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2025/10/01教学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回顾浮力的`定义、测量方法及产生原因。

新知学习: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强调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深化理解:

小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却会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取决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应用实践:

案例分析:分析船只、潜水艇等实际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提问关于力和力的测量工具的基本知识。

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引出浮力的概念。

探求新知:

演示实验:将空墨水瓶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存在。

学生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分析讨论: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深化理解:

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即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堂小结:

总结浮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内容,了解浮力的应用。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在死海里看书等。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举特例来分析: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水给它们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相等)

水给它们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有什么关系?(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

学生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存在压力差。

能力。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30分钟)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2.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请联系死海的特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

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1)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五、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1)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2)为什么船上装石头会和装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贴图示板画)(贴图示板画)

物体静止浮在水面:

(1)物体上浮:浮力=重力+压力

(2)浮力=重力=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科学文件夹: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第组