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口技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文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去细心玩味。全文篇幅短小,应指导学生当堂背诵下来。此外,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步骤 :
—、导入
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播放—点当代口技的声像资料。
二、诵读指导
从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让学生逐步提升朗读层次。
三、课文探究
通过以下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文意的理解、章法的揣摩、语言的品析。
1.“善”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2.作者如何展示口技艺人的“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这里可先用原文回答,再用现代文复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举例分析文中描摹声响的特点。
4.文章描写观众的反映有何作用?
5.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6.举例分析本文语言之简洁。
四、背诵课文
在课堂上给20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五、词汇积累
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累文言词汇,如:
1.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如“乳”“绝”等。
4.表示时间的词(本文的一大特点)。
5.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一些精短、浅显的文言文比较适宜自学。大致程序为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背诵全文、练习巩固。其间,教师可印发一点关于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二、反复诵读
1.听教师范读(或录音),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反复诵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3.教师析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4.精选有关本文的赏析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四、背诵全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马上背诵全文。
2.教师可提供—些有参考价值的背诵方法。
3.找同桌检查自己的背诵。
五、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关于词句理解的练习。
2.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词语归类练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背诵比赛、改编故事比赛、词句理解竞赛等。只要引导得当、安排合理,可大大提高效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二、文意疏通
1.检查预习: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
三、当堂背诵比赛(课前不通知)
1.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
2.小组交叉检查:主动申报、接受背诵检查、检查打分。
3.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四、讲故事比赛
1.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故事。
2.听同桌讲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解。
4.师生评价。同时把他们误解或忽视的关键词语提出来。
五、练习抢答
选编适量的有价值的题目,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各小组抢答。
六、综合评价
将三轮比赛的成绩加起来,评出获胜组,还可评一些特别的个人奖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强烈的团队精神。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老残游记》第二回(节选)
刘鹗(清)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食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呜。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使用建议:
这段选文最好穿插在分析《口技》的写法时作类比,因为他们都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不过,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异,又可引导学生作对比欣赏。
口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洛桑学艺”引入
二、诵读课文
1.课文范读录音。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3.齐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再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三)归结文章的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分析描写技巧
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五) 揣摩语言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学习与检测”
口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小说通过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小说首尾呼应,叙述口技表演者的开始到终了的情态和所用的道具,主体部分则是铺叙的具体口技表演的情景──一个四口之家晚上睡觉时突遇大火的几个生活场景,叙述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惟妙惟肖。作者在表现时注重对表演者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绝伦。另外,语言虽极简练但又极为形象,很具表现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页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能找出文中正面与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能分析其结合起来写的作用。
3、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练、形象的语言。
4、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正、侧面结合描写的作用,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读懂课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准、读懂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个曲苑杂谈的栏目,里面就经常有人模拟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有条件,可播放洛桑学艺VCD片段,学生兴趣更浓。)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早在几百年前为我们表演的口技。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明确: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善写诗文。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等。《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2、读准下列字音:
吠(fèi) 叱(chì) 倾(qīng) 少顷(shǎo qǐng) 惊觉(jiào)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如有朗读磁带等音像资料更好)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学生齐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
1、导入语: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参照页下注释和板书提示,有些可作些笔记记在书上,作些积累,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翻译一遍,如有不懂之处,可以随时与同学交流意见,也可直接问老师:
⑴ 学生自己参照页下注翻译课文,有疑问处作好记号。
⑵ 小组交流疑问之处。
⑶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全班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决。
⑷ 翻译课文第一段。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明确: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⑸ 提问:文章篇首有一个字,充分概括了口技者的表演技艺的特点,请找出来。说一说,它在全文之首,起了什么作用?课文第一部分除了这一字外,还有哪些语句能具体表现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及艺术魅力?
析:善,擅长之意,指口技艺术表演者技艺之高超或精湛。从文章结构上是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除了善字外,还用了四个一,列数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术。另外,用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反衬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一个无字,点出宾客对位名噪京城的者向往,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营造了表演前静谧的气氛,为下文表演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声响埋下伏笔。
⑹ 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⑺ 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 (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⑻ 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⑼ 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 (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⑽ 学生带着理解意思的想法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的:但( )、虽( )、走( )
古今词义略有差别的:会( )、厅事( ) 施( )、闻( )
古今用法不同的:宴( ) 、乳( )、名( )、善( )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析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那么本文又是如何来表现口技者的精彩演出呢?精彩又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搞清这些问题。精读课文: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平时生活中或者你学过的文中有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明确:
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醒而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类似的例子如: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教室里静得一根针掉下去都听得见等等。
3、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图表空格。
5、试以听众的反应为纵坐标,声音的变化为横坐标,画一个情节发展的紧急情况坐标图。
二、诵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三、布置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写自己一位熟悉的人,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口技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口技》是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艺术的魅力。《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数量不多,需要通过反复的读、诵等形式,培养文言语感。
设计理念
以“自主学习、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训练、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首尾呼应、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就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作品
(多媒体展示)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三)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①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课件演示)
吠(fi)叱(ch)咳嗽(k su)少顷(shǎo)
呓(y)间(jin)曳(y)许许(hǔ hǔ)声
②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
二、理解诵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
①善:擅长②者:……的人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⑨色:脸
⑩走:跑
2、积累词汇
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3、翻译理解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4、熟读成诵
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三、品位感悟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善”字统领全篇)
2、作者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4、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5、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场景的内容。)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6、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这样首尾呼应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7、口技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两处道具:前后两处——“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
三个场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儿醒、大啼等声响。
“渐入梦乡”:拍而入睡声、老鼠声。
“火场百态”:呼、哭、犬吠、崩倒之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四次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拓展训练
见:资料:
1、前后呼应波澜生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五)学以致用
写一场篮球赛、拔河赛,记一次故事会等。
(六)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善)表演精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听众:如身临其境
(七)教学反思
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教学中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播放口技录音,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技的绝妙。
本文首尾呼应和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进一步理解本文中的写作技法,并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些场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口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明、清时较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隐身于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就通过赏读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来欣赏一场绝妙的口技表演。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用铅笔画出描写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播放课文朗读。
3、明确划线语句,即正面描写部分。学生齐读划线部分。
(三)赏析正面描写部分
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的声音,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口技呢?(欣赏一段口技)
2、思考:我们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与之相比怎么样呢?好在哪里?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这场口技表演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归纳:
(1)声音模拟
第二段模拟四口之家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第三段,一家人由醒入睡,声音由显而微。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而“百千齐作”,声音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崩倒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等多种混杂的声音,表现不可遏止的火势;“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了求救和救火的紧张、纷乱的情形,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
声音不仅逼真,而且距离、速度、节奏、强弱、数量等反方面变化多端,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毫无平板、呆滞之感。
(2)情节构思
口技人把这些声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声音在规定的情景中,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家庭为中心,表现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了“惊醒”→“入睡”→“大火”三个场面,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势,千态万状,尽收眼底,让人应接不暇。
思考: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过后,设计了一个再入睡的情节?第二个高潮时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伙扑灭的情形?
