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此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学情分析】
这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很大困难。初一的学生毕竟才接触文言文,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思考质疑的习惯非常重要。
【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4、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
猜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文学常识检查(填空,师强调)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四、朗读、翻译
1.你读我念。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3、文言文朗读一定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老师标出了这篇课文的节奏,看黑板,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4、你翻我译,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5、你争我抢,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
(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五、你思我想(读懂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4、“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六、你讨我论
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失礼: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他懂得“信”的重要。
(2)他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七、你收我获。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八、你背我诵
【布置作业】
课后第四题
课后第五题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元方:聪明明礼直率。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并计划为同学们开设礼仪课。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
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发言提出一些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并总结一些解决字词的方法和途径等,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
1、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4)、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5)、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
6)、下车引之:拉。
7)、入门不顾:回头看。
8)、去后乃至:才。
3、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4、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5、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2、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三、质疑探究。
四、学习体会。
五、字词积累练习。
六、课后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3
教学地点:温州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
一、 课前闲聊:
学生入坐,老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
小女生:老师,你是几班的老师?是十一班的?
老师笑笑,
另一女生:老师,你教哪个级段的?是初二的吧?
一男生:老师可能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你们猜猜看,猜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聪明的表现。
小女生:老师,你会吸烟吗?把手给我看看。
老师笑着把手伸到她的眼前。
女生在老师的手指上嗅了嗅:老师,你会吸烟!
师: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吸过,现在不吸了。
女生:难怪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烟味,我对烟味有敏感。
师生大笑。
男生:老师,你喝酒吗?
师:喝,但中午没喝,怕上课时你们敏感。全堂大笑。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二、 情景导入:
师:刚才与同学们聊天,很开心!同学们对我这个新老师很好奇,很想了解我的一些情况。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很有探究的精神。看到你们,不由使我想起冰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课件一)
师生齐读。
师:是啊,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一生:“陈太丘与友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的。
师: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哎,你是这么知道今天我来上这一课的?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噢,原来你们是有备而来的!预习是个好习惯,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是位好学者!
好,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三、 朗读指导:
师:好,《陈太丘与友期》中讲的是哪位机智少年呢?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课件三(1))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作好点评的准备。
一生朗读。
生:这位同学翘舌音读的不太准,总体还可以。
生:有些地方停顿太长。
生:这位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得很好。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特别是“不”字,他怎么读?
生齐声说:fǒu
师:为什么读“fǒu”?
生:它是个通假字,通“否”。(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初一刚学文言文就知道了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很了不起!字音没有困难的了。我觉得,节奏方面要注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难处理?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该怎么读,谁说说看?
生:“陈太丘”后面停顿一下,“与友”后面停顿一下,“期行”一拍。
生:我认为“陈太丘与友”一拍,“期行”一拍。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对,只是一位分得细些,一位粗些。
生:“待君久不至”。
师:谁来读读。
一生读,师:噢,他是在“待君”后面停顿,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声答:对。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句难读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件三(2))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好了。谁来试试?
一生读。
一生再读。
又一生读。师:这位同学有点紧张,有两处读得颠三倒四。但语气语调节奏读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全文。
四、 疏通文意:
师:接下去请大家利用注解或工具书,口译全文,疏通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圈点勾画示例:(课件三(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五、
到师解说:我认为句子中这三个字是重点词语,所以加点,并写上它们的意思;句中“期日中”我不会翻译,所以划横线,并打个问号;对于“去后乃至”,就这样翻译,说得不够明白,我就产生疑问,谁“去后”?谁“乃至”?
师:好,就按照我举的这种方法,请你们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气氛活跃。
三四分中后,师:好,请把你们遇到的疑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一起走的,却不再等待就走了。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地方难翻译?
生:本来是“相委而去”,因为注解中有了,所以是“非人哉”。
师笑道:注解中有的,不一定就不难了。“委”是什么意思?“去”又是什么意思?
生:“委”是丢下的意思,“去”是走了的意思。
生:“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这个词,古代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比如:古代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温二中。师:现在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到温二中去。
师:可见,这个词古今异义。还有疑难的吗?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我认为你翻译时,还没有把省略的补充上去。你认为什么地方有省略?
生点点头。
师:请你再翻译一遍。
生:你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
生:“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我父亲等你,等了很久,你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把省略的都补充完整了。太了不起了!(老师树起大拇指)
师:好象同学们没有疑难的了,起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同学在争论“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注解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答:拉
师:有同学说,拉什么啊?是拉车吗?
生:拉元方。
师:这个“拉”字,说明客人怎样的心理?
生:有惭愧之心。
生:有道歉之意。师:所以翻译这个句子,最好把这个意思补充上去,说起来,容易让人理解。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想表示歉意。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一定读得更有感情了。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有味,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谁当叙述者?谁当元方?谁当客人?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 探究人物: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呢?
生齐答:元方
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客人。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先分析客人,要求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分析。
生:从“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生:“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生:“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师:那么元方又是怎样的孩子?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他很有教养,是个知书达礼的人。
师:这句话还能看出他的其他品质吗?
生:反映元方很懂事,大人气。
生:这句话说明元方很尊敬父亲,当他人辱骂父亲时,他据理反驳。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师:是啊,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
生:我认为元方很勇敢,面对父亲的朋友,只有七岁的他,敢跟大人讲道理。师:是啊,有理走遍天下!友人不仅是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而且是坐着车来的,可见他的身份不一般。根据我的了解,客人当的官,比陈太丘还大。对了,陈太丘是他的真名吗?
