有感触的。下面,我就结合我的那堂老课来谈一谈我在唱歌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创新的。
《堆雪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以情感为主线,从感性入手,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唱歌曲,从而用美的歌声去表现歌曲。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从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上去突出创新。
一、变换问好形式,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音乐课中,我们对每一个细小环节的设计都应注重去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就拿师生问好来讲,问好是每一节课都必不可少的,而长期不变的问好形式,只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成为一种习惯,也因此会淡化学生的学习激情,埋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堆雪人》一课中,我尝试着改变了与学生的问好形式。
1、改变乐句的声部形式。《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所以,我在设计问好曲时,注重了声部的选择,由一个声部变成了二声部,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声部概念,和声音的和谐性,使合唱课在一开课就有一种和声美。
2、变换问好的速度。开课时,我用了两种不同的速度来问好,一种是行板的速度,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去演唱,体会抒情的情绪。另一种则是用小板的速度,让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去演唱,从而体会活泼、欢快的情绪。这样采用对比的形式问好,不仅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保护了学习激情,而且为后面有弹性的歌唱奠定了基础。
二、使用电教媒体,给学生以情境感染。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优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因此,我在《堆雪人》这一课中,借助了一些电教媒体的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课中,我以情感为主线,处处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在发声训练中,我采用画面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观察静态和动态画面的不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有针对性地用柔美和有弹性的声音分别练唱不同情绪的练声曲,为后面的歌唱做好铺垫。
2、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回忆飘着雪花的冬景,并伴有柔和的音乐背景,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思维上充分感受严冬的气息,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畅谈各自的感受。
3、艺术处理。当孩子们在学完一首歌曲时,思维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若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须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思维刺激,才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因此,我在进行艺术处理时,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滚雪球、堆雪人的场景图片,以此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三、从感性入手,充分体现“听觉”艺术。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去体现“听”的魅力。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而生硬的去灌输一些音乐符号,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还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换种方式,我们使专业的音乐符号变为感性的、可听性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去感受、体会,我想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了听觉艺术:
1、难点节奏的突破。《堆雪人》一课中,有一个难点节奏:0×(强拍休止),在该节奏的突破上,我并不是让学生***读节奏,而是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听辨两条旋律片断。从感性上去体会其不同之处,然后,出示节奏卡,老师吹奏带休止的旋律,让学生在两个节奏卡中,选择出老师吹奏的旋律所对应的节奏型,使其对节奏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再模唱该旋律,从而充分去感受和认识强拍的休止节奏。由此以来,学生对难点节奏的把握,便由一个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难点也很自然地解决了。
2、歌曲的学唱。《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在学唱齐唱部分和高声部时,我适当弱化了识谱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其在听的过程中去学唱歌曲。学生在完整听第一遍时,是对歌曲情绪的总体把握和节奏的感受;听第二遍则是用手串铃去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用响板去巩固强拍的休止节奏;第三遍便是同学们学唱歌曲的齐唱部分和高声部。虽然是在反复地听歌曲,但每一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会逐步加深。归根结蒂,这些程序都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旋律,学唱歌曲。实践证明,这样适当地弱化识谱教学,加强听觉感受,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不仅有所增强,而且学习效率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核心,与教师或与他人拥有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化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同学之间多元化的合作中,即独立探索,又与他人紧密合作,从而学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各项技能。在《堆雪人》一课中,我便充分开展了小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堆雪人》一课中,涉及到了二声部的合唱练习。在合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当学生在唱会高、低声部后,教师便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声部合作。如:老师唱高声部,部分学生唱低声部,其余学生则充分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师生交换声部合作练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声部基础后,便开展生与生之间的声部合作练习。经过这样师生歙和、生生合作,同学们的声部概念已经比较牢固了,现在,再让学生去表现和声美,那可谓是水到渠成了。通过多元化合作,不仅能轻松、自然地表现和声美,而且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一节看似常规的唱歌课,在经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后,似乎对其润色不少。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而且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主体意识,成了学习的主人。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2