口技人营造的气氛有紧有松,有张有弛。第二个高潮的到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如平地一声雷,高潮到来时,观众如临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从口技人声音模拟的惟妙惟肖和情节构思的精巧来看,这真是个技艺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个字来赞扬他:“善”(善于、擅长)
(四)赏析侧面描写部分
1、刚才我们一起赏析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口技者技艺不凡呢?
2、学生探讨
提示:模拟如此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繁杂声响,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此简单的道具在课文开头已作了交代,在结尾又进一步强调,这与那繁杂逼真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不凡。
作者不仅用道具的简单来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还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演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赞扬表演者的目的。(学生画出三次描写观众的语句,齐读。)
宾客们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们的心情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甚至以假为真,可见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表现出口技人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五)小结
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凡读过林嗣环《口技》的人无不为这位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是不是每一位欣赏过他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像林嗣环那样用文字作出精彩的描绘呢?(不是)看来,今天我们能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场表演,林嗣环功不可没。你能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运用了对比手法;
3、语言准确生动。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富想象力,他把听到的声音转化成画面,再把鲜明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举例:遥文5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者表现的只是几声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类的声音,那条幽深的街巷,那种伸懒腰的姿态却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
可见,发挥想象一画面表现声音,这是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六)指导朗读
好的文章如果朗读得好,那就更增色几分。相信大家一定也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更多人知道这场精彩无比的口技表演。我们试试吧。
指导: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朗读时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讲述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口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口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惠、施、乳、毕、舒、俄而、少顷、既而、间、曳、虽、奋、股、战战、几等。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成就。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从学生看过的相声表演的口技导人古人的口技表演。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生交流读到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节:
1、学生译,教师正。
2、齐读体会,明确内容。
3、分析理解:
问1、道具的交代课文中还有吗?有什么作用?(可存疑)
(学生交流回答)
问2、为什么正式表演还没开始,就“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学生交流回答)
4、朗读体会。
五、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译,教师正。
2、齐读体会,明确内容。
3、分析理解:
问1、此段写了几种声音?有什么特点?从中反映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问2、宾客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
4、齐读体会。
六、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一、二节的`词语解释和翻译一、二节。
《口技》教学反思
《口技》是一篇文言文,因此课堂上我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注重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形象而逼真的正面描写,声音的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有少到多,由静——动——静——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再分析听众的反映。从宾客的神态、动作,感受口技艺人的表演极具艺术魅力,从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如此,本文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语言极其简洁、生动,描写手法高妙,这些在教学中都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去细心玩味。在提问的过程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让学生能回答好回答,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口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诵读——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赏析——赏析精彩片段,了解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积累——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激情
课前,和同学们一起温“快乐课堂”口号:“快乐课堂,让心飞扬;激情表达,动情歌唱”。以此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
2、简介作者和背景资料
3、出示学习目标
三、诵读课文
教师先明确诵读文言文要求:
在诵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一定的文言语感。然后采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
2、生读生评(教师正音,学生评价)
3、边读边译(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反复地诵读课文,理解了文章大意,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赏析精彩片段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贯穿全篇的是哪一个字?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写作材料的?描写了几个场面?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口技表演的全过程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下面请同学们精读2——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合作学习)
1、这一部分具体描写了哪几个片段?
2、它们表达内容的思路有什么特点?
3、侧面烘托有什么作用?
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表演者所使用的道具。这样简单的'道具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既然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表演者表演的口技如此的精湛,同学们愿不愿意再欣赏一遍?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由诵读“惊醒”和“失火”两个片段,一会儿比赛背诵。??
师:我们刚才在听背、自背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所想像的画面。
二、积累文言知识
师:学习文言文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积累。这不仅仅指背诵课文的记忆性积累,还有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针对《口技》一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种文言现象(多媒体出示):
1、用法特别的词。如:善、宴、乳、鸣等。
2、表示时间的词语。
如:少顷、既而、一时、未几、俄而等。
3、古今意思差别较大的词。
如:但、是、毕、意、少、虽、名、色、股、走等。
4、在文中有多种意思的词。如:妙、绝、指、坐、起等。
师:同学们结合这些文言现象,完成练习第
二、
三、四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既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内外阅读中,将有助于我们学习没有见过的文言文。
板书设计:
十八、口技
林嗣环
表演者——道具简单
技艺高超
口
惊醒
表演中——
入睡
正面描写
技
失火
侧面烘托
表演后——道具简单
(强调)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