生:不是,真名是陈shi 。
师:太丘是地名,是他在这个地方当过县令。可见,客人的官大于县令。因此,元方的勇敢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面对长辈,面对权贵,他据理反驳,直言不讳,不但勇敢,而且正直。
师:体现元方品质的还有吗?
生:“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也失礼了,客人已经知错就改,向他表示歉意,而元方不理睬,这不也失礼吗?
生:我认为这是元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应该!
师:哦,人家对粗野,你也粗野对他;人家对你失礼,你也失礼。是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觉得自己说得不妥,说:对粗俗无理,品质恶劣的友人就应该这样。
生:元方毕竟只有七岁的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师:文末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两种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多是对的。
六、 创编表演:
师:对人物形象,我们分析的很透切了,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在给你们一个表演的机会,给你们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机会。要求: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给你们五分钟准备。
学生各自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五分钟后,请一组学生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
师:请同学们点评。
生:表演得很逼真,人物的语言栩栩如生。
生:客人表演得很生动,粗野无理的时候和惭愧歉意的时候各不相同,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生:他们的表演很有创造性,有些地方省略的都表现出来了;有些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的
师:的确,表演很出色,这几位演员都有表演的天赋。但,有一处,我觉得不妥,陈太丘与友人相约,表演成相约去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你们支持他们相约去游玩的说法吗?
生:这不符合文意。如果去游玩迟到了,陈太丘就不等待,管自己走了,未免太不够朋友了。
生:根据文意,他们相约应该是去办很重要的事,时间迟了,就会耽误大事。所以,陈太丘不等他。
师:言之有理。我赞同你们两位的看法。我们感谢这一组同学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师:最后,让我们最书声朗朗中下课,大家一起朗读全文,会背的同学,试着背。
七、 课后交流:
下课时,哪位小女生又问:老师,你到底是哪儿的?
师:是瓯北的,与你们学校正好隔江相望。
男生:我就知道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怎么?老师的课上的不好,让你们失望了?
生:不,不。我们觉得很好,学得很轻松。
老师扶着小女生说:你真有趣,很可爱,也很聪明。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3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下课!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chā)(nǐ)
②太丘舍去(shě)③尊君在不(fǒu)
④无奕(yì)⑤友人惭(cán)
⑥雪骤(zhu)⑦非人哉(zāi)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2未若柳絮因风起(乘着,趁着)
3过中不至(到)4相委而去(丢下)
5讲论文义(讲解)(讨论)
6去而乃至(才)(到)
7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大)
8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9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10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儿当“子侄辈”讲)
11下车引之(牵,拉)12入门不顾(回头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着大风飘起。
2待君久不至,已去。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真不叫人哪!和别人约
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太丘舍去()③尊君在不()
④无奕()⑤友人惭()⑥雪骤()⑦非人哉()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3过中不至()4相委而去()5讲论文义()()
6去而乃至()()7俄而雪骤()()
8太丘舍去()()9与友期行()()
10与儿女讲论文义()11下车引之()12入门不顾()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待君久不至,一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顺文意、读进情境、寻读思辨。
2、过程与方法:以读文为线,以思辨为点,寻读纠错以顺文入境;人物评说以探究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论中学会做人,在思辨中感悟“礼信”,培养创造性阅读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在纠错中把握重点词,在点读中串接关键词,走近故事,会意故事。
2、在审读中纵横思辨,在评论时反观自我,透析故事,穿越故事。
【教学层次】
1、朗朗三读,走进故事;
2、解关键词,读懂故事;
3、悟关键词,评说人物;
4、反观自我,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活课堂
同学们,就在今早我刚要出门的时候,我两岁的小女儿突然从奶奶的床上跑了下来,拉着不放我走。昨天晚上,为了哄她睡觉,我和她作了一个约定:早晨给她讲小猫釣鱼的故事。那一刻,我非常震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能够把昨天的约定记得如此牢固。
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来看待和处理约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6
陈菲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本节课的目标设定全面合理、可行奏效,能以学生为本,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并重,切合文本内容、切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尤其是能注重发挥语文课文以载道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五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因素,而本篇课文麻雀虽小,不过区区百字,却涉及到其中的礼智信三个层面,是一篇难得的正己、修身的范例。尤其在课堂回眸这一环节既道出了本文收入“方正门”意图,又升华了本课的主旨。陈菲老师授课时,始终没有脱离这一思想内核,这无疑是正确的、到位的。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陈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章情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体会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本课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若处置不当,容易内容单薄、效率低下,而陈老师的'内容安排却能做到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既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更能顾及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本节课循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渐次展开:感知——认知——评价——鉴赏——生发,滚雪球般动态生成。既有反复诵读,也有识记理解。
另外,陈老师的教态自如亲切朴实,课件设计也简洁明快、形象质感,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精、实、细、活,效果显著。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案 篇8
陈菲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本节课的目标设定全面合理、可行奏效,能以学生为本,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并重,切合文本内容、切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尤其是能注重发挥语文课文以载道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五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的核心因素,而本篇课文麻雀虽小,不过区区百字,却涉及到其中的礼智信三个层面,是一篇难得的正己、修身的范例。尤其在课堂回眸这一环节既道出了本文收入“方正门”意图,又升华了本课的主旨。陈菲老师授课时,始终没有脱离这一思想内核,这无疑是正确的、到位的。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陈老师在本节课中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章情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体会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本课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若处置不当,容易内容单薄、效率低下,而陈老师的内容安排却能做到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既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更能顾及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本节课循着这样一条内在的主线渐次展开:感知——认知——评价——鉴赏——生发,滚雪球般动态生成。既有反复诵读,也有识记理解。
另外,陈老师的教态自如亲切朴实,课件设计也简洁明快、形象质感,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精、实、细、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