《堆雪人》这首歌曲为三拍子,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歌词主要描绘了雪人的外观,所以,我先让他们想象了雪人的样子,让他们回忆见过的雪人的特点,比如:雪人的脑袋是什么样子的,肚皮是怎么样的,脸又是长什么样的'。因为第一段歌词比较形象,所以歌词记忆起来比较快。相比第一段而言,第二段歌词就稍有难度了。歌词是这样的:“小弟弟,小妹妹,你牵着我,我拉着你。围着雪人团团转,多么欢喜。”为了帮助孩子们记忆歌词,我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手拉手跑步转圈,还请了一位小朋友来做雪人,就让他们几个围着雪人转。
打给他们被我邀请上来表演时,下面的小朋友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当表演完后我要他们回到位置上,并说“我们一起来唱一遍”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失落的表情。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继续让他们跟着我唱歌的话,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不会被我激发起来,反而会让孩子们觉得这节课很无聊。我立即改口说:“要不我们再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边表演,一边唱歌?”这时候,许多孩子都举起了小手,看着他们一个个踊跃的参与表演,我就邀请全班的孩子,站起来,围成一个大圈,跟我一起来表演第二段歌词,还请了班级里可爱的尹浩原做雪人。孩子们一遍边跟我唱,一遍开心的表演着,玩了两次下来,小朋友们几乎都把第二段歌词记住了。看着孩子们对表演这么感兴趣,我就顺势让孩子们把第一段歌词的也进行了表演,还让他们比一比,谁表演的最像“雪人”。
这音乐课,既让课堂的氛围活了起来,也让孩子过了把表演的瘾,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记住了歌词,看来,以后我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游戏和表演的环节,提高孩子学习本领的兴趣,在游戏中加更好的掌握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3
很久以来,怎样与学生沟通情感,在歌唱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用情去感染学生,成了音乐老师非常头疼的事情。在开展歌唱合唱欣赏教学的路上,情感教育更成了拦路虎,使课堂中的气氛拘谨。设音乐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繁杂的课务之后,得到听觉的享受,但在音乐课中往往适得其反,违背了初衷。
在《堆雪人》上课过程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很顺利的上课,上课一开始,这个班的孩子非常拘谨,明显很紧张,我尽力去带动他们,事与愿违,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感受冬雪给大地带来了严寒的同时,体验雪景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心想,一定是刚刚上课,慢慢会进入状态的。但是在雪景导入过程,和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的几个环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冬雪带来的欢乐,反而学生更加紧张。我闷了,学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我没有用情绪带动他们呢?学生的底气和声音明显没有达到我预计的目标,整节课堂死板,没有生机。这次公开课是失败的,这个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怎么样才能在歌唱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怎么样把一些生硬、死板的音乐符号,用亲切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听,怎么样才能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音乐的美。
在歌曲教学中,我认为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创设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境,唤起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注意,当学生一进入教室,耳闻目睹的全是另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和语言,新鲜感就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在堆雪人这课中,我认为一开始就要大家看完冬雪的场景以后,马上让大家来发声练习,而且用暖手的方式打开声音,学生在用美丽的声音做发声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冬雪带来的快乐,课堂也不会太死板,没有灵动性了。
在合唱教学过程当中,我也被单调的技能训练和抽象的音乐知识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过程中反复,久之,我似乎看到了又几个学生丧失了学习歌曲的兴趣,怎么样使学生从“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唱的多”变为“唱的好”,这才是音乐老师所要教给他们的真正的音乐窍门,怎么样才能给学生一把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呢?其实,在很多环节设计中,可以更深刻的去让学生用动作去领会冬天寒冷的气候,让学生在寒冷的冬季,能够去堆雪人而感到十分的有乐趣,可以跟着我一起手舞足蹈的,打雪仗,这样学生就不会死板的只唱歌曲,而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堆雪人、表现打雪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堆雪人一课中有太多的环节出现了错误,不过,归根结蒂,是自己没有把课设计好,下次上课,要吃透歌曲,组织好各个教育环节,用生动的教学用语和动听的音乐打开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心中的美感。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4
歌曲《堆雪人》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曲是第七课《冬雪》中的一首歌曲,但由于上周刚下过一场难得的大雪,因此,决定先学习这一课,由于孩子们刚刚堆完雪人,打完雪仗,下雪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因此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充满了期待,通过聆听歌曲,我引导孩子们回想玩雪的欢乐场景,从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歌曲的旋律节奏很有特点,第一、二乐句节奏相同,三、四乐句旋律相同,歌词也很有特点,每一句中都有“啦啦啦”,更真切的感受到童真的无邪,喜悦的情绪,在演唱中,孩子们自然的就能感受并表现出这一点,教学中,我还通过小组、男女生等合作,部分孩子唱前半句,部分唱后半句“啦啦啦啦”,以及二声部的合唱,进一步体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自然地、快乐的学唱了歌曲。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5
我很荣幸又一次参加百花奖赛课活动,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四次站在这个讲台上。通过三天的备课、试讲,感受颇多,每一环节、每一句都得到细致的推敲,使我在教学上有了很大进步。
《堆雪人》这首歌曲欢快,歌曲中出现了很多八分休止符,于是八分休止符的处理成为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堆雪人的快乐。首先,我选用哈尔滨冬季景色图片把学生带入冬季,观看《雪孩子》动画片片段堆雪人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渗透歌曲旋律。播放歌曲,体会其速度情绪;在教师的范唱中,找一找最能表现堆雪人的快乐词语。学生都能轻易地找到歌曲中的“啦啦啦啦”,用师生接龙的方法,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在此环节,我淡化八分音符枯燥知识的讲解,用手势辅助带动学生演唱,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准确的演唱。同时,注重歌曲的处理及音乐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发现四句“啦啦啦”的规律-------旋律线呈上行,并用手势带动学生表现情绪高涨,掌握上行旋律在力度上呈渐强的趋势。学唱歌曲的第二部分,重点“啦啦啦”处,与前面的上行“啦啦啦”形成对比,学生总结出下行要唱的渐弱,用吸气的方式处理八分休止符。在学会整首歌曲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歌曲,通过生生之间的评价,总结学生的优点与不足。
在教学中,我还安排了欣赏《乘雪橇》。在模唱主题旋律时,我启发学生用歌曲中表现快乐的声音“啦啦啦”以及表现快乐的动作拍手来模唱旋律。当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时,学生们能够轻易找到其出现,课堂气氛热烈。我还选取乐曲中的片段,鼓励学生聆听片段中出现的特殊音响,按照一定的节奏,并用打击乐器、人声等模仿,体验乘雪橇时出现的有趣的声音及乘雪橇的快乐,学生对此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够准确进行表演,课堂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待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前行。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6
很久以来,怎样与学生沟通情感,在歌唱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用情去感染学生,成了音乐老师非常头疼的事情。在开展歌唱合唱欣赏教学的路上,情感教育更成了拦路虎,使课堂中的气氛拘谨。设音乐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繁杂的课务之后,得到听觉的享受,但在音乐课中往往适得其反,违背了初衷。
在《堆雪人》上课过程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很顺利的上课,上课一开始,这个班的孩子非常拘谨,明显很紧张,我尽力去带动他们,事与愿违,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感受冬雪给大地带来了严寒的同时,体验雪景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心想,一定是刚刚上课,慢慢会进入状态的。但是在雪景导入过程,和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的几个环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冬雪带来的欢乐,反而学生更加紧张。我闷了,学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我没有用情绪带动他们呢?学生的底气和声音明显没有达到我预计的目标,整节课堂死板,没有生机。这次公开课是失败的,这个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怎么样才能在歌唱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怎么样把一些生硬、死板的`音乐符号,用亲切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听,怎么样才能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音乐的美。
在歌曲教学中,我认为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创设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境,唤起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注意,当学生一进入教室,耳闻目睹的全是另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和语言,新鲜感就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在堆雪人这课中,我认为一开始就要大家看完冬雪的场景以后,马上让大家来发声练习,而且用暖手的方式打开声音,学生在用美丽的声音做发声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冬雪带来的快乐,课堂也不会太死板,没有灵动性了。
在合唱教学过程当中,我也被单调的技能训练和抽象的音乐知识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过程中反复,久之,我似乎看到了又几个学生丧失了学习歌曲的兴趣,怎么样使学生从“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唱的多”变为“唱的好”,这才是音乐老师所要教给他们的真正的音乐窍门,怎么样才能给学生一把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呢?其实,在很多环节设计中,可以更深刻的去让学生用动作去领会冬天寒冷的气候,让学生在寒冷的冬季,能够去堆雪人而感到十分的有乐趣,可以跟着我一起手舞足蹈的,打雪仗,这样学生就不会死板的只唱歌曲,而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堆雪人、表现打雪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堆雪人一课中有太多的环节出现了错误,不过,归根结蒂,是自己没有把课设计好,下次上课,要吃透歌曲,组织好各个教育环节,用生动的教学用语和动听的音乐打开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心中的美感。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7
一直以来,创新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广大音乐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也便是“如何在音乐欣赏课、综合课、创作课中体现创新”,而“唱歌课中如何体现创新”则似乎已成为冷门。
昨日在网上欣赏flash动画时,不经意间打开了一首用flash制作的《雪人》MTV。就在看着动画中的雪一片片飘落下来,内心感怀作者高明创意的一刹那,我忽地回想起上学期结束时的一节唱歌课:《堆雪人》;再仔细地回忆自己当时的教学过程,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也在某些环节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于是马上翻开旧教案,细细地再读读想想,感觉挺有感触的。下面,我就结合我的那堂老课来谈一谈我在唱歌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创新的。
《堆雪人》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以情感为主线,从感性入手,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唱歌曲,从而用美的歌声去表现歌曲。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从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上去突出创新。
一、变换问好形式,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音乐课中,我们对每一个细小环节的设计都应注重去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就拿师生问好来讲,问好是每一节课都必不可少的,而长期不变的问好形式,只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成为一种习惯,也因此会淡化学生的学习激情,埋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堆雪人》一课中,我尝试着改变了与学生的问好形式。
1、改变乐句的声部形式。《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所以,我在设计问好曲时,注重了声部的选择,由一个声部变成了二声部,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声部概念,和声音的和谐性,使合唱课在一开课就有一种和声美。
2、变换问好的速度。开课时,我用了两种不同的速度来问好,一种是行板的速度,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去演唱,体会抒情的情绪。另一种则是用小板的速度,让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去演唱,从而体会活泼、欢快的情绪。这样采用对比的形式问好,不仅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保护了学习激情,而且为后面有弹性的歌唱奠定了基础。
二、使用电教媒体,给学生以情境感染。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优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因此,我在《堆雪人》这一课中,借助了一些电教媒体的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课中,我以情感为主线,处处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在发声训练中,我采用画面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观察静态和动态画面的不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有针对性地用柔美和有弹性的声音分别练唱不同情绪的练声曲,为后面的歌唱做好铺垫。
2、在新课导入中,让学生回忆飘着雪花的冬景,并伴有柔和的音乐背景,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思维上充分感受严冬的气息,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畅谈各自的感受。
3、艺术处理。当孩子们在学完一首歌曲时,思维已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若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须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思维刺激,才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因此,我在进行艺术处理时,让孩子们边听歌曲,边看滚雪球、堆雪人的场景图片,以此去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三、从感性入手,充分体现“听觉”艺术。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去体现“听”的魅力。然而,在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而生硬的去灌输一些音乐符号,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还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换种方式,我们使专业的音乐符号变为感性的、可听性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去感受、体会,我想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了听觉艺术:
1、难点节奏的突破。《堆雪人》一课中,有一个难点节奏:0×(强拍休止),在该节奏的突破上,我并不是让学生***读节奏,而是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听辨两条旋律片断。从感性上去体会其不同之处,然后,出示节奏卡,老师吹奏带休止的旋律,让学生在两个节奏卡中,选择出老师吹奏的'旋律所对应的节奏型,使其对节奏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再模唱该旋律,从而充分去感受和认识强拍的休止节奏。由此以来,学生对难点节奏的把握,便由一个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难点也很自然地解决了。
2、歌曲的学唱。《堆雪人》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在学唱齐唱部分和高声部时,我适当弱化了识谱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其在听的过程中去学唱歌曲。学生在完整听第一遍时,是对歌曲情绪的总体把握和节奏的感受;听第二遍则是用手串铃去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用响板去巩固强拍的休止节奏;第三遍便是同学们学唱歌曲的齐唱部分和高声部。虽然是在反复地听歌曲,但每一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会逐步加深。归根结蒂,这些程序都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旋律,学唱歌曲。实践证明,这样适当地弱化识谱教学,加强听觉感受,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不仅有所增强,而且学习效率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核心,与教师或与他人拥有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化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同学之间多元化的合作中,即独立探索,又与他人紧密合作,从而学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各项技能。在《堆雪人》一课中,我便充分开展了小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堆雪人》一课中,涉及到了二声部的合唱练习。在合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当学生在唱会高、低声部后,教师便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声部合作。如:老师唱高声部,部分学生唱低声部,其余学生则充分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师生交换声部合作练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声部基础后,便开展生与生之间的声部合作练习。经过这样师生歙和、生生合作,同学们的声部概念已经比较牢固了,现在,再让学生去表现和声美,那可谓是水到渠成了。通过多元化合作,不仅能轻松、自然地表现和声美,而且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一节看似常规的唱歌课,在经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后,似乎对其润色不少。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学得轻松,而且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主体意识,成了学习的主人。
《堆雪人》教学反思 篇8
歌曲《堆雪人》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合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有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玩耍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这首歌曲是第七课《冬雪》中的一首歌曲,但由于上周刚下过一场难得的大雪,因此,决定先学习这一课,由于孩子们刚刚堆完雪人,打完雪仗,下雪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因此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充满了期待,通过聆听歌曲,我引导孩子们回想玩雪的欢乐场景,从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歌曲的旋律节奏很有特点,第一、二乐句节奏相同,三、四乐句旋律相同,歌词也很有特点,每一句中都有“啦啦啦”,更真切的感受到童真的无邪,喜悦的情绪,在演唱中,孩子们自然的就能感受并表现出这一点,教学中,我还通过小组、男女生等合作,部分孩子唱前半句,部分唱后半句“啦啦啦啦”,以及二声部的合唱,进一步体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自然地、快乐的学唱